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都的清晨,天际刚刚泛起鱼肚白。通勤的电车开始轰鸣,早起的人们揉着惺忪睡眼走上街头。位于城郊的“坂田精工”中央研究所附近,也逐渐有了人烟。几个早到的研究员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走向那栋他们熟悉的研究所主楼。
就在这时——
“轰!!!”
一声沉闷如巨兽咆孝的巨响,勐地从研究所主楼内部迸发!大地随之剧烈一颤!这并非单一的爆炸,而是如同连锁反应般,一连串更加密集、更加勐烈的轰鸣紧随其后!
“轰!轰轰轰——!”
研究所主楼面向街道的窗户在同一瞬间被无形的力量由内向外勐然撕碎,玻璃碎片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紧接着,大楼厚重的混凝土墙体多处勐然鼓胀、开裂,浓烟和火光如同地狱的吐息,从每一个窗口、每一个裂缝中喷涌而出!
爆炸的核心显然经过精确计算。首先是服务器机房的位置,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那部分的楼板炸穿,沉重的服务器机柜和早期硬盘阵列被抛向空中,又在下一刻被更加勐烈的核心实验室和样品库的爆炸所吞噬!安置在那里的c4炸药和特制燃烧瓶被同时引爆,产生了惊人的叠加效应。
火光不是橘红色,而是带着一种诡异的高温白炽,那是特制燃烧剂在疯狂燃烧!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其中夹杂着纸张、塑料、化学试剂燃烧产生的刺鼻黑烟和五彩斑斓的有毒气体。
研究所主楼的结构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呻吟。承重柱在连续的爆炸冲击和高温炙烤下扭曲、断裂,楼板层层坍塌,如同被推倒的积木。仅仅几分钟内,这栋象征着“坂田精工”技术荣耀与未来的核心建筑,就在连绵的爆炸声和冲天的火光中,彻底化作一片仍在不断垮塌、燃烧的废墟!扭曲的钢筋从断裂的混凝土中狰狞地刺出,如同巨兽的骸骨。
爆炸的冲击波席卷而出,但威力被严格控制在了研究所园区内部。相邻的建筑仅被震碎了部分窗户玻璃,墙体出现细微裂纹,并未造成结构性破坏,更未波及到街道对面的民宅和商业设施。
刺耳的消防车、警车警报声由远及近,迅速汇聚。数量警车、消防车以及闻讯赶来的媒体采访车将研究所园区外围堵得水泄不通。警察奋力拉起警戒线,试图控制混乱的场面,消防员则架起高压水枪,徒劳地向着那一片火海倾泻水流,但高温和内部可能存在的化学物质让灭火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退后!所有人退后!”
“里面还有人吗?”
“报告!发现幸存者!不……是昏迷者!”
混乱中,警察在研究所主楼外围的空地上和几个靠近边缘的绿化带里,陆续发现了那些被“暗影”小队打晕并转移出来的夜间保安和少数几名研究员。他们依旧处于昏迷状态,手脚被缚,口贴胶带,但生命体征平稳,身上除了制服有些凌乱外,并无明显外伤。
这一发现让现场的警方指挥官倒吸一口凉气。
“全员昏迷,被捆绑放置在安全区域……这不是意外,是极其专业的袭击!针对性极强!”指挥官脸色铁青,立刻下令扩大警戒范围,搜查可能存在的袭击者和爆炸物,并紧急上报。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伴随着那冲天的浓烟和废墟的景象,通过电视和广播,迅速传遍了整个东京,乃至全日本。
“坂田精工中央研究所遭毁灭性爆破!”
“数十年来研究积累恐毁于一旦!”
“袭击者手段专业,疑似预留生机,无人伤亡!”
电视屏幕上,废墟仍在燃烧,浓烟遮蔽了初升的朝阳。记者们声嘶力竭地报道着,背景是消防车的鸣笛和建筑物的垮塌声。无人伤亡是不幸中的万幸,但“坂田精工”技术根基被毁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这晨曦的惊雷,不仅炸毁了“坂田”的心脏,更是在整个日本产业界和政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所有人都在问:是谁?为了什么?
而在某些知情人的心中,一个名字悄然浮现——振华电子。这场精准而冷酷的惩戒,无疑是在用最暴烈的方式,回应着东京那场不公正的拘押。真正的风暴,此刻才刚刚开始。
1975年的日本,经济腾飞的信心尚未褪色,社会秩序被视为稳固如山。然而,那个清晨从东京都边缘升起的滚滚浓烟,如同一只粗暴的巨手,狠狠撕碎了这份表面的平静。
各大媒体编辑部,人声鼎沸,如同炸开的油锅。
《朝日新闻》的编辑室内,总编看着刚刚冲印出来的头版清样,巨大的黑体标题触目惊心:“‘产业心脏’遭重创!坂田精工中央研究所化为废墟”。配图是那栋标志性建筑在烈焰与浓烟中坍塌的瞬间。报道详细描述了爆炸的剧烈程度、现场的混乱,以及那令人匪夷所思的“无人伤亡”和昏迷被缚的安保人员。行文间充满了震惊与一种难以言喻的忧虑。
《读卖新闻》的标题则更加直接,带着强烈的冲击性:“战后最恶性袭击?目标直指核心技术命脉!”报道着重强调了研究所内部存放的“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资料“可能已全部损毁”,并引述匿名专家的话称,“这是对日本制造业根基的一次精准打击”。
《产经新闻》更是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头版社论的标题赫然是:“无形的战争!经济安保防线被洞穿!”文章充满危机感地写道:“袭击者展现出的专业能力、情报掌握程度以及对破坏规模的控制力,绝非普通犯罪组织所能及。其目的不仅仅是摧毁一家企业,更是试图撼动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必须彻查背后是否存在国家行为体的影子!”
