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湾仔唐楼的主卧室里,灯光被刻意调暗,只余床头一盏暖黄的壁灯,将三人的身影柔和地笼罩。白日的喧嚣与身体的不适还没远去,此刻,是只属于他们三人的、决定未来走向的核心会议。
大床上,萧亚轩和谢亦菲一左一右靠在廖奎身侧,身上还残留着沐浴后灵泉的清新气息,以及那份独属于亲密后的慵懒与依赖。连续两日的“闭关”不仅稳固了空间,也让三人之间的精神连接更为紧密,此刻商讨大事,心念流转间便能明晰彼此深意。
“德国Kmm的邀请,不能再拖了。”廖奎低沉的声音打破了宁静,他的手轻轻覆在谢亦菲的手背上,感受到她指尖微不可查地蜷缩了一下。“陈经理那边的消息,欧洲资本仍在暗中吸筹,虽然意图不明,但说明我们已经引起了某些层面的注意。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摸清情况。”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萧亚轩,继续道:“亚轩需要坐镇香港,统筹北美市场的开拓,这是当前明确的利润增长点,不能分心。所以,我的意见是,”他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接受德方邀请,由亦菲带队,组建一个精干的商务技术团队,在春节之后,择机前往曼海姆,进行初步接触。”
这个决定在之前的讨论中已有倾向,但此刻正式拍板,气氛还是不由得凝重了几分。谢亦菲深吸一口气,感受着廖奎掌心传来的温度和力量,抬起眼,眼神清澈而坚定:“我明白。我会做好万全准备,法律条款、技术底线、安保措施,都会逐一落实。此行目的主要是评估Kmm的实力和诚意,摸清欧洲市场的门槛和规则,不会轻易做出承诺。”
廖奎赞许地点点头,随即,抛出了另一个更为深远,也更为敏感的话题。
“此外,”他的声音放缓,却更加清晰地传入两女耳中,“我考虑,在亦菲的欧洲之行有所结果,北美布局也初步稳定之后……我想找个机会,回内地看一看。”
此言一出,萧亚轩和谢亦菲都微微直起了身子,看向他。尽管何先生的茶约已传递了信号,她们心中也有所预感,但听到廖奎亲口说出这个打算,心弦还是被拨动了。
廖奎平静地迎接着她们的目光,详细解释道:“何先生上次的话,虽然隐晦,但指向明确。内地的情况可能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对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需求恐怕非常迫切。我们手里,有灵泉优化的材料工艺,有‘青禾’这种理念超前的项目,还有……”他顿了顿,没有明说系统空间内的未来资料,但萧亚轩和谢亦菲都心领神会,“……还有一些超越当前认知的技术思路。这些东西,放在香港,或许能赚取巨额利润,但若能用于更广阔的天地,意义或许完全不同。”
他强调:“这次回去,仅仅是初步探索。我会以‘技术考察’或者……‘探亲’的名义,低调进行。目的就是亲眼看看真实的情况,了解那边的实际需求和政策环境,绝不会冒进。安全方面,我会做最周密的安排。”
萧亚轩沉默了片刻,她管理振华多年,视野开阔,立刻意识到了其中的战略意义。她轻轻吐出一口气,开口道:“我支持。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香港是我们的根基和堡垒,北美是当前的现金牛,欧洲是潜在的新市场,而内地……”她的目光变得深远,“那里有最广阔的土地,最多的人口,以及……我们无法割舍的根。如果时机真的出现,那里将是未来无可比拟的战略纵深和根基所在。只是,”她看向廖奎,眼中满是严肃,“务必谨慎,再谨慎!那边的情况复杂多变,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谢亦菲听着,心中百感交集。她即将远赴欧洲,面对未知的挑战,而廖奎也在规划着同样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地之行。牵挂与担忧如同丝线缠绕心头,但她更清楚,无论是为了家族的未来,还是为了廖奎心中那份或许他自己都未曾完全言明的、更深层次的抱负,这一步都势在必行。她握紧了廖奎的手,低声道:“我和亚轩姐会守好家里,守好公司。你在外面,无论去哪里,都要万事小心。我们……等你回来。”
没有激烈的争论,没有过多的犹豫。多年的风雨同舟,早已让他们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和信任。在这个暖黄色的静谧夜晚,三人达成了深刻的共识。
香港是必须坚守的堡垒和大本营,不容有失。
北美市场是现阶段必须抓住的利润引擎,需全力推进。
欧洲是值得开拓的新边疆,需谨慎探路。
而内地,则是承载着故土情怀与未来无限可能的战略后方,需耐心布局,等待时机。
