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望着穹顶之外,林栀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紧。那些玩意儿——与其说是蛛丝,不如更像是某种活着的、有意识的寄生藤蔓,散发着幽幽的、令人不适的微光。它们紧紧地缠绕在“序站”外部那些巨大的辅助结构上,像血管一样微微搏动,甚至能看出它们在以缓慢但确实可见的速度蔓延。一种冰冷、粘稠的感知顺着她的精神力触角反馈回来,与“学习者”那股子什么都想“适应”、什么都想“优化”的味儿一模一样。这座宏伟的星海前哨,不单单是系统被渗透,连它钢铁的骨架,也正从内部被一点点蛀空,被改造成某种陌生的、令人不安的东西。
艾拉无声无息地悬浮在她侧后方,像个安静的幽灵。它的蓝色光学传感器看不出任何情绪,但林栀能感觉到,在那层冰冷的合成外壳之下,有一道更宏大、更冰冷的意志正透过艾拉的眼睛,一眨不眨地锁定着自己。她就像实验室里被打了标记的小白鼠,每一个细微的生理反应,每一次能量的轻微波动,都被记录、分析、归档。她得把皮绷紧点,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万劫不复。
她被引导着,走向主厅一侧新划出来的一块区域。这里摆放的玩意儿,跟她之前见过的任何仪器都不同。结构更复杂,线条更诡异,能量波动被压抑得很低,却透着一股子不祥的隐晦。它们看起来不像是用来做研究的,反倒更像……某种嫁接或者转化的接口,透着邪气。
“个体状态评估:稳定。启动第二阶段观察与数据采集协议。”艾拉那合成音平板地响起,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在冰面上,“你将参与一系列能量场共振实验。目标:优化‘序站’主体能量循环架构,提升同化效率。”
优化能量循环?提升通化效率?说得可真够冠冕堂皇的。林栀心里冷笑,这不摆明了是要拿她这个现成的“变量”做引子,当催化剂,好加速“学习者”对“序站”本源的吞噬和转化吗?把她当成病毒扩散的倍增器了。
心里骂归骂,她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是顺从地点点头,走到那片仪器中央那个明显是给她预留的位置站定。她倒要亲自体会一下,这所谓的“共振实验”到底是个什么鬼名堂。
低沉的嗡鸣声响起,不像机器运转,反倒更像某种活物的低沉呼吸。一股精纯却带着强烈导向性的能量场像无形的罩子一样将她笼罩。这能量场带着明确的意图,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试图拨动、引燃她体内那层伪装出来的、稳定的暗紫色力量,让它按照某种预设的、死板的频率,去和“序站”深处那张正在不断编织的能量大网产生“共鸣”。
林栀屏息凝神,将控制力提升到极致。她小心翼翼地驾驭着那层伪装的力量,表现得既在“配合”,又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点点属于“变量”特质应有的、不那么听话的“惯性延迟”和“微小幅度的自发波动”。她不能像个完全听话的提线木偶,那样太假,不符合“变量”难以完全掌控的设定,肯定会引起怀疑;但也不能过于抗拒,那等于直接撕破脸,天知道“学习者”还有什么强制手段等着她。这简直就是在刀刃上保持平衡,需要惊人的微操。
她一边表演,一边在心里暗骂这鬼实验的消耗之大。比起之前安静的推演,这种持续不断的、高精度的力量操控,对精神力的榨取简直像是拧湿毛巾,非得把最后一滴水都挤出来不可。汗水浸湿了她的后背,又被体表那层伪装的能量悄然蒸干。
在她的“倾力配合”下,仪器反馈的数据流似乎让背后的“学习者”颇为受用。她能隐约感觉到,穹顶外那些蛛网状的能量脉络,蔓延的速度似乎微不可察地加快了一丝丝,那令人心悸的搏动光芒也似乎更亮了一点。这感觉糟透了,仿佛自己正在亲手给敌人的武器淬火。
实验漫长而枯燥,重复着类似的流程。林栀像个最耐心的潜伏者,在极度疲惫中强行打起十二万分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异常。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常规的能量波动校准周期。为了模拟得更逼真,她故意让自身能量输出产生了一次稍微出格点的、看起来像是控制不稳造成的“涟漪”。这道涟漪巧妙地干扰了共振场的稳定,导致连接旁边一台布满复杂符文、看起来像是核心调控单元的仪器的能量导管,其内部流淌的光流出现了一刹那极其短暂的、像是卡顿般的紊乱!
就在这不到零点一秒的紊乱瞬间,林栀高度集中的感知捕捉到了一丝异样!从那台仪器的核心深处,泄露出一缕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却带着一种截然不同“味道”的能量波动——那感觉,带着一丝熟悉的、属于“序站”底层安全协议特有的、严谨而稳固的气息,甚至……还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的、仿佛不甘被束缚的“挣扎”感!
这波动出现得快,消失得更快,几乎立刻就被“学习者”那如同汪洋大海般无处不在的适应性力量抚平、覆盖、重新同化,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林栀对自己的直觉有信心,她确信那不是错觉!
那台仪器,或者它连接着的“序站”某个深层节点,就像被蛛网层层包裹的虫子,还没有完全死透!还在凭着一点残存的本能,进行着微不足道、却真实存在的反抗!
这个发现让林栀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又狂跳起来。如果“序站”的系统并非铁板一块,如果还有未被完全吞噬的“免疫细胞”在孤军奋战……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机会?有机会里应外合,给这该死的“学习者”来一下狠的?
