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阳那通挑衅电话,没有浇灭两人的斗志,反倒像盆冰水,彻底浇醒了,沉浸在挫败里的他们。愤怒与屈辱,拧成一股冷硬的决心,在两人的心底烧了起来,不能再被动挨打了。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林小雨先打破沉默,之前的迷茫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技术专家面对难题时的,专注与锐利,“他说得没错,我们之前就像靶子,只能等着被打。现在不仅要升级‘盾牌’,更要找出,藏在暗处的‘射手’。”
她起身走到白板前,马克笔划过板面,“幽灵订单” “流动性陷阱” “行为预测”几个词,格外醒目。“对手的招数就两类:要么用假动作,骗我们跟单,要么偷看我们的操作,抢跑。我们的升级,就是,盯着这两点来。”
她转头看向柯景阳,眼神笃定:“给我点时间,我要给系统装一个‘雷达预警系统’。”
从这一天起,林小雨彻底“闭关”了。她把自己埋进代码,与数据的海洋里,桌上的咖啡杯,空了又满,窗外的天,暗了又亮,键盘敲击声,成了工作室里,最常听见的动静。她的目标,不再是,优化盈利策略,而是打造,一个能主动防御的“猎手”。专门在数据流里,抓那些搞破坏的“幽灵”。
为了让系统,“看清”对手的花招,她扎进了三件事里:
第一件,盯紧“说话不算数”的订单。正常的大单子,是真想成交,不会反复撤单;可“幽灵订单”是来骗人的,只要诱到跟单,转眼就消失。她写了新代码,专门盯着,买一卖一的巨额挂单。要是哪只股票,突然冒出大单,却在几毫秒内火速撤掉,撤单率高得反常,系统就会弹出,黄色警报:“注意!这里有骗子在晃悠!”
第二件,测准“市场水温”的突变。正常市场的,买卖盘是平稳的,可“流动性陷阱”会让挂单量,像退潮似的猛降。她设了新指标,实时算买卖挂单量的,变化速度。要是某只股票一秒内,买盘或卖盘,突然少了一大截,像被抽水机抽过,红色警报就会立刻跳出来:“小心!有人在放市场的水,要挖坑了!”
第三件,给对手建“行为指纹”库。再狡猾的对手,多动手几次,总会留下习惯。比如喜欢在什么时间动手、专挑哪类股票、用什么手法。她把之前所有,被攻击的案例数据,全导进系统,让机器学习,去扒里面的共同模式,就像警察给罪犯建档似的,试着把,这个藏在暗处的对手“画”出来。
这活儿又枯燥又难,像在大草堆里,找几根特定的针。可林小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一点一点调参数、改代码,熬了好几个晚上。
几天后,新系统,终于上线试运行。
当天交易时,一只冷门股,又冒出熟悉的“假突破”苗头,柯景阳正准备,按原计划跟进,屏幕角落里,突然弹出黄色预警:“警报:检测到异常高频撤单行为!标的:某某股份,建议暂停跟进!”
跟着,短线算法的交易指令,被强制暂停。
不过几秒钟,那根虚拉的股价线就垮了,直直跌回原形。
这一次,他们没上当!
虽是小小的一次成功,却让工作室里,紧绷的空气,松了大半。林小雨揉着发酸的眼睛,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
他们终于不再是,只能挨打的猎物,成了有预警能力的防守者。离主动“抓猎手”还有段距离,但至少现在,他们能看见,那只藏在暗处,放冷箭的“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