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呼啸,暴雨如注。特别行动队残存的队员们蜷缩在一个狭窄的山洞里,外面是日军密集的搜索队。手电筒的光柱不时扫过洞口,每一次都让所有人的心提到嗓子眼。
“样本活性还在下降,”顾静昭检查着保温容器,声音因疲惫而沙哑,“温度太低,稳定剂也快耗尽了。”
林闻溪望着洞外滂沱大雨,面色凝重。他们已经在这片山区与日军周旋了三天三夜,从最初的二十三人到现在只剩九人,个个带伤,精疲力竭。
老王牺牲前用生命换来的突围机会,只是让他们暂时摆脱了包围圈。日军的搜索网正在快速收拢,留给他们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我们必须在天亮前抵达接应点,”林闻溪展开湿漉漉的地图,“否则就永远没机会了。”
地图上标注的路线险峻异常:要穿越一片被称为“鬼见愁”的悬崖地带,那里地势险要,即使晴天也难行走,更何况这样的暴雨夜。
“这条路线太危险了,”一名队员摇头,“带着样本根本不可能通过。” “但这是唯一日军布防薄弱的地方,”林闻溪坚定地说,“险中求生,别无选择。”
决定已下,队伍立即准备行动。样本被重新分装,最重要的部分由林闻溪和顾静昭分别携带;轻装简行,只带必要的武器和医疗物资。
洞外,暴雨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这既增加了行军的难度,也提供了难得的掩护。
队伍悄无声息地潜入雨中,如同幽灵般在山林间穿行。每个人都明白,这可能是最后一段路程,要么成功突围,要么全军覆没。
“鬼见愁”悬崖很快出现在眼前。在暴雨中,这条窄如羊肠的小道更加险恶,一侧是陡峭岩壁,一侧是万丈深渊。雨水冲刷下的路面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充满危险。
“用绳索串联,”林闻溪命令道,“互相照应,绝不能有人掉队。”
队员们用攀登绳将彼此连接,艰难地在险道上移动。样本容器被紧紧绑在背上,每一次脚下打滑都让人心惊肉跳。
最危险的一段是被称为“天门坎”的地方。这里道路几乎垂直,需要攀爬一段近十米高的岩壁。平时就极难通过,在暴雨中更是近乎不可能。
“我先上,”年轻战士小陈自告奋勇,“固定绳索,大家再上。”
没有更好的选择。小陈卸下负重,只带攀登装备,开始向岩壁顶端攀爬。雨水让岩壁湿滑异常,好几次他都差点失手坠下。
下面的人都屏息凝神,每一次惊险都让心脏几乎停止跳动。
终于,小陈成功登顶,固定好绳索。其他队员开始依次攀登,样本容器用滑轮系统吊运。
就在大部分队员即将登顶时,灾难发生了:一队日军巡逻兵意外出现在崖顶!
“有敌人!”小陈率先发现,立即开火示警。
激烈的交火在崖顶展开。小陈凭借地形优势暂时压制住了日军,但更多的敌人正在赶来。
“快!快上来!”小陈一边还击一边大喊。
下面的队员加速攀登,但带着样本容器速度受限。一枚手榴弹在岩壁附近爆炸,碎石四溅,一名队员被击中,惨叫着坠入深渊。
“不!”顾静昭惊呼,但无能为力。
更糟糕的是,爆炸震动了岩壁,固定绳索的岩钉开始松动!
“绳索要断了!”有人惊呼。
千钧一发之际,小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用身体作为支点,死死拉住绳索:“快上!我撑得住!”
子弹在他身边呼啸,但他巍然不动,用生命为战友争取时间。
队员们含泪加速攀登,样本容器被优先吊运。当最后一名队员即将登顶时,绳索终于承受不住,开始断裂。
就在这生死瞬间,已经登顶的队员们拼命拉住绳索,将最后一人拽了上来。但小陈却因暴露在火力下,身中数弹。
“医疗包!”顾静昭立即冲上前施救。
但小陈伤势过重,只是艰难地摇头:“别管我...带样本走...”他从怀中掏出一个染血的小本子,“这是...王排长留下的...重要数据...”
