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国,斯图加特。
国际会议中心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
空气里弥漫着不同语言的低语,混合着咖啡和皮革座椅的气味。
何雨柱坐在前排嘉宾席,手心微微出汗。
他穿着沈工特意为他准备的、略显紧绷的西装,领带系得一丝不苟,却总觉得不如工装自在。
台上,一位d国教授正在做关于“工业4.0数据标准与互操作性”的报告,语速飞快,幻灯片上满是复杂的架构图和专业术语。
何雨柱努力听着,有些词汇很陌生,但核心思想他能理解——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实现设备、系统、企业之间的无缝连接和信息流动。
一种系统化、全局化的思维模式,与他之前专注于解决单个技术难题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写着关键词的小卡片,上面有他提前查好的几个专业术语的英文说法。
轮到他了。
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和报告题目:“来自龙国红星轧钢厂的何雨柱先生,‘雨柱二号:一种面向车间的智能加工在线监测系统’。”
掌声响起,不算热烈,带着礼貌和审视。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站起身,稳步走上讲台。
调整了一下话筒高度,他抬起头,目光扫过台下。
各种肤色、各种年龄的面孔,眼神中带着好奇、探究,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他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马克,那个曾经评价他的系统“primitive”的年轻工程师。马克冲他微微点了点头,眼神复杂。
何雨柱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坦然迎上,然后开始了他的报告。
他没有用华丽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不是一个理论上完美无缺的系统,而是一个从龙国工厂车间里生长出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他切换幻灯片,展示出红星厂车间嘈杂环境的照片,以及最初那台粗糙的、布满裸露电线的原型机。
台下出现了一些细微的骚动和低笑,似乎印证了某些预想的“落后”。
何雨柱没有理会,继续用他练习了无数遍、仍带着口音但足够清晰的英语,讲述起来。
他从那个因产品质量离散而困扰的下午说起,讲到灵光一现的热辅助加工思路,讲到简陋的试验装置和一次次失败。
他展示了信号饱和的波形图,讲述了如何用双通道放大器解决;展示了钛合金监测失败的数据,讲述了如何从挫折中反思,进行可靠性加固。
他没有隐瞒问题,没有夸大成果,而是坦诚地分享每一步的思考、尝试和教训。
随着讲述的深入,台下的骚动渐渐平息。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专注的目光。
当何雨柱展示经过加固的系统,在模拟电网波动、传感器故障等极端工况下稳定运行的视频时,当看到钛合金件加工监测的精准预警与复测结果高度吻合时,台下开始响起低低的惊叹声。
尤其是他讲到“可靠性优先”和“失效安全”的设计理念,以及如何将复杂的算法简化成操作工能理解的“红绿灯”界面时,几位年长的d国工程师频频点头,露出赞许的神色。
报告最后,何雨柱总结道:
“我们相信,真正的智能,不在于算法的复杂度,而在于对生产现实的深刻理解,在于极致的可靠性,在于让人机协作变得更简单、更高效。‘雨柱二号’可能不是最先进的,但它是在龙国特定的工业土壤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诞生的。它还在不断进化。”
他微微鞠躬。
短暂的寂静后,掌声响起。
这一次,热烈而持久。
提问环节异常活跃。
问题集中在可靠性设计细节、抗干扰措施、与现有生产系统的集成方式,以及在龙国工厂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效果。
何雨柱一一作答,坦诚而具体。
没有虚言,只有事实。
一位头发花白的d国老教授最后提问:“何先生,您的系统给人印象深刻。我很好奇,你们未来如何考虑与更高层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或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集成?实现真正的数据驱动制造?”
这个问题,触及了何雨柱知识的边界。
他沉吟片刻,老实回答:“教授,您的问题非常关键。目前我们的系统主要专注于车间设备层的监控和优化。与mES\/ERp的集成,是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我们需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标准。”
他的坦诚,反而赢得了理解和尊重。
报告圆满结束。
何雨柱走下讲台,立刻被一群人围住。
有交换名片的,有询问技术细节的,有表达合作意向的。
马克也挤了过来,表情有些尴尬,又带着真诚的敬佩。
“何先生,精彩的报告!我必须承认,我之前的看法……太片面了。你们的系统在特定环境下的鲁棒性和实用性,令人惊叹!”
何雨柱笑了笑,与他握手:“谢谢。技术总是在交流中进步。”
当晚,克虏伯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小型的招待晚宴。
何雨柱作为特邀嘉宾出席。
宴会氛围轻松了许多。
克虏伯研究院的院长,一位风度翩翩的中年人,主动找到何雨柱交谈。
他高度赞扬了“雨柱二号”系统的设计理念,尤其对其在恶劣工业环境下的稳定表现表示浓厚兴趣。
交谈中,他委婉地提出,希望能在“传感器技术”和“特定算法模块”方面进行“深入的交流”,甚至暗示了技术授权或联合开发的可能性。
条件听起来很优厚。
何雨柱心中警铃微响。
他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回应道:“院长先生,感谢您的认可。‘雨柱二号’是我们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龙国工业发展的土壤。任何合作都需要符合双方的利益,并且……需要经过必要的程序。”
他没有把话说死,但也没有轻易承诺。
院长似乎并不意外,笑了笑,转移了话题,聊起了d国的工业历史和哲学。
宴会结束后,何雨柱回到酒店房间,毫无睡意。
他站在窗前,看着斯图加特璀璨的夜景,心潮起伏。
今天的经历,像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更先进的技术理念,也感受到了国际竞争的暗流涌动。
克虏伯的橄榄枝,是机遇,也是考验。
他深知,核心技术是立足之本。
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绝不能以丧失自主性为代价。
第二天,会议继续进行。
何雨柱认真聆听了更多报告,关于数字孪生、关于预测性维护、关于人工智能在工业中的应用……
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新知识、新概念。
他意识到,自己的系统虽然解决了眼前的痛点,但在整个智能制造的大图景中,还只是一个节点。
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宏大的视野和更系统的规划。
会议间隙,他主动找到几位做报告的外国学者交流,虚心请教。
他的谦逊和务实,给对方留下了良好印象。
三天会议很快结束。
何雨柱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舷窗外,云海翻腾。
他闭上眼睛,脑海里回放着这几天的点点滴滴。
国际舞台的洗礼,让他更加清醒,也更加自信。
他看到了差距,但也确认了自己的价值。
技术无国界,但工程师有祖国。
他将带回去的,不仅是几张名片和一堆资料,更是一种被拓宽的视野和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飞机开始下降,熟悉的城市轮廓映入眼帘。
何雨柱握紧了拳头。
他知道,回去后,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实验室的建设要加速,新课题的研究要深化,与国际的交流要持续……
更重要的是,要将这次学到的东西,消化吸收,融入未来的工作中。
让“雨柱二号”不仅在龙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更要有一天,能真正与国际顶尖技术同台竞技,闪耀世界。
飞机平稳落地。
何雨柱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舱门。
外面,阳光正好。
他深吸一口祖国的空气,步伐坚定地向前走去。
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