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支火枪骑兵由戚继光创建,诞生于着名的戚家军之中。
由于当时尚无燧发枪,戚家军火枪骑兵普遍装备鸟铳与火绳枪,为增强火力,骑兵还会随身携带弓箭,冷热兵器结合使用,战术灵活。
由此可见,戚继光的确无愧“名将”二字。
在朱由校心中,戚继光乃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军事统帅,即便后世,也无人可与之比肩。
古来那些功勋卓着、名垂青史的将领,虽军事才能出众,领兵作战远胜常人,却无人能如戚继光般凭一己之力彻底革新军队。
用最简洁的话来说:他们有的能力戚继光有,他们没有的,戚继光也有。
他能迅速调整武器与战术,完全克制敌人,而别人只会沿用旧法打仗,这就是差别。
戚家军自建立以来,数十年间征战南北,平倭寇于江南,定边患于北疆,援朝鲜而抗倭寇,战无不胜,未尝一败。
敌军被歼总数达十五万,而戚家军伤亡不过数百,伤亡比例空前绝后。
若要朱由校评价戚继光,不妨借用李贽评价太祖皇帝的一句话:“实乃千古名将。”
华夏最早发明并使用火药与火器,既然明朝已有火枪骑兵这一兵种,为何未能广为人知?又为何未能延续发展?
这要归咎于满清那位被后世过度神化的“英明”首领——康熙。
清军与准噶尔交战期间,清军统帅面对对方火枪骑兵几乎毫无招架之力,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一度怀疑人生:“这仗怎么没法打了?”
自此之后,他深感恐惧,留下心理阴影,最终下令全面禁用火器。
从这个角度看,他痛恨火器也是情有可原——毕竟被人彻底碾压过,能不怕吗?
可也正是这一禁,彻底断送了火器发展的良机。
仅凭此举,他便足以称得上千古昏君,当之无愧。
戚家军的成功经验虽摆在眼前,朱由校却并不打算全盘照搬欧洲的路子。
转轮打火枪结构繁复,制造工艺要求极高,造价也十分昂贵。即使造出来了,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更关键的是,这种武器日常保养的门槛极高,必须时刻保持清洁。只要钢轮上有一点污垢,就极易造成击发失败。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大规模装备转轮打火枪。
等到兵工厂完全掌握燧发枪技术,达到稳定生产水平时,他可以直接跳过几代,着手研发撞击式燧发手铳。
那才是目前手铳技术的顶峰,完全适合装备部队。
现在,先用原始的手铳过渡,已足以对付装备落后的蒙古和建奴。
依照他的构想,每位火枪骑兵配发两把神武铳、四把手铳,远近火力皆可兼顾。
手铳的有效射程虽然能达到三十米以上,但真正有精度的射程不过十几到二十米之间。
因此它的作用主要是阻止敌人接近,真正的远程火力还要靠神武铳来完成。
他还专门设计了便于骑兵在马上携带火药的储物袋。这种袋子由兽皮与棉布缝制而成,既能防漏又能防潮。
同时,战术理念也要彻底改变。
火枪骑兵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冲锋部队,而是作为一支高机动性的火器力量,灵活调动,远距离寻找敌军弱点,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这种思路,来源于当年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军队战术。
那时候的轻骑兵依靠弓弩射程远的优势,采取边退边射的“风筝战术”,这也是蒙古军队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
对于神武铳的装填方式,他也做了改进,摒弃了以往那种落后的装填方法。
他采用浸过油脂的亚麻布包裹弹丸,直接塞入枪膛,大大减少了摩擦阻力,装填速度比过去快了一倍不止。
经过多次实测,神武铳的基本射程定为一百二十米,破甲有效距离接近八十米。除了步兵所用的重型弓弩,它在射程和威力上丝毫不逊于任何弓箭。
这八十米的破甲射程,比起骑兵常用的弓弩已高出许多。
尽管火枪骑兵使用的是热兵器,但在当下这个时代,铠甲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防护装备。
无论是蒙古还是建奴,主要还是依靠弓弩作战,几乎没有火器。盔甲在战场上依然能提供很强的防护力。
众将听罢皇帝的详细说明,皆感到茅塞顿开。原来陛下早已筹划火枪骑兵一环,早已胸有成竹。
倘若真如皇上所言,放弃骑射改用火铳并无问题,那么不仅大幅缩短士兵训练周期,还能免去日日苦练拉弓的辛苦,实为一举多得之策。
“李文胜,朕赐你一百支神武铳,从骁骑营中挑出百名骑兵,用心操练,尽快掌握其中要领。待日后神武铳数量充足,朕会大规模扩军,这一批骑兵便是将来的骨干教习。”
李文胜立刻抱拳高呼:
“臣领命,陛下安心,臣绝不辜负圣恩。”
李文胜的心境已然转变,他开始对这“火枪骑兵”的战法充满期待。
“陈广,这两百支神武铳朕全交予你,你可在神机营中选拔精锐射手,专责操练使用,说不定哪日朕便要动用。”
“臣遵旨!”
陈广对神武铳爱不释手,有了它,神机营的战力将大大增强。
朱由校难得亲临军营,自然要巡视一番,体察军情。
因羽林军待遇优渥,扩军进展顺利。
招兵告示一出,城中募兵处便被挤得水泄不通,负责招募的军官每日都要忙至深夜才能收工。
如今募兵已毕,新兵训练初成,军容整齐,朱由校心中甚为欣慰,安全感油然而生。
目前军营编制已极为可观,战马数量多达六万余匹。这些战马除了从草原缴获之外,大多由归附的蒙古部落送来。
除敖汉部五千骑兵外,其余部落也陆续送来约七千骑兵,等于是以物资换兵。朱由校以食盐、粮草等物换取这些部落的骑兵与战马,令其入关编入羽林军效力。
虽然这些部落心有不甘,情绪抵触,但迫于形势,也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