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终究是漫长而磨人的。
莎莎忍耐了半小时,听着客厅里游戏的厮杀声,觉得那每一声都敲打在自己濒临崩溃的神经上。积蓄了一天的焦虑、对父母病情的无力、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以及被亚伦“冷落”的委屈,最终冲破了堤坝。
她走出去,争吵还是爆发了。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隔壁房间的父母,但言语间的失望和疲惫却无比清晰。亚伦起初是沉默的,后来也带上了火气,直到他捂着半边脸,闷闷地说了一句:“我牙疼得厉害,只是想分散下注意力。”
那一刻,莎莎满腹的怨气像被针扎破的气球,噗地一下,泄了,只剩下满腔酸涩的无奈。原来,她的战友也并非无坚不摧,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忍受着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压力。
后半夜,他们躺在黑暗中,聊了很多。不再是争执,而是真正地交谈。聊父亲的恐惧,聊母亲的担忧,聊他们两人肩上的重担,也聊那颗作祟的牙齿。话都说开了,心也仿佛靠近了些,算是和好了。
但睡眠却成了奢侈品。农村的夜,寂静得放大了一切声响——洗手间未拧紧的水龙头,滴答,滴答,像倒计时的秒针;不知谁家的公鸡,在凌晨三四点便迫不及待地打鸣,一声接一声,撕破黑暗。亚伦在身旁因牙痛而辗转。莎莎望着窗外渐白的天色,只觉得身心都被掏空了。
第二天,两人都起得很晚,眼底带着相同的青黑。
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像一缕阳光,穿透了连日的阴霾。莎莎妈妈趁着清晨的工夫,竟然对父亲吹成功了“枕边风”。
“你爸答应了,”母亲把莎莎拉到一边,低声说,眼里有欣慰也有疲惫,“他说暑假,等学校放了假,天气也暖和点,就去市里把手术做了。”
虽然不是立即,但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已经是巨大的胜利。莎莎看着父亲坐在院子里沉默的背影,心头百感交集。惧怕依然存在,但妥协里,包含了为这个家、为不让儿女再担心的决心。
心中的一块大石暂时落地,另一块却紧迫起来——亚伦的牙痛已经让他半边脸都肿了起来。
他们匆匆扒了几口午饭,便驱车赶回亚伦公司附近的城市。回去的路显得格外漫长,亚伦强忍着疼痛,专注开车,话很少。莎莎看着他紧蹙的眉头和偶尔因颠簸而吸一口冷气的样子,昨晚那点残余的怨气也彻底消散了,只剩下心疼。
忍耐,等候。
为父亲的手术等候一个暑假。
为亚伦的牙痛忍耐一路的颠簸。
也为自己那个关于生命的重大决定,等候一个两人都能平静面对的时机。
车驶入市区,径直开向医院。又一个需要排队、等候、寻求解决方案的下午开始了。生活,仿佛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串联而成,而他们能做的,就是相互扶持着,一个一个地去面对,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