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喧嚣与荣耀,如同蝉鸣,热烈过后便悄然隐入秋日的序曲。表彰大会的证书和奖杯被白梨随手塞进了老屋那个装杂物的木箱