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家族战略方向,在这一夜,于这张承载着他们无数亲密与私语的大床上,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廖奎将萧亚轩和谢亦菲更紧地揽入怀中,感受着她们的体温和全然信任的依靠。前路漫漫,挑战丛生,但有她们在身边,有这个家作为后盾,他便有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未知,去开拓属于他们的、更广阔的天地。
决断已下,只待东风。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距离农历春节只剩不到半月,振华电子总部内却弥漫着一种与年节氛围不同的紧张与忙碌。总经理办公室所在的楼层,更是成了这股旋涡的中心。
谢亦菲的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如山,分门别类地标注着“德国商业法规摘要”、“欧共体贸易条款”、“Kmm背景及技术领域分析”、“谈判预案及底线清单”。她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眉心,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准备,即便是以她经过气感滋养的身体,也感到了一丝倦意。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第一道关卡。尽管Kmm方面表示可以使用英语交流,但为了表示尊重并更好地理解对方在技术细节上的表述,谢亦菲和她选定的两位核心助手——一位是精通国际商法的男律师,另一位是技术理解能力极强的女项目经理——每天下午都会雷打不动地接受两个小时的德语强化培训。从基本的问候语到复杂的专业术语,力求在短时间内达到能够应对商务会谈的水平。同时,英语的商务礼仪和沟通技巧也在同步强化,确保在正式场合不出纰漏。
谈判材料的准备是重中之重。在廖奎的授意和张工的全力配合下,团队精心划定了一条清晰的技术展示红线和底线。“青龙”系列产品的外围性能参数、部分非核心的材料特性可以开放讨论,甚至可以考虑有限度的技术授权。但灵泉改良材料的核心配方原理、“青禾”项目的具体制程细节、以及任何涉及系统空间直接产出的技术思路,均被列为最高机密,严禁在任何场合透露分毫。谢亦菲亲自执笔,草拟了多套谈判应对方案,从最理想的合作模式,到最坏的破裂预案,都反复推演。
安全保障更是廖奎关注的焦点。向太在得知谢亦菲将带队赴欧后,主动伸出了援手。通过向家在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一些隐秘渠道,为谢亦菲团队联系了一家信誉良好的本地安保公司,负责他们在曼海姆期间的日常护卫和交通。同时,向太还提供了一份简短的名单,上面是几个在德国工商界颇有能量的华人侨领和与向家有旧的部分德国家族联系人,叮嘱谢亦菲在遇到非技术性困难时,可以尝试求助。
傍晚,回到湾仔唐楼。书房里,廖奎将两样东西郑重地交到谢亦菲手中。
一样是一个小巧的、金属质地的扁平方盒,打开后,里面固定着一支充满无色透明液体的特制注射针剂。针剂外壳上没有任何标签,只在末端有一个极细微的按压启动装置。
“这里面是高浓度提纯的灵泉水,效果比平时饮用的强效很多。”廖奎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关键时刻,如果遇到危及生命的重伤或极端情况,注入体内,或许能争取到一线生机。但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使用,身体承受的负荷会很大。”这可以说是他能为谢亦菲准备的、超越常规的最终保命手段。
另一样,则是一套折叠起来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和厚度的灰白色衣物。“超薄防割内衣,贴身穿着。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利器的划割,提供最基本的防护。”这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装备,在这个时代堪称黑科技。
谢亦菲接过这两样沉甸甸的“礼物”,心中暖流涌动,更多的是一种被周密保护的踏实感。她知道,廖奎虽然同意她前往欧洲独当一面,但背后的支持与担忧,从未减少。
“放心,我会小心的。”她将针剂盒和内衣仔细收好,抬头看向廖奎,眼神坚定,“家里和公司,就辛苦你和亚轩姐了。”
廖奎伸手,轻轻拂过她额前的一缕碎发,动作温柔:“一切以安全为重。谈判成与不成,都在其次。”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香港的灯火次第亮起。谢亦菲欧洲之行的倒计时指针,正在清晰地向前拨动。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在陌生的土地上,为振华,也为这个家,走稳这开拓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