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前一周,杭州总院的 “典籍编修室” 还亮着灯。苏软桃和萧璟渊坐在靠窗的书桌前,桌上摊着《江南药膳集》终极版的手稿,旁边堆着母亲的旧食谱、宫廷补方册、学员创新记录,还有一杯温好的姜枣茶,是张阿婆特意送来的,怕他们熬夜着凉。
“这部分‘家族秘方’,娘写的‘四季养生汤’,夏天的‘绿豆百合羹’要加少许薄荷,我之前漏标了,得补上。” 软桃拿着笔,在手稿上圈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她负责的是 “家族秘方” 和 “旧馆故事” 部分,每一个字都要核对母亲的手稿,生怕记错了细节 —— 比如母亲煮 “当归羊肉汤”,喜欢加半勺黄酒,而不是一勺,这个用量差异,她都要在注释里写清楚,“不然学员按错了用量,汤的味道就变了,娘的心意也传歪了。”
萧璟渊坐在她身边,手里拿着御厨张师傅提供的 “宫廷补方册”,正在核对 “秋冬滋补膏” 的配方:“这里写的‘阿胶用量三钱’,我记得太医李院判说过,民间用阿胶,三钱太多了,普通人用一钱就够,得加个‘民间适配建议’,不然老百姓用了容易上火。” 他把建议写在便签上,贴在手稿旁边,“还要标注‘阿胶需隔水烊化’,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处理阿胶,直接煮会结块。”
两人校对累了,就走到窗边,看着庭院里的桂花树 —— 虽然是冬天,树枝却依旧舒展,萧璟渊帮软桃揉了揉肩膀:“要不要歇会儿?明天再校,不急这一晚。”
“不行,” 软桃摇摇头,指着手稿上的 “西域融合篇”,“阿依木说西域的葡萄干比江南的甜,‘葡萄干莲子羹’的用量要减一半,我还没确认,要是今天不校完,明天首发仪式就赶不上了。” 她拿起手机,给阿依木发消息,很快就收到了回复,阿依木还拍了西域葡萄干的照片,说 “这种葡萄干含糖量高,每碗羹放一小把就行”。软桃把用量改过来,在旁边画了个小葡萄,笑着说:“这样学员一看就懂,比写文字清楚。”
校到 “北方药膳篇” 时,萧璟渊发现李石头的 “山药羊肉粥” 漏了 “羊肉选购技巧”:“李石头说北方的羊肉要选‘苏尼特羊’,肉质嫩,没有膻味,这个得加上,不然其他地方的学员不知道怎么选羊肉,煮出来的粥就有膻味。” 他还特意查了苏尼特羊的产地,在注释里写 “主要产自内蒙古,若当地没有,可用绵羊替代,需多加生姜去膻”。
软桃看着萧璟渊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暖意。从编修典籍开始,萧璟渊就放下了不少朝政,每天陪她来编修室,帮她核对数据、联系专家,甚至还学了不少食材知识,比如 “怎么辨别春笋的新鲜度”“不同地域的口味差异”,有时候比她记得还清楚。
“阿渊,你看这里,” 软桃指着 “旧馆故事” 部分,里面写了母亲当年在旧馆煮药膳的小事,“我加了王婶说的‘娘每天凌晨去采晨露春笋’,还有李伯说的‘娘煮羹时总哼江南小调’,这样读者不仅能学到手艺,还能知道背后的故事,就像真的去过旧馆一样。”
萧璟渊接过手稿,仔细读了一遍,眼里满是温柔:“写得好,这样典籍就不只是一本食谱,更是一份‘初心记录’,能让大家知道,江南药膳不仅是手艺,还有温度和故事。”
直到凌晨,手稿才终于校勘完成。软桃把手稿整理好,放在母亲的旧食谱旁边,两本本子并排着,像新旧时光的对话。萧璟渊帮她收拾好书桌,拿起姜枣茶,递到她手里:“好了,大功告成,明天就能顺利首发了,你也该好好歇会儿了。”
软桃接过茶,喝了一口,暖得整个胸腔都舒服。她靠在萧璟渊怀里,看着窗外渐渐亮起来的天,轻声说:“阿渊,谢谢你陪我做这件事,没有你,我可能连一半都做不完。”
“傻丫头,” 萧璟渊轻轻拍着她的背,“这不仅是你的事,也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是整个传承团队的事。明天首发仪式,我们还要一起,把这份‘初心’,交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