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抵达上海,吕文就立刻感受到了和戛纳截然不同,但同样热烈的关注。
毕竟是家门口,吕文又是唯一的超级巨星,受到追捧也很正常。
可是吕文并没有出现在红毯上,毕竟他只是过来参加论坛,顺便宣传《画皮》,根本没参与主竞赛单元,走什么红毯?那不是蹭吗?
其实主办方还是很希望吕文蹭一下的,甚至愿意为吕文清场。
但是吕文不想过早曝光,分散《画皮》的热度,而且还有一个人想要见见吕文。
这个人,吕文就不得不见了……
确实是大人物,电影局的一个处长,姓白,对口负责上海电影节的。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年代的上影节,主办方是电影总局,而不是广电总局。
白处长通过三爷,联系上了吕文,其实就是想问问,为什么上影节一直做不起来。
这个……其实之前就说过了,吕文就把自己的分析说了一遍,一个是含金量不足,另一个就是交易市场没办法做,上影节没有审查的资格。
“交易市场的事先不提,你先说说,怎么提高含金量?”
白处长是真想做点事的,上影节是国内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要是能做好,也是他的一份政绩,所以他不怕花钱。
尤其是这两年,白处长接手之后,上影节的规模一直在扩大,2006年,有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共700多部电影报名参赛,最终确定展映的影片达200多部。
去年上影节收到来自73个国家和地区的895部电影报名参赛,最终参赛和参展的影片有252部。
今年这个数字破千了,参展和参赛的电影也超过300部,还有三块钱一张票的学生场、残疾人场,那叫一个欣欣向荣。
从数据上看,上影节的报表那叫一个漂亮,报名、参赛、参展电影数量和票房总数每年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一部有含金量的电影都没有,都是人家挑剩下的……
吕文挠挠头,有点不好开口,白处长大手一挥,“小吕啊,不要有顾忌,这又没有外人,你就实话实说。”
吕文斟酌了一下,“白处长,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如果《圣殇》《色·戒》《天狗》这些电影真来了上影节,能拿金爵奖吗?”
“为什么不能?”
白处长刚反问一句,然后就住嘴了,他也意识到了,还真是不能……
这是国情问题,也是文化壁垒,中国的审查制度更注重意识形态,没有分级,和欧洲、北美完全不同,吕文说的这些电影,在中国都很难通过审查。
作为电影局的下属电影节,给这些电影评奖,容易影响仕途啊……
别说这些电影了,《活着》《鬼子来了》《霸王别姬》《xx园》现在可都是禁片呢。
这种情况之下,上影节还怎么要含金量?伍迪·艾伦和伊斯特伍德这些大导演来了,结果发现既评不了奖,也卖不了版权,人家来干什么?
就算花大钱给人家砸来了,人家也只会来一次,下次不给钱了,照样翻脸不认人。
白处长沉思片刻,“小吕啊,抛开这些不谈,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吕文人都傻了,抛开这些不谈?那还聊个蛋啊!
但是和领导说话,要讲究艺术,“白处长,主竞赛单元保持原样,这个改不了,最简单的就是开放批片名额,要是能卖出去版权,依靠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绝对会吸引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人来参展。规模和知名度搞起来,我们也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多伦多。”
白处长沉默了,吕文的办法听起来不太可行,但还是有一点实现的可能,毕竟批片名额每年都用不完,把中影和华影拉进来,还是有搞头的。
吕文见差不多了,就插了一句,“白处长,如果中影和华影分身乏术,是不是能开放批片的拍照?我特别想为中国电影尽一份力。”
白处长饶有兴趣地看了吕文一眼,心中暗骂,这小子原来在这等着他呢,他笑着摇了摇头,“小吕啊,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没有那么大能量。”
吕文就知道,这条路没戏了……
想想也知道不可能,批片的名额确实不珍贵,但这个口子不能开。
以中国人的智慧,如果批片牌照真的下放了,肯定得出事……
吕文叹了口气,要是能拿到批片牌照,以他和华纳的关系,每年葡萄影业抢档期的电影就不用愁了。
可惜了……
不过这是预料之外的机会,没成功也不会影响吕文的心情,他此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作为嘉宾出席电影节的核心论坛,“中国电影新浪潮:艺术与工业的平衡”。
这个论坛其实也是陈立志按照吕文的意思和主办方沟通之后才召开的,很简单,吕文要掌握话语权,把自己的理论说出去了。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含金量不怎么样,但是论坛单元,还是有点看头的,历来是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舞台。
来参加的专家、学者、国内外的导演和制片人不少,比金爵奖含金量要高一些。
尤其是今年,吕文载誉归来,又是国内难得的几个知名电影人,现场座无虚席,除了嘉宾和记者以外,还有不少观众过来看热闹。
这也是上影节的特色之一,论坛不只是有专家,也有观众,理越辩越明嘛。
让吕文没想到的是,大部分专家学者,甚至是电影人,都对他的“电影重工业”理论感到悲观。
一位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发言,语气温和却带着质疑,“吕文先生的观点很新颖,也很有魄力。但是,我们是否过于迷信‘工业’这个词了?电影首先是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好莱坞的工业体系确实强大,但也产生了大量同质化、缺乏灵魂的‘文化快餐’。我们中国电影难道要放弃自身的人文传统和文化特色,去追逐那种流水线式的生产模式吗?这岂不是舍本逐末?”
吕文还没来得及发言解释,另一位以犀利着称的影评人立刻跟进,矛头直指《画皮》,“以《画皮》为例,魔幻题材本身在中国就缺乏文化根基,更像是好莱坞的舶来品。投入巨资去打造这样一个项目,风险极大,很容易变成《无极》第二,徒有华丽的视觉外壳,内里却空洞无物。这是否代表了一种急于求成的资本心态?”
吕文眉毛一挑,风向貌似不太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