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农历腊月二十七,年关将近,香港街头已然弥漫起淡淡的年味。然而,一份经由何先生那隐秘渠道转来的特殊信件,却让廖奎的心思再次飞越了香江,投向了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北方大地。
信件被装在一个毫不起眼的牛皮纸信封里,没有任何署名和落款,甚至没有完整的收件人信息,只有何先生手下的人确认无误后,才转呈到廖奎手中。他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拆开了这封跨越了界限的来信。
信纸是内地常见的粗糙纸张,泛着微黄,手感涩滞。上面的字迹潦草而急促,用的是蓝黑色的墨水,颜色深浅不一,显然书写时条件简陋或者心绪不宁。内容极其简短,只有寥寥两三行:
“家乡变化很大,老朋友们都盼着能交流新技术,特别是关于精密加工和高效生产方面的‘土办法’。现在风气在变,实干的人有机会。”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甚至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廖奎的目光在接触到那熟悉的、略带连笔的潦草字迹,以及“土办法”这个特定词汇时,瞳孔微微一缩。
这是“老周”的风格。是他们建立联系时,约定的在非紧急、非直接情况下的间接沟通方式。“老朋友们”指向的是谁,不言而喻。“精密加工”和“高效生产”,恰恰戳中了当前内地工业体系最薄弱的环节,也精准地对上了廖奎手中可能拿出的东西——无论是“青禾”项目代表的制程革新思路,还是系统资料库里那些关于简化数控、提升良率的“土法”优化方案。
而最后那句“风气在变,实干的人有机会”,更是与何先生此前透露的“强调实践和效果”的信息严丝合缝地对应上了。这不再仅仅是风向的暗示,更像是一种来自具体需求方的、含蓄而急切的召唤。
廖奎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粗糙的信纸,仿佛能透过这单薄的纸张,感受到远方那股正在酝酿、试图冲破束缚的务实力量,以及那份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深切渴望。
这封信,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远胜于何先生那番含蓄的提点。它更加具体,更加直接,虽然依旧披着隐秘的外衣,但其传递的核心信息无比清晰:机会之窗正在开启,我们准备好了,你(的技术)什么时候来?
他缓缓将信纸折好,却没有立刻销毁,而是凝视了片刻,然后才将其投入书桌旁的铜质烟灰缸中,划燃一根火柴,橘色的火苗舔舐着纸张,迅速将其化为一小撮灰烬。
空气中弥漫开淡淡的纸张燃烧气味。廖奎站在窗前,望着北方,目光深邃。
内地的“召唤”已经如此明确,他回内地的决心,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坚定。只待谢亦菲欧洲之行顺利,北美布局稳住阵脚,他便要亲自北上,去会一会那些“老朋友”,去看一看那正在变化的“家乡”,去播撒下第一颗可能改变未来的种子。前方的路或许依旧迷雾重重,但这封来自老周的潦草信件,如同雾中亮起的一盏微灯,指引着方向,也点燃了他胸中久违的、开拓一番新天地的豪情。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八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湾仔唐楼内,难得的张灯结彩,暖意融融,与窗外香港渐浓的年节气氛融为一体。这是谢亦菲赴欧前的最后一次家庭小聚,空气中弥漫着温馨,却也掺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离别在即的淡淡惆怅。
晚餐是精心准备的家常菜,没有外人在场,只有紧密相连的一家人。三个孩子似乎也感应到气氛的特殊,比平日更加乖巧懂事。
七岁多的廖霆锋和廖柏芝,龙凤胎的默契越发明显。廖霆锋沉稳内敛,眼神中已初具工程般的逻辑性;廖柏芝则灵动机敏,过目不忘的本领让她成了家里的“小百科”。而年纪稍小几个月的廖韶涵,对系统空间的独特感知力让她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沉静和通透,那双酷似谢亦菲的大眼睛里,常常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饭后,廖霆锋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地拿出一张画,递到廖奎面前。画纸上,一艘线条略显稚嫩却气势十足的大船正破浪前行,驶向远方的朝阳。而在大船后方,是一座坚固的灯塔和一座温暖的房子,灯塔的光芒和房子的灯火,共同照耀着大船的航向。
