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购买,但这种精神,这种能力,是买不来的,是咱们国家工业真正的脊梁!”
他微微颔首,不再多说。
但这一席话,已经为整个项目定下了基调。
随后的提问环节,问题依旧尖锐,但氛围已然不同。
专家们更多是探讨技术细节和未来发展方向,而非质疑项目的可行性。
最终,评审组一致认为:项目超额完成预定目标,技术路线正确,成果显着,应用前景广阔,同意通过验收,并建议作为重点成果上报。
消息传出,红星厂沸腾了。
何雨柱的名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这一次,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更实质性的东西。
部里经过研究,决定以红星厂和部属材料研究所为基础,联合成立“先进材料精密加工与在线监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何雨柱,被任命为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实验室级别高,资源投入大,目标是成为该领域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
任命下达那天,何雨柱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很久没有出来。
压力,前所未有的大。
以前,他只需要管好一个项目,带好一支小队。
现在,他要负责一个实验室的规划、建设、人才引进、项目策划、对外合作……
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他感到一种深深的力不从心。
晚上,他习惯性地走到车间。
机床的轰鸣声,能让他平静。
刘师傅和小李还在加班,调试着一台新组装的系统。
看到何雨柱,两人停下手中的活。
“何主任。”小李笑着打招呼,语气带着戏谑,却也透着亲切。
何雨柱苦笑一下:“别这么叫,还是叫何工顺耳。”
刘师傅递过一支烟:“咋样?当官的感觉?”
何雨柱接过烟,点燃,深吸一口,辛辣的烟雾吸入肺腑。
“压力大。”他实话实说,“怕干不好,辜负了期望。”
刘师傅嘬了口烟,眯着眼:“有啥好怕的?咱们当初搞这玩意儿的时候,不也是啥都不懂,一点点摸出来的?实验室再大,道理还不是一样?把事做实在,把人带明白,错不了!”
朴实的话语,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何雨柱心上。
是啊,道理是一样的。
无论舞台多大,核心还是解决问题,还是那点工匠精神。
他掐灭烟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走,去看看那台新机器。”
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千头万绪。
规划实验室布局,申报设备采购,制定规章制度,撰写招聘启事……
何雨柱白天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晚上继续钻研技术,恶补实验室管理和项目申报的知识。
他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都不懂,只能边干边学,经常忙到深夜。
第一批招聘的博士和硕士生陆续报到。
年轻人充满朝气,理论基础扎实,但也带着象牙塔里的理想化和对工业现实的不了解。
如何将他们与刘师傅这样的老师傅融合,形成合力,是一个新课题。
何雨柱没有搞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分配任务。
让理论强的博士专注于算法模型深化和前沿跟踪;让动手能力强的硕士生跟着刘师傅团队,参与硬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让不同背景的人碰撞思想。
过程有摩擦,有磨合,但整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实验室的第一个自选课题,何雨柱定了一个方向——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工艺参数自适应优化。
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监测和判别,而是要让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整加工参数,实现质量的主动控制和效率的持续提升。
这是一个更具挑战性、也更贴近“智能制造”核心的课题。
就在实验室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邀请,送到了何雨柱的办公桌上。
一封来自d国的信函。
发信方是克虏伯公司研究院,就是之前那位马克工程师所在的公司。
信中用词礼貌而正式,邀请何雨柱赴德参加一个名为“工业4.0背景下智能加工与质量保证”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为特邀嘉宾做主题报告,分享“雨柱二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经验。
信中还提到,克虏伯公司对这项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在会议期间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
何雨柱拿着这封全英文的信函,愣住了。
国际会议?特邀报告?d国巨头主动邀请?
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兴奋之余,是更深的忐忑。
他的英语水平,应付日常技术交流尚可,要做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甚至不仅仅是实验室,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龙国工程师的形象。
报告内容、现场应答、仪态举止……都不能有丝毫差池。
压力巨大。
他拿着信去找沈工商量。
沈工看完信,沉思良久。
“去。必须去。”他斩钉截铁,“这是展示我们成果的绝佳机会,也是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窗口。不要有负担,实事求是地讲,把我们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讲清楚就行。真诚,就是最好的语言。”
“英语的问题,请个老师,突击训练。内容上,我帮你把关。”
有了沈工的支持,何雨柱下定了决心。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进入了近乎疯狂的状态。
白天处理实验室事务,晚上跟着英语老师练习口语和演讲,深夜准备报告ppt和讲稿。
他反复打磨每一个技术细节,思考如何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向国际同行阐述清楚他们的创新点和价值。
同时,他也在思考,克虏伯公司“浓厚的兴趣”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学术交流?还是潜在的商业合作可能?抑或是……其他?
他提醒自己,要保持清醒,不卑不亢。
出发前夜,何雨柱最后一次检查行李。
报告ppt存了好几个备份,讲稿烂熟于心。
那把他随身携带的钱老赠送的旧卡尺,也小心地放进了行李箱。
他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熟悉的厂区夜景,心中百感交集。
从车间角落的灵光一现,到如今即将踏上国际学术舞台。
这一路,充满了汗水、挫折、坚持和机遇。
明天,他将面对一个全新的、更大的世界。
他知道,那里有更先进的技术,更激烈的竞争,也更广阔的天地。
深吸一口气,他关上了灯。
黑暗中,他的眼神,明亮而坚定。
无论前方是什么,他都将以一名龙国工程师的身份,坦然面对。
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载着何雨柱,向着莱茵河畔的那个古老工业国度,飞去。
新的挑战,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