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想到了会有唱衰、反对、质疑,甚至是批判的声音,只不过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
吕文想要在中国推行电影重工业体系,势必会动了一些人的蛋糕。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专家学者和影评人,这批人长期占据学术和评论高地,秉持“电影是艺术而非商品”的纯粹论。他们将好莱坞工业体系视为“文化侵略”和“艺术堕落的象征”。
吕文的做法在他们看来是向资本投降,是对电影艺术的背叛,当然,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话语权,就会失去地位……还有金钱。
所以很多专家教授和影评人偶尔会爆出非常反智的言论,疯狂抨击中国电影,不是他们真缺心眼,而是话语权之争。
除了这些人,第六代其实也是反对吕文的重灾区,尤其是那些依靠国际电影节生存,在国内拥有较高艺术声誉但票房号召力有限的导演。
他们担心资源会急剧向商业大片倾斜,导致他们本就艰难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他们会抱团发声,强调艺术电影的价值,将吕文描绘成“资本的傀儡”,试图在道德和艺术层面上占据制高点。
果然,在影评人发言之后,就有一个拍文艺片的导演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这个人吕文都不认识,但并不妨碍人家开喷。
“工业化的前提是标准化,而艺术创作最忌讳的就是标准。一旦一切都按流程和数据来,导演的个性、电影的作者性在哪里?我很担心,这种趋势会扼杀中国电影好不容易孕育出的多元生态,让所有电影都变成一种味道。”
台下的媒体和观众频频点头,显然,这种论调在国内电影圈很有市场。唱衰“重工业”、扞卫“艺术性”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马上就有一个小电影公司的老板表示了赞同,他的观点是电影工业化既烧钱,又不讨好,吕文好大喜功……
这个……吕文也能理解。
如果吕文的做法对于专家学者、影评人和文艺片导演来说,只是话语权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些小电影公司来说,就是直接利益问题。
国内很多公司拍电影还是依赖人情关系,低成本、快周转的模式。工业化要求标准化、透明化、专业化,这意味着,以后他们拍电影的成本会飙升。
很简单,特效很贵,专业的工作人员很贵,而且制作周期会加长,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再靠信息不对称或者关系拿项目,必须和拥有工业实力的公司正面竞争。
还有利润也会被摊薄,克扣制作费和洗米这些灰色手段盈利的空间也会被大幅压缩……
其实吕文还动了大量滥竽充数的工作人员的蛋糕,推行工业化的最重要一环就是大量培养专业人才。
这会让一大批滥竽充数、靠资历和人脉混日子的导演、摄影、美术、制片等人现出原形。他们的利益受到直接威胁,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暗流,消极抵抗、阳奉阴违,甚至抱团排挤吕文团队带来的新人和新方法。
不过这些人还没资格参加论坛,暂时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吕文知道,一旦他行动了,这些人很快就会跳出来。
现在不是考虑他们的时候,面对连珠炮似的质疑,吕文脸上依旧带着从容的微笑。
他等所有人都发言完毕,才不紧不慢地拿起话筒。
“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担忧。你们担心的这些问题,我在决定做《画皮》之前,已经反复思考过无数遍。”
吕文首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算是缓和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就在大家以为吕文会迂回的时候,吕文话锋一转,“但是,各位老师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将‘工业’和‘艺术’完全对立起来。它们真的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吗?”
顿了顿,吕文目光扫过刚才发言的几个人,“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世界上最伟大的绘画大师,需不需要最好的画笔、画布和颜料?一个顶级的交响乐团,需不需要每一件乐器的音准都过关、每一位乐手都训练有素、整个团队都配合无间?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画笔’‘乐器’和‘配合’,就是‘工业基础’。它不生产艺术,但它为艺术的诞生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和最无限的可能性!”
这个比喻通俗易懂,让不少人陷入了思考。
“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保障的是电影作为‘产品’的基本质量底线和制作效率。它从不禁止斯皮尔伯格去拍《辛德勒的名单》,也不妨碍诺兰去玩《致命魔术》。相反,正是有了强大的工业支撑,他们的天才创意才能被完美地实现出来。工业,是让天才飞得更高的跑道,而不是捆住他们手脚的锁链。”
接着,他吕文回应关于《画皮》的质疑,“说到《画皮》和中国文化。《聊斋志异》是不是中国文化?狐妖鬼怪的故事是不是在中国流传了千年?为什么好莱坞拍《花木兰》、拍《功夫熊猫》我们说是文化输出,我们自己用最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重新演绎我们自己的经典,就成了‘缺乏文化根基’?这是不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
“至于《无极》的例子……”吕文笑了笑,“我们不能因为一次探索的失利,就永远不敢再尝试。失败的原因不是‘工业’,而是创作本身出了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吸取教训,做得更好,而不是因噎废食。”
吕文看向刚才质疑他的那个导演,“我非常尊重电影的作者性。但中国电影不能只有一种‘作者电影’的生态。我们需要有能深刻反思现实的《天狗》,也需要有能带给观众视听盛宴的《画皮》。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应该是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的。工业体系恰恰能保护小众艺术电影,因为大众商业片赚来的钱,可以反哺市场,让投资方更有底气去支持那些不赚钱但有价值的作品。这在好莱坞已经是被验证过的模式。”
最后,吕文掷地有声地总结道,“各位老师,我们不能再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了。现在的世界,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们需要更好的酒瓶和更宽的巷子,需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这坛酒有多香!电影重工业化,不是要抛弃艺术,而是要更好地为艺术服务,让中国故事能以最震撼、最精彩的方式,讲给全世界的观众听!”
“这条路很难,肯定会摔跤。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有人去走。我愿意做这个探路者。我希望的是鼓励和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唱衰和扼杀。因为中国电影的未来,需要我们一起努力,而不是坐在原地空谈!”
一番话,逻辑清晰,论据充分,既有国际视野,又立足本土现实,更是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和责任感。
现场一片寂静,几个刚才还质疑吕文的专家学者、导演和老板张着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根本提不出有效的观点,只能陷入沉默。
“哗——”
几秒钟后,台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一次的掌声,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真诚和有力。
但吕文知道,驳斥了几个人的观点算不上什么,想要真正地推行电影工业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