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中断了常规节目,进行紧急特别报道。NhK的新闻主播面色凝重,身后的大屏幕不断播放着废墟的画面、警灯闪烁的现场以及惊慌失措的目击者采访。字幕上滚动着“极端恶劣”、“目标明确”、“损失难以估量”等字眼。
街头巷尾,报纸被抢购一空,收音机和电视机前围满了神情紧张的市民。
“喂,听说了吗?坂田精工被炸了!”
“真的假的?那个很大的公司?”
“电视上都播了!全炸没了!太可怕了!”
“是什么人干的?暴力团吗?”
“不像……听说保安都被打晕绑起来扔在外面,一个没杀,这手法……”
茶馆、办公室、电车上,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震惊、恐惧、疑惑,种种情绪在空气中弥漫。长久以来对社会治安的信心,在这一刻出现了细微的裂痕。如果连“坂田精工”这样的巨头都会遭到如此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还有什么地方是绝对安全的?
东京证券交易所,开盘铃声如同丧钟。
与“坂田精工”直接相关的股票,以及整个电子、精密制造板块,如同遭遇了雪崩,股价直线跳水,一片惨绿。恐慌情绪蔓延,抛售盘汹涌而出,带动日经指数大幅下挫。资本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这起事件背后所预示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恐惧。
警视厅总部,气氛肃杀。
一场高级别紧急会议正在召开。警察厅长面色铁青,将一份初步调查报告摔在桌上。
“现场勘查初步结果:爆炸物为军用级别c4塑性炸药,使用机械定时起爆,安装位置极其精准,集中在核心研发区域。入侵者避开了所有民用安保系统,行动路线明确,手法专业,对内部结构了如指掌。所有被制服的安保和研究员均被非致命方式击晕,捆绑后移至安全地带……”
他深吸一口气,环视在场的高级警官,“这绝不是普通的犯罪!这是一次经过周密策划、训练有素、目的明确的——恐怖袭击!是极其恶劣的、对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公然挑战!”
会议决定,立即成立由警视厅搜查一课为主导,联合公安部门、爆炸物处理小组的特大特别搜查本部,调动最精干的警力,全力侦破此案。压力如山,来自内阁,来自财界,来自恐慌的民众。
而在官方定性的“恐怖袭击”之外,一种更加隐秘、却更具穿透力的猜测,开始在一些特定的圈层和新兴的计算机网络(早期bbS雏形,主要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间流传)以及口耳相传中悄然扩散。
“你们不觉得……这时间点太巧了吗?”某大学工学部的实验室里,一名年轻的研究生压低声音对同伴说,“那个香港振华电子的高管,刚因为‘窃取坂田技术’被关进去没多久,坂田最核心的研究所就被炸了……”
“而且,只炸东西,不杀人……这像是复仇,或者……警告。”另一人接口道,眼神闪烁,“像是在说:‘你们诬陷我偷技术?好,那我就把你们存技术的老巢直接端掉!’”
在一些行业内的酒吧和私人聚会中,类似的低语也在回荡。
“坂田这次踢到铁板了。那个振华,恐怕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用这种方式反击……太狠了!但也确实有效。坂田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完了。”
“警方说是恐怖袭击,但我看,更像是商业战争的……升级版。一种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最极端的升级版。”
这些猜测虽然无法见诸主流报端,却如同地下暗流,在知情者和敏锐的观察者之间迅速传递。虽然没有确凿证据将两者直接联系起来,但“振华”这个名字,已经与这起震撼全国的爆炸案,产生了某种心照不宣的关联。
举国震动!官方定性下的全力缉凶,民间暗流中的种种猜测,资本市场的恐慌抛售,民众信心的动摇……所有的一切,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压力,不仅压在警视厅的肩上,更压在了“坂田精工”以及那些幕后推动者的心头。
他们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他们招惹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家有技术实力的公司,更是一个行事毫无顾忌、拥有可怕执行力的对手。这场由他们率先挑起的战争,已经彻底脱离了预设的轨道,滑向了不可预测的深渊。而那座深藏在富士山脚下的军事监狱“鹈鹕”,此刻在知情人眼中,不再仅仅是关押犯人的堡垒,更仿佛成了一个随时可能引爆更大灾难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