原来老王在牺牲前,将自己多年侦察的经验和对日军布防规律的研究都记录在这个小本子里,交给了小陈保管。
小陈最终牺牲在顾静昭怀中,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悬崖上。
队员们强忍悲痛,继续前行。后有追兵,前路未知,唯有向前才有生机。
凭借小本子中的数据,他们避开了一个个日军哨所和埋伏点。老王的在天之灵,仿佛真的在护佑着这支队伍。
暴雨仍在持续,山路越发泥泞。队员们的体力已经接近极限,每前进一步都靠意志支撑。
最年长的队员老李因伤势过重,开始掉队。“别管我了,”他喘息着说,“我给你们断后。”
没有人同意。队员们轮流搀扶着他,继续艰难前行。“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林闻溪坚定地说。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老李的伤势急剧恶化,最终在途中安静地停止了呼吸。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我的娃...爹是为国而死的...”
又一个生命消逝在这条突围路上。队员们简单掩埋了战友,继续踏上征程。
深夜,队伍终于接近接应点。但令人心沉的是,接应点方向传来了密集的枪声——显然,日军已经发现了那里,接应小组正在苦战。
“怎么办?”队员们看向林闻溪。
前有埋伏,后有追兵,他们陷入了绝境。
林闻溪沉思片刻,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不去接应点了,改走备用路线。”
备用路线要绕远五十里,穿越一片被称为“迷魂凼”的沼泽地。那里地形复杂,极易迷路,且有多处流沙区,极其危险。
但这是唯一的选择。
队伍转向沼泽地。暴雨中的沼泽更是恐怖,每一步都可能陷落。队员们用树枝探路,艰难前行。
更可怕的是,沼泽中弥漫着有毒瘴气,即使有防护措施,仍让人头晕目眩。
一名队员因吸入过多瘴气突然昏倒,瞬间被沼泽吞噬。连施救的机会都没有。
损失惨重,但队伍不能停止。活着的人承载着死者的希望,必须继续前进。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队伍终于穿越了沼泽,抵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清点人数,只剩五人:林闻溪、顾静昭和其他三名队员。
每个人都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但样本容器依然完好,指示灯显示活性虽然微弱但稳定。
“再坚持一下,”林闻溪鼓励大家,“前方就是友军控制区了。”
然而,就在希望眼前时,最后一道关卡出现在面前:一座被日军严密守卫的石桥。这是通往安全区域的唯一通道。
“强攻不可能,”一名队员沮丧地说,“我们弹药所剩无几,人也太少了。”
看似山穷水尽之时,林闻溪突然想起老王笔记中的一段记录:石桥下游百米处,有一条废弃的水下管道,战时可以用来秘密过河。
队伍立即前往查看。果然,在芦苇丛中找到了那个隐蔽的管道入口。但管道狭窄,只能容一人匍匐通过,且多年废弃,情况未知。
“我先进去探路,”一名队员自告奋勇,“如果安全,再传递样本。”
没有更好的办法。队员潜入管道,其他人在外焦急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管道内毫无动静。就在大家担心出事时,管道另一端传来了约定的信号——安全!
样本容器被小心地传递通过管道,然后是其他队员。林闻溪最后一个通过。
当他从管道另一端出来时,惊喜地发现:这里已经是友军控制区!接应的小队正在等待他们!
“你们终于来了!”接应队长激动地说,“我们差点以为...”
话未说完,突然一阵枪声从对岸传来。日军的追兵已经赶到石桥,发现他们逃脱后开始隔河射击。
“快撤!”接应队长命令道。
在友军掩护下,队伍快速撤离河岸。子弹在身后呼啸,但已经无法阻止他们回归安全区域。
当终于抵达后方基地时,五个人几乎虚脱。但他们的手中,紧紧抱着那些用无数生命换来的样本容器。
基地医疗队立即接手伤员治疗和样本处理。检查结果显示,尽管历经千难万险,主要样本的活性依然保持,研究价值完好无损!
消息传开,基地内外一片欢腾。这些样本将为反制日军的生物战计划提供关键支持,所有牺牲都没有白费。
深夜,林闻溪独自站在基地的纪念墙前。墙上新刻了几个名字:老王、小陈、老李...以及所有在这条突围路上牺牲的战友。
顾静昭轻轻走来,为他披上外衣:“他们不会白死的。我们一定会让这些样本发挥作用,阻止日军的阴谋。”
林闻溪沉默良久,轻声道:“每一次突破都浸透着鲜血。我们承载的不仅是科学使命,更是无数英魂的嘱托。”
远山沉默,星河璀璨。基地内,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长明,科研人员已经开始对样本进行深入研究。
那些牺牲的英魂,仿佛真的在护佑着这条科学救国的道路。他们的勇气与奉献,已经融入历史长河,成为永不熄灭的光芒。
突围之路充满牺牲,但希望之火已经传递。在这条用生命铺就的道路上,活着的人将继续前行,直到最终的胜利。
英魂永在,护佑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和那些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