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孩子们的房间里传来均匀绵长的呼吸声。
苏燕章轻轻起身,示意林静荷一起轻手轻脚地退出了房间,细心地将门虚掩上,留了一条缝隙。
“今天辛苦你了。”
回到客厅,苏燕章看向林静荷,目光柔桌子上的还散发着余热,让整个屋子都暖融融的。
“不辛苦,潇潇和令泽都不用我怎么操心。”林静荷摇摇头,在灯下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倒是你,开会到这么晚,累了吧?”
“还好。”苏燕章抬手,把温热的手指力道适中地按上她的肩颈,
“新环境还适应吗?于主任要求严格,要是压力太大……”这通电话还是她打的,她性格比较急,一步接电话,一步回信。
“挺好的,”林静荷舒服地眯起眼睛,像只被顺毛的猫,
“虽然忙,但感觉挺充实。秦姐和付雯人也挺好相处的。”她想起下班时那场误会,忍不住笑着跟苏燕章复述了一遍,“你都没看到她们听说我去接孩子时那个表情……”
苏燕章听着,唇角也弯起浅浅的弧度:“看来你适应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主要是林静荷絮絮叨叨地讲着白天的见闻,苏燕章安静地听着,偶尔插一两句。
昏黄的灯光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墙上,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安宁。
洗漱完毕,回到他们自己的房间,林静荷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沉静的月色,忽然轻轻叹了口气。
“怎么了?”苏燕章正铺着被子,闻声回头。
“就是觉得……挺好的。”林静荷转过头,眼里有着明亮的光泽,“工作,家庭,还有你和孩子们。虽然忙忙碌碌,但心里是满的。”
这种踏实的、充满烟火气的幸福,正是她曾经期盼已久的。
苏燕章走到她身边坐下,握住她的手:“这才第一天,以后说不定会更忙,更累。”
“我不怕。”林静荷反手握住他,语气坚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只要我们在一起,把孩子们照顾好,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
苏燕章没再说话,只是紧了紧相握的手,无声地传递着支持和力量。
第二天清晨,生物钟让林静荷准时醒来。窗外天色微熹,身边苏燕章已经不在,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和米粥的香气。他总是起得比她更早,为全家准备好简单的早餐。
林静荷利落地起床,先去看了看还在熟睡的两个孩子,替潇潇掖好踢开的被角,才轻手轻脚地走到厨房。
“怎么不多睡会儿?”苏燕章正将煎好的鸡蛋盛盘,回头看她。
“睡够了。”林静荷深吸一口温暖的香气,自然地走过去帮忙摆碗筷,“今天可是第二天,不能迟到。”
一家人吃过早餐,气氛比昨天更显熟稔自然。潇潇叽叽喳喳地说着梦里的小鸟,潭令泽虽然话少,但也仔细地把鸡蛋吃完。
出门前,林静荷蹲下身,整理了一下潇潇的小辫子和令泽的衣领,柔声叮嘱:“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小舅妈下班就来接你们。”
“知道啦!”潇潇响亮地回答,凑上来在她脸上亲了一下。
潭令泽也点了点头,小声说:“小舅妈再见。”
办公楼
林静荷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发现桌面已经被擦拭干净,
“静荷,你来啦!”秦慧兰端着搪瓷缸子走过来,笑着跟她打招呼,态度明显比昨天更亲近了些。
“刚才于主任来找你,看你还没到,让你来了之后去她办公室一趟。”
林静荷心里微微一紧,领导比自己来的还早怎么破。
不管静荷心里怎么想,面上还是分毫不漏,她弯唇一笑说:“谢谢秦姐,我这就去。”
林静荷放下布包,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襟,便朝着于主任的办公室走去。
她心里揣着几分忐忑,“咚、咚、咚”轻轻敲响了门。
“进。”于主任的声音依旧简洁有力。
林静荷推门进去,于主任头也没抬,只伸手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吐出一个字:“坐。”
林静荷依言坐下,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盖上,静静等待着。
过了一会儿,于主任才合上笔,她抬起头,和善的目光,落在静荷脸上:“文件看了一部分了?”
“是的,主任。”林静荷连忙回答。
“嗯。”于主任微微颔首,从手边拿起一个文件夹递给她。
“先重点看一下,《妇女权益保障》相关的政策和案例。”
“下午跟我去永和街道办事处,那边妇联反映了一些问题。”
“好的,主任。”林静荷双手接过文件夹,沉甸甸感觉分量不轻。
于主任看着她语气和蔼:“刚开始,不要求你立刻就能独当一面,遇到不懂的,问我,问慧兰和小雯都行。”
“谢谢主任,我会努力学习的。”林静荷真诚地说道。
“好了,你先去忙吧,下午一点半,办公楼门口集合。”于主任挥了挥手,又重新埋首于文件之中。
林静荷抱着文件夹,轻手轻脚地退出了办公室,关上门,这才感觉心跳渐渐平复下来。
她低头看着手里的文件夹,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到座位上,秦慧兰凑过来,小声问:“于主任说什么。”
林静荷举起手里的沉甸甸文件夹,“于主任让我多学习,妇女权益保障的政策,下午去一趟街道办事处”
“于主任,这就带你下基层了?”秦慧兰有些惊讶“看来于主任对你印象不错。”
“静荷你好好准备,跟着于主任能学到真东西,就是累点。”秦慧兰真诚的交待静荷。
付雯也转过头来,友善地提醒:“街道办事处,那边情况有点复杂,你跟着于主任,不要冒头一切听她的。。”
“谢谢秦姐,谢谢付雯姐,我记下了。”林静荷甜甜道谢。
林静荷不再多言,打开文件夹,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
尤其是涉及到女工权益、家庭纠纷调解的案例部分,她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琢磨,还记在本子上加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