“爸爸,小妈咪要坐大船去很远的地方吗?”廖霆锋小声问,“家和灯塔会一直亮着,等你们回来。”
孩子天真却寓意深刻的画作和话语,让三个大人心中同时一暖,又泛起一丝酸涩。廖奎接过画,郑重地收好,摸了摸儿子的头:“画得很好,家和灯塔,永远都在。”
这时,廖韶涵仰起小脸,清澈的目光依次扫过三位大人,带着孩童纯粹的疑惑,轻声问道:“爸爸,妈咪书上说,小朋友都有外公外婆。我们的外公外婆呢?”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客厅瞬间安静下来。廖霆锋和廖柏芝也立刻被吸引了注意力,好奇地望过来。
萧亚轩和谢亦菲的身体几不可查地同时一僵,眼神复杂地交汇了一瞬,又迅速分开。廖奎也沉默了一下。这个关系,确实难以向年幼的孩子解释。萧亚轩是谢亦菲的亲生母亲,这在系统绑定、身体年轻化后,成了一个隐藏在家庭核心、超越了世俗伦理的秘密。
萧亚轩的脸上掠过一丝恍惚和追忆,她看着谢亦菲那张与自己年轻时依稀相似、如今却更显亲昵如同姐妹的脸庞,心中百感交集。她深吸一口气,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对孩子们,尤其是看着谢亦菲说道:“外婆……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妈咪……妈咪也很久很久没有见过她了。”
谢亦菲闻言,眼中也闪过一丝茫然和好奇,她轻声问萧亚轩:“亚轩姐,我……我是说,你以前很少提起家里的事。我还有外婆外公吗?他们……在哪里?”
这一声询问,仿佛打开了尘封的记忆闸门。萧亚轩(原名萧雅姿)的眼神飘向远方,陷入了回忆,声音带着一丝飘忽:“那时候……年轻,为了理想,或者说是一股热血,离家出走,投身……后来局势动荡,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我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她的语气里,带着深深的遗憾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她的母亲,那个记忆中温婉又带着倔强的北京女子,如今是否安在?
这番话,不仅勾起了萧亚轩自己的乡愁,也让廖奎心中回内地的念头更加具体和迫切。那里,不仅有潜在的机遇,有老周的召唤,更是他血脉和情感的根,是萧亚轩失落的亲情所在,或许,也是他们这个拥有非凡秘密的家庭,在未来寻找更广阔天地、更稳固屏障的必然归宿。
“等以后……如果真的回去了,我们想办法去找找看。”廖奎握住萧亚轩的手,低声说道,给出了一个承诺。萧亚轩回握住他,眼中泛起一丝泪光,点了点头。
谢亦菲看着这一幕,心中也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对自己血缘上的“外婆”感到陌生,却又因萧亚轩的伤感而揪心。她默默起身,去检查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行李,将那枚象征着守护与联系的翡翠胸针,小心翼翼地放入随身行李箱最内层的夹袋中。
另一边,萧亚轩已迅速调整好情绪,将一份文件递给廖奎:“这是北美几个重点州的市场初步调研和潜在合作伙伴分析,你看看。”她的动作干练,眼神已恢复商界女强人的锐利,显示她已快速从私人情绪中抽离,投入到廖奎赋予的新角色中。
廖奎接过报告,赞赏地看了她一眼。在这个家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了共同的未来奋力前行。
除夕前夜的温馨聚会,在孩子们关于亲人懵懂的疑问、大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中缓缓流淌。谢亦菲的欧洲之行,廖奎回内地的规划,萧亚轩寻找亲人的念头,以及孩子们悄然成长带来的惊喜与触动……所有这些情感与计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特殊家庭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篇章。
