四月,燕城春意正浓,校园里的樱花开了又谢,本该是宁静而美好的时节。
然而,一股暗流却在一些隐秘的社交平台和匿名论坛上悄然涌动,几条配有模糊照片的帖子,像毒蔓一样悄然传播开来。
帖子用看似“理性吃瓜”实则饱含恶意的口吻描述着:
“惊爆!某top2生科院那位气质清冷的院花级学霸,原来早已被w姓神秘富豪‘深度资助’?难怪平时独来独往,对追求者不屑一顾。”
“有图有真相!附图:并肩入宾馆(虽然说是远亲长辈,但你信吗?)、弯腰上豪车(虽然是所谓的‘家人聚会’,但这车也太扎眼了)、豪车入豪宅(难道是去豪宅找工作?)。所以说,女生啊,学得好不如……你们懂的。”
帖子通篇没有点名道姓,但“生科院”、“气质清冷”、“院花级学霸”这些标签,足以让熟悉的人立刻联想到江静知。
评论区里,各种猜测、嘲讽和肮脏的臆想不断发酵,江静知被人“包养”的传闻甚嚣尘上。
应婉婷在手机上刷到这些帖子时,心头先是一紧,随即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了上来。
她确实为江静知感到不平,但另一个更强烈的念头占据了上风:这是一个绝佳的理由,可以光明正大地去找余夏。
余夏应该会关心这个家教老师的事情吧?自己前去报信,既能展现同情心,又能自然地和余夏产生交集,甚至可能让他依赖自己的帮助。
她特意跑到余夏常去的机房门口等他,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和急切:“余夏,你看到网上那些关于江静知的谣言了吗?太可恶了!我根本不信,但传得太难听了,我觉得应该告诉你……”
余夏听完,眉头瞬间锁紧,眼神里没有一丝怀疑,只有冰冷的怒意。“胡说八道!”他斩钉截铁地否定,“这绝不可能。”
他甚至没多想应婉婷为何特意来告知,全部心神都被那股怒火和对江静知的担忧占据。
他立刻点开那些图片,放大仔细审视。
一张照片是她与一名衣着体面、略显富态的中年男子并肩走入一家高档宾馆的背影;另一张,则是她正弯腰坐进一辆黑色豪华轿车的瞬间;第三张,同样号牌的豪车进入滨江花园小区的大门。
照片的角度刁钻,刻意避开了清晰的正脸,营造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氛围。
但余夏对江静知太熟悉了,仅凭背影和轮廓就能确定是她。而那个所谓的“富豪”……余夏瞳孔微缩,他认出来了,那是王劲,江静知的继父。他想起自己曾经在滨江花园遇到江静知,也许那次她就是和王劲在找房;王劲也说过他住在滨江花园。
几乎在压下怒火的同时,余夏立刻想到了江静知。她一定看到了,她会怎么想?
他几乎没有犹豫,谢过应婉婷,便径直走向生科院的实验室,留下应婉婷一人愣在原地。
果然,在实验室角落,江静知正对着电脑屏幕发呆,脸色有些苍白,眼神里带着一丝罕见的疲惫和屈辱。
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见是余夏,勉强扯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你也看到了?”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嗯。”余夏在她对面坐下,目光坚定地看着她,“别理会那些垃圾信息。清者自清。”
这是自余家那场风波之后,两人第一次说这么多话。
“那天是我生日,”江静知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蜷缩着,“也为了给妈妈和妹妹来燕城接风洗尘。”
所谓的“出入宾馆”,不过是家庭聚餐;所谓的“豪车”,也只是家人间的接送;所谓的“豪宅”,更是自家的住址。
“你的为人,我清楚,你身边的人也都清楚。为这种毫无根据的谣言难过,不值得。”
“我知道不该在意,但那些话……太脏了。而且,他们拍的是我家人给我过生日……他们凭什么这样扭曲?”
“因为他们愚蠢而且肮脏。”余夏的语气异常肯定而有力量,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稍显笨拙却无比真诚,“你很优秀,远比那些躲在暗处造谣的人干净和强大。”
他这番直接而坚定的话语,像一块沉甸甸的基石,稳住了江静知有些慌乱的心。
她抬起头,对上他清澈而认真的目光,心中的委屈和寒意似乎被驱散了一些。她轻轻点了点头:“嗯,谢谢你,余夏。”
然而谣言像病毒般扩散,终于也传到了江静知的家人那里。
最愤怒的是肖潇和王劲。肖潇气得浑身发抖,女儿的优秀和清白竟被如此污蔑。
王劲更是暴怒,一拳砸在桌子上:“混账东西!是谁在背后使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我绝饶不了他!”他视为亲女的静知受此大辱,让他无法忍受。
一家人满怀愤懑地去派出所报案。
然而,民警在了解情况后,却面露难色:“帖子里的描述比较模糊,没有直接使用姓名,在法律上很难认定为明确指向江静知同学。
而且,‘包养’这种词属于主观评价,取证和定性都比较困难……我们只能先记录下来,如果有更明确的证据,比如找到了明确的造谣者,事情会好办很多。”
报案后的无力感更深了。
明明受到巨大伤害,却似乎求助无门。
憋屈的感觉笼罩着全家。
余夏第一时间从江静知那里知道了情况。连褚星野都特意跑来叉院向他求证谣言的真假。
此时,安慰的语言苍白无力。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反击!
谣言不堪一击,但散布者的恶意却必须揪出!
余夏将注意力集中在照片本身。他反复比对几张照片的拍摄角度和背景参照物,凭借出色的空间思维能力,初步判断其中两张拍摄点位于宾馆斜对面。
周末,他带着相机来到了现场。
站在宾馆门口,他模拟着照片中的场景,然后目光锐利地扫向对面的一栋老旧居民楼。
几次拍照对比尝试后,他的视线锁定在楼侧外墙一架锈迹斑斑的消防逃生梯上。那个高度和角度,与照片完美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