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掌柜、王叔、郑叔等人凑钱购买的棉衣棉裤,虽然做不到人手一套全新,但也能保证每人至少分到一件厚实的新棉袄或棉裤,替换下早已破旧不堪的旧衣。
这份来自千里之外的温暖,让许多士兵眼眶发热,这个年,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
而谢瞻本人,则在处理完军务后,又一次在灯下展开了程妍那封厚厚的书信。
信的开头,只有一句简短的问候:“兄长在边关一切可好?”
然后,便是不厌其烦地,一笔一笔,清晰地罗列了近期各项生意的收支,分红多少,存在何处……活脱脱一份详细至极的财务报告。
信末还特意强调,他那份“十万两”的红利,都已妥善存入京都钱庄,让他安心。
谢瞻看着那庞大的数字,又是好笑又是无奈,这小财迷……他一个人在这朔风凛冽的边关,要那么多存在京都的银票有何用?
还不如都换成眼前这些实实在在的吃食来得痛快。
不过,除了这“气人”的算账部分,程妍在信末,还用足足好几页纸,极其详尽地记录了如何清洗羊杂去除腥膻、如何熬制羊骨浓汤、如何爆炒羊血等具体做法,步骤清晰,要点明确。
谢瞻初看时,对着满纸的“羊肠翻洗”、“羊肚焯水”、“羊血凝固切块”愣了半天,确认自己没看错,才失笑着将那几页“食谱”交给了军中的火头军,让他们照着研究,务必给将士们把这“特色菜”安排上。
算算日子,青州他们离开边关返回京都,也已有半月。
谢瞻望着东南方向,心中暗忖:京都的年,应该快到了吧?
那丫头,不知有没有回谢府去?可别又一个人冷清清的待在宅子里。
他猜对了一半。
程妍确实没有独自待在宅子里过年,但谢国公和谢夫人,还有谢老夫人,也都没有固守在自己的府邸。
腊月三十的年夜,程妍在“鼎沸轩”火锅铺子最宽敞雅致的“锦绣阁”包下了一桌,亲自安排菜单,陪着谢家三位长辈,吃了一顿热气腾腾、别开生面的火锅年夜饭。
窗外是凛冽的寒风和隐约的鞭炮声,窗内是翻滚的锅底、氤氲的热气和围炉团聚的温馨。
大年初一, 她又在谢府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好菜,陪着三位一起有说有笑的在家吃了顿。
大年初二,她又在鼎沸阁的同一个包厢,设宴款待了郑叔、王叔、周掌柜、李大花、赵嬷嬷等这一年来为她奔波劳碌的核心骨干。
席间,她真诚地感谢了众人的辛勤付出,并提前准备好了许多她亲自制作的精致熟食和点心,作为给大家的年礼。
到了大年初三, 程妍更是带着青黛和几个护卫,冒着严寒,亲自去了两个庄子。
她不仅给庄子上每一户都发了厚厚的过年红包,接受了庄户们淳朴而热烈的拜年祝福,更是当场宣布并发放了最后三个月的分红。
看着庄户们捧着沉甸甸的银钱,脸上绽放出比烟花还要灿烂的笑容,程妍觉得,这大概就是她穿越而来,努力奋斗的意义之一——让这些勤恳善良的人,日子过得更有奔头,更有希望。
这个年,在美食、银钱与真挚的祝福中,过得格外充实而温暖。
时光荏苒,在铺子因为过年而异常的忙碌中,王叔庄子上的二茬酒也发酵完成了。
程妍再次前往,指挥工人将二次发酵的酒醅取出,进行第二次清蒸溜酒。
这次得到的“二茬酒”,度数比头茬酒稍低,口感也相对柔和一些,但风味依旧饱满。
酿酒产生的酒糟,程妍也物尽其用。
一半运往郑叔庄子,作为猪和鸭子的优质饲料;另一半则留在王叔庄子,用于喂养自家的羊群。
这可都是纯粮食酿造后的精华,是喂养牲畜的宝贝。
将新出的二茬酒也装了一小壶后,程妍仔细叮嘱刘红,务必将头茬酒、二茬酒分别贮存,做好标记,并持续跟进后续批次的投料、发酵和蒸馏工作,形成稳定的生产循环。
随后,她便带着对新酒的期待返回了城中。
这一次,她没有再去找谢国公,而是直接去了六皇子府找宋凌。
她的声音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再无暇顾及庄上的事务,转身便走,步伐又快又急,青云青玉连忙小跑着跟上,脸上也写满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