分离是为了更好的重聚,开拓是为了更稳固的守护。这个信念,在此刻,于每个人心中愈发清晰和坚定。窗外,隐约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必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八日晚,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庭小聚的温馨余韵仍在唐楼内流淌,孩子们已带着对“外公外婆”的懵懂好奇沉入梦乡,萧亚轩和谢亦菲也各自在房中,为即将到来的分别与新征程做着最后的准备,或梳理心绪。
廖奎轻轻掩上卧室的门,独自一人,踏着清冷的月光,走上了唐楼坚固的天台。
夜风带着寒意,拂动他额前的发丝。脚下,是香港不夜的璀璨灯火,维多利亚港的波光与摩天楼的霓虹交织成一幅繁华似锦的画卷。这里,是他起步的地方,是他建立起振华电子、结识向太何先生等盟友、构筑起这座家庭堡垒的舞台。这里的每一寸繁华,都见证了他的挣扎、崛起与守护。
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穿透了这近在咫尺的流光溢彩,投向了北方那片深邃无垠的夜空。繁星在遥远的天幕上闪烁,如同沉默的指引。
他缓缓从怀中取出那封来自老周的信。粗糙的纸张在指尖摩挲,那潦草而急切的字迹,在月光下依稀可辨——“家乡变化很大……盼着能交流新技术……实干的人有机会。”
这寥寥数语,在他心中掀起的波澜,远胜于香江的潮汐。
香港,终究是舞台。是积累资本、磨砺锋芒之地。这里的规则,我已熟悉;这里的游戏,我已能驾驭。但这里,不是根。
内地……那片广袤而沉默的土地,那里有延绵的山河,有厚重的历史,有数不尽如同老周般在困境中仍渴望突破、默默实干的人,那里,是亚轩失落亲情的故土,是亦菲血脉的源头,更是我……无法割舍的根与魂。
欧洲的试探,是为了打开新的市场,汲取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北美的开拓,是为了赚取足够的资本,在全球棋盘上落下棋子。所有这些,看似是商业的扩张,实则都是在为最终的回归积蓄力量。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空有情怀,无法在那片复杂的土地上真正立足,更遑论改变什么。
系统选择了我,赋予我这【桃源仙境】,赋予我超越时代的知识。这些能力与知识,若只用于在商海中攫取财富,只为守护我这一家一室,是否……太过狭隘了?它们或许应该,也能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更大的作用。哪怕只是让某些领域少走一点弯路,让某些“实干的人”多一些机会,这或许,才是这些馈赠应有的担当。
夜风吹动信纸,猎猎作响。廖奎的目光愈发坚定,如同北方的星辰,清冷而执着。
回归,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一个待选的计划。在此刻,站在香港之巅,眺望北方星空的这一刻,它已然成为一种清晰的、坚定的意向,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
时代的齿轮正在缓缓转动,何先生的信息,老周的来信,内地隐约传来的风气变化,都在印证着这一点。他和他的一家,凭借非凡的际遇和多年的经营,已经站在了这个时代浪潮的前沿,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一条路,是安于香港,享尽繁华,偏安一隅。
另一条路,是立足香港,放眼欧美,心系内地,将个人的命运、家庭的未来,与那片古老土地的新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他的选择,不言而喻。
他收起信纸,双手撑在冰凉的栏杆上,深深吸了一口清冽的夜气。心中那片【桃源仙境】仿佛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意,空间内的灵泉涌动似乎更加欢快,那丝浩瀚的“生命脉动”也与之隐隐共鸣。
待谢亦菲欧洲之行探明前路,待北美布局初步稳定,待香港根基更加牢固……那时,便是他北上之时。
舞台,即将扩大。故事,也将翻开全新的篇章。而核心,始终未变——为了这个家,为了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根,也为了不负这超越时代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