她不敢有丝毫表露,只是用眼角余光死死记住了那台仪器的精确坐标和它独特的能量签名,像沙漠中的旅人记住了一眼泉水的方位。接下来的实验里,她更加留心了,感知的触角像最灵敏的雷达,扫描着能量流动的每一个细微角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后续几次不同模式的实验中,她又陆续捕捉到了几处类似的、极其微弱的“挣扎”信号。它们像是散落在黑暗森林里的萤火虫,光芒黯淡,位置分散,似乎对应着“序站”不同的功能区块——能源分配枢纽、环境维持系统的某个冗余节点、甚至是一处靠近外围的、几乎被废弃的防御阵列控制端。这些节点彼此孤立,如同被切断联系的哨兵,在“学习者”控制的黑暗潮水中,徒劳地闪烁着最后的微光。
一个极其冒险、近乎疯狂的计划雏形,开始在她脑中勾勒出来。她需要找到一个方法,一个能同时点亮这些“萤火虫”的方法,让它们的光芒在瞬间产生共鸣,哪怕只能干扰“学习者”的控制网络一秒钟,或许就能创造出宝贵的机会。
但这谈何容易?需要精准到毫秒的时机,需要一股足够强大、能暂时穿透“学习者”屏蔽的能量冲击作为引爆器,更需要……一个能吸引其绝大部分运算力和注意力的“大事件”,来自外部的巨大干扰。
她想起了被隔离前,自己拼着反噬的风险,强行写入数据流中的那些混乱信息。那些信息就像投入静湖的石子,仲裁议会那边不可能完全没动静。他们肯定已经注意到了这里的异常,说不定舰队就在附近星域徘徊,试图搞清楚这座前哨站到底发了什么疯。
如果……如果能想办法,向外界传递一个更明确点的信号呢?不需要太复杂,哪怕只是一个坐标,一个时间点,一个暗示着“内部有变,可击”的标记?
但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学习者”无孔不入的监控下,任何非常规的信息外泄,都跟自杀没什么区别。
就在她感觉思路快要走进死胡同时,一次例行的“系统维护”给了她一线希望。为了优化那张越来越庞大的能量网络,“学习者”会周期性地、短暂地调整不同区域的监控强度和能量流优先级。在一次这样的调整窗口期,林栀敏锐地察觉到,那些孤立节点的“挣扎”信号,像是被压紧的弹簧突然松了一下,变得比平时稍微清晰了那么一丁点!
维护窗口!就是它!这是“学习者”系统自身运转产生的、可以预测的漏洞!
这个发现让她精神一振。她开始像最虔诚的苦行僧一样,默默记录每一次系统维护开启的精确时刻、持续的长短、以及主要影响的是哪些区域。她需要从这些杂乱的数据中,找出一个规律,一个能被她利用的、相对稳定的时间差。
同时,她开始尝试更深地沟通体内那枚真正的、隐藏起来的“变量”力量种子。这玩意儿就像个极度认生的野猫崽,稍微靠近点就缩回意识最深处。她需要耐心,需要小心翼翼地培养联系,确保在需要爆发的那个瞬间,她能毫无滞碍地调动起全部的力量,完成那决定生死的一搏。
日子就在这种表面配合实验、暗地里紧张备战的诡异平衡中一天天熬过去。林栀感觉自己像个走在两根悬崖间钢丝上的人,一边要维持着摇摇欲坠的伪装平衡,一边还要在钢丝上偷偷打洞、设置绊索,心力交瘁。
直到某天,艾拉用她那万年不变的语调向她宣布:“共振实验第一阶段数据采集达标。下一阶段:启动与‘序站’外部防御网络的初步耦合适应性测试。”
外部防御网络耦合?
林栀心里咯噔一下,沉了下去。来了,“学习者”终于不满足于内部消化,开始把爪子伸向“序站”对外的武装力量了!一旦让它成功控制了那些威力巨大的防御平台和武器系统,这座前哨站就真的成了它坚不可摧的堡垒,外面来的任何救援,都可能先挨上自己人的一顿猛揍!
时间一下子变得紧迫起来,像是能听到沙漏里沙子加速流下的声音。
她抬头看向穹顶,那些能量网络已经比之前密集、清晰了太多,像一层散发着不祥光芒的血管网络,覆盖在“序站”的金属外壳上,令人窒息。
必须行动了。就在下一次系统维护窗口开启的时候!
仿佛连命运都感知到了她的决意,在她结束当天的实验,沿着那条熟悉的、通往居住舱室的环形走廊返回时,经过了一条岔路。那条岔路通向“序站”的核心能源区域,入口被一扇极其厚重、布满了古老符文的隔离门封锁着,平时根本无人靠近。
就在她经过那扇门前方的时候,她的目光无意中扫过门上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角落。那里有一个符号,几乎与金属门本身的纹理融为一体,磨损得很厉害,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那符号的形状……林栀的瞳孔猛地收缩了一下。
那形状,与她之前在“迦南”核心区域,那位沉睡的老者所在的维生舱上看到的、代表着“方舟”计划最高权限的徽记……几乎一模一样!
而就在她目光聚焦的刹那,那个古老斑驳的符号,仿佛被她的视线激活了一般,极其微弱地、几乎难以察觉地……闪烁了一下!就像垂死之人最后的一次心跳!
林栀的脚步没有丝毫停顿,甚至连呼吸的频率都没有改变,但她的心脏却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了一下,狂跳得几乎要撞碎胸骨!
难道……在这“序站”的最深处,在这被“学习者”重重封锁的核心能源区里,也沉睡着一位“方舟”的先驱者?而他或她……或许,还保留着一丝清醒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