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的冷雨和对面传来的绝望哭嚎,像一根根冰冷的针,扎在白梨心上。无力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便被一种更强烈的冲动取代——做点什么,必须做点什么!
她不是救世主,但她有别人没有的能力。仙田,灵泉,还有她对植物那份独特的亲和力。蛤蟆沟另一侧的山体已经滑坡,悲剧无法挽回,但滑坡体本身是否稳定?会不会发生二次坍塌,危及更下方的村庄?更重要的是,被掩埋的稻田之下,是否还有残存的生机?
一个大胆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在她脑海中迅速成型——用植物,强行固坡,同时尝试拯救可能残存的水稻!
她转身,几乎是跑着冲回老屋。顾不上换下湿透的衣服,她直接冲进仙田。
目标明确——那几株长势最旺、根系特性最适合抓附土壤的本地老茶树。她拿出最大的剪刀,小心地剪下大量健康、半木质化的枝条。然后,她将这些枝条浸泡在稀释了伪金丹灵液的灵泉水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其活性。
同时,她调动起全部心神,将灵植亲和力催发到极致。她的手拂过那些浸泡中的枝条,意念如同无形的丝线,引导着枝条内部的生命能量向着根系发育的方向疯狂涌动。这不是普通的扦插,这是强制性的、违背部分自然规律的“催根”!
夜色渐深,雨势渐小,但并未停歇。黑暗中,只有老屋里透出的一点灯火,和仙田里氤氲的灵气微光。
当她抱着一大捆浸泡好的、底部已经隐约冒出白色根点凸起的枝条走出仙田时,已经是深夜。她需要将这些“速成”的固坡枝条,尽快扦插到滑坡体的表面!
就在这时,一道车灯的光柱划破雨夜,由远及近。那辆熟悉的黑色越野车,碾过泥泞,停在了她的老屋前。
林予安推开车门下来。他同样穿着雨衣,但裤腿和鞋子上已沾满泥浆,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依旧锐利。他手里提着一个不小的箱子。
“看到预警和灾情通报了。”他言简意赅,目光扫过白梨怀里那捆异乎寻常、散发着微弱生机波动的枝条,没有多问,直接道,“我带了些无人机可播撒的快速生根型生物基肥,还有土壤湿度传感器。需要怎么做?”
他的出现,像是一针强心剂。白梨没有时间客套,快速说道:“把这些枝条插到滑坡体表面,越密越好,用它们的根系快速形成一张网,拉住泥土!你的肥料正好能促进它们成活!”
“好。”林予安没有任何犹豫,转身就从车上搬下无人机和设备。
两人第一次并肩,在雨夜中开始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固坡实验。
白梨负责扦插。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松软、随时可能再次滑动的泥石流堆积物上,冒着细雨,将一根根催根过的茶树枝条,用力插入泥中。她的动作很快,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注,仿佛在与脚下的土地对话,恳请它们接纳这些生命的锚点。
林予安则操作着无人机,在划定区域低空飞行,精准地播撒下那些富含有机质和促根菌剂的生物肥。同时,他将几个传感器打入坡体不同位置,实时监测土壤内部的变化,评估稳定性。
没有过多的交流,只有必要的指令和回应。
“这边坡度大,多插些。”
“肥料覆盖已完成这一片区。”
“小心脚下,那里有裂缝。”
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和衣服,寒冷侵袭着身体。白梨的手指因为不断插入冰冷的泥土而冻得通红麻木,林予安操作无人机的手也因寒冷和专注而微微颤抖。
这是一个不眠的通宵。
临近黎明,雨终于停了。东方的天际透出微弱的曙光,照亮了满目疮痍的大地。滑坡体表面,已经被密密麻麻的茶树枝条覆盖,像给伤口打上了绿色的补丁。生物肥也均匀撒布完毕。
两人都累得几乎虚脱,靠在越野车边暂时喘息。白梨的雨衣下,衣服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浸透,冷得她嘴唇有些发紫。
她看着同样一身狼狈、满脸疲惫的林予安,想起他昨晚毫不犹豫的援手和高效的配合,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她转身从屋里拿出一条干净的毛巾,用所剩无几的灵泉水浸湿,递给他。
“擦擦雨,别感冒。”她的声音因为疲惫而沙哑,却带着真诚的关切。
林予安愣了一下,看着她递过来的毛巾,又抬眼看了看她冻得发白的脸。他伸手接过,指尖在交接的瞬间,不经意地触碰到了她冰凉且沾着泥点的掌心。
那触感极其短暂,却像一道微弱的电流。
“谢谢。”他低声道,接过毛巾,胡乱地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和汗水。黑夜尚未完全褪去,恰到好处地掩住了他耳根处悄然泛起的一抹不易察觉的红晕。
白梨也迅速收回了手,感觉被他指尖碰过的地方有点莫名的发烫,她假装低头整理雨衣,掩饰自己的不自然。
空气中弥漫着雨后的清新、泥土的腥气,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灵植的生机,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微妙的尴尬与默契。
天,快亮了。
他们共同种下的希望,能否在这片废墟上扎根?
无人知晓。
但至少,他们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