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心中或有不解,以为此举过重,不该诛杀功臣?”
扶苏端坐主位,语气沉静。
众将低眉,彼此对视,无人敢先开口。
良久,王翦叹道:“殿下所为,太过刚烈。”
“宋国终究敌邦,纵为立纪,连诛五将,军心难免动摇。”
“况且那些百姓,未必感念恩德。”
诸将悄然颔首,心意相通。然唯有王翦敢直言至此。
扶苏听罢,轻轻摇头,目光坚定:“孤早已明言,军纪乃立国之基,关乎征服成败。”
“一军若乱,百战皆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我大秦虽难获宋人拥戴,却也不能将他们推向敌阵。”
“寻常百姓所求不过安稳度日,若非战火逼至家门,谁愿提刀相向?”
“若每下一城便纵兵劫掠,只会激起民愤,令民心归附宋廷,合力抗我。”
“孤立军规,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为长远谋划。整肃军风,正我秦军之名,使敌境之民不以我为寇仇。”
“否则,一旦宋地万众一心,我军纵有千钧之力,也需耗损数倍气力方可前行。”
扶苏言辞冷峻,目光如铁。
真正的杀伐,未必见血。
化敌于无形,亦是胜战之道。
古来出师必持正名,皆因大义在手,则阻力自减。
太祖曾以事实昭示:民心所向,势不可挡;逆之者亡,顺之者昌。
故而,即便心中不忍,扶苏仍决然下令,处斩五名战功卓着的秦军士卒!
此令一出,满帐皆惊。
王翦闻之,恍然顿悟。
原来,欺凌百姓并非削弱敌人,反是亲手制造死敌!
原本只是冷漠旁观之人,一旦家园受辱、亲人受害,必会奋起执戈。
他们可能投军守城,也可能暗中传递消息,甚至焚粮毁道以阻我军前进。
想到此处,王翦顿觉以往眼界狭隘,愧疚涌上心头,躬身叹道:“殿下所谋深远,臣……由衷敬服!”
这声赞叹,出自肺腑。
若非扶苏点破,众人仍将沉溺于战胜喜悦之中,浑然不觉隐患已生。
列国交战,历来只重兵锋强弱,何曾顾及黎民哀乐?
可只要严格执行扶苏所定军纪,不扰民居,不夺民财,不出数月,秦军仁义之名必将传遍四方。
敌未战先怯,心已瓦解。
“殿下圣断!”
诸将齐声称颂。
项羽默然伫立,内心翻江倒海。
“这便是叔父所言的‘上攻伐谋’么?”
他忆起少年时,项梁授其兵法,曾言兵道有三。
其下者,恃兵力横推,克城即屠,靠蛮力定胜负。
其中者,善布阵、精调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此乃常人眼中之名将路径。
其上者,则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志,以谋代战,以势压心。
谋敌之计,谋己之局,谋民之心,谋国之势!
而今看来,扶苏所行,正是此道。
……
五名秦军将士伏法,其中竟有一名为百夫长。
仅为此一纸军令,竟斩功臣,足见其决心之坚、手段之厉。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云州百姓所说那番话——字字如雷,响彻天地。
同为华夏血脉,这才给予你们优待。
可你们终将归于大秦治下,宋国必将纳入大秦版图!
扶苏以雷霆手段整肃军纪之后,全军上下再无人敢违令行事。
不只是畏惧刑罚之重,更是因他一席话唤醒了将士胸中的豪情。
真正的勇者,剑锋所指是劲敌,而非无辜黎民。
自此秦军风气为之一变,无人再敢侵扰百姓分毫。
云州民众对秦军的敌意也随之消减,怨恨不再如从前那般深重。
毕竟这场征伐,并非无故兴起。
宋国先有背信之举,秦国方才兴师问罪。
如今扶苏明定军规,划清界限,百姓若不挑衅,便不受波及。
他也亲口言明:只要不与秦军为敌,生活依旧安宁如初。
但凡有人持械相向,便不再是平民,而是敌寇!
百姓自有家国之情,可对大多数人而言,性命与家人安危才最紧要。
抵御外敌,自有朝廷担责。
他们又能做些什么?
于是众人皆如往常般劳作生息,仿佛秦军从不曾进入城中。
不过数日,云州街市重现昔日喧闹景象。
这正是扶苏决策得当的最好证明。
王翦力谏之下,此军令迅速传至各营,全军照例施行。
同时,扶苏着手整顿部队。
攻取云州,乃是夺取燕云十六州的关键一步。连月征战,兵马疲惫,需休整蓄力,也为下一步谋略做准备。
与此同时,秦军攻克云州的消息如风般传开。
唐国边境,玉门关。
此地乃大唐西陲要塞,驻守大军三十万。
原本兵力仅有十万。
自秦宋开战以来,唐国紧急增兵,以防战火蔓延,亦为静观其变。
既防两国兵锋波及本国,也伺机而动,权衡是否介入。
秦军大破云州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入玉门关。
统率三十万边军之人,正是侯君集。
初闻此讯,他难以置信,直至多方核实,方肯确信。
“秦国竟真夺下了云州……”
他面色沉郁,眸中闪过警惕与不安。
他清楚云州的战略分量。
燕云十六州何以称“燕云”?
云州地处要冲,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掌控此地,便能撬动整个燕云格局。
“必须立刻将此事呈报长安!”
侯君集紧握手中密信,神色凝重,当即命副将快马疾驰,务必将消息火速送往都城。
稍作沉吟后,他又低声下令:“通令全军,即刻整备队伍。”
副将闻言微怔。
“将军,眼下并无战况,为何突然整军?玉门关内外安宁,并无异动。”
他满脸疑惑。
整顿军队看似一句指令,实则牵涉万千事务——兵器检修、士卒休养、随时出征,分明是备战之举。
可边境平静已久,何来刀兵之兆?
“照令行事即可,大战将至。”
侯君集语气平静,手按刀柄,转身离去,背影沉稳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