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居所“静思苑”
“静思苑”内,暮色四合,最后一抹天光透过窗棂,在书房的地面上投下狭长而温暖的余晖。院中那几株芭蕉依旧青翠欲滴,宽大的叶片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一如一年前他离开时的模样。然而,坐在窗下书案前的李弘,却已不再是那个埋首经纶、心中勾勒着理想图景的学子。
案头,那盏熟悉的黄铜油灯已被点燃,晕开一圈温暖的光域。灯光下,摊开着的不再是格物原理图或政经策论,而是那一摞厚厚的、边角已微微卷起的巡察笔记,以及那份刚刚呈递给丞相府的《巡察总述》草稿副本。墨迹混合着汗水、海风与各地尘土的气息,仿佛还残留着万里路途的印记。
他的指尖缓缓抚过笔记上密密麻麻的字迹,那些在链州哨所记下的数据,在爪哇田埂边写下的农谚,在雨林州夜晚篝火旁勾勒的部族风俗草图,在珍珠州与老渔民交谈后写下的感悟……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记忆,一个面孔,一种思考。这一年,他不仅用脚丈量了华胥的疆域,更用心触摸了这片土地的脉搏。
目光最终落在书案一角,那枚自链州海岸带回的、被海浪冲刷得光滑圆润的卵石上。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灰白色的石质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与周遭的纸墨形成奇特的对比。这枚普通的卵石,此刻在他眼中,却成了此行最珍贵的象征——它见证过前沿的艰辛与忠诚,也提醒着他繁华之下可能隐藏的暗流与瑕疵。它是警示,亦是砥砺。
四年前,他还是太子,每日过着郁闷而提心吊胆的生活,自从来到华胥,再也没有那种勾心斗角,有的是无限向往。
一年前,他于此地告别,心怀憧憬与些许不安;一年后,他归来,心中装着的,是沉甸甸的收获与无比清晰的方向。万里巡疆,洗去浮华,砺出本心。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解华胥的理念,更渴望投身于这理念的实践与完善之中。
无论是进入格物院,将他所见到的基层需求与更精深的技术研究相结合,还是如同丞相李恪所期许的那般,参与到更具体的政务运作之中,去直面那些他曾记录下的吏治、民生、融合的难题,目标都已无比明确——他愿成为这艘名为“华胥”的巨舰之上一块有用的基石。不求显赫,但求坚实;不避艰难,但求前行。
窗外,最后一缕霞光隐没,夜色正式降临。墨城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散落人间的星辰。书房内,李弘吹熄了油灯,并未立刻起身,依旧在黑暗中静坐了片刻。万里风尘已然落定,澎湃的心潮也逐渐归于平静,但那眸中燃起的、名为责任与使命的火焰,却在这静寂的夜色里,愈发清晰地跳动起来。
巡疆砺心,归途明志。旧章已翻过,新的征程,正伴随着墨城沉稳的呼吸,在脚下悄然铺展。他已知晓自己为何而学,为何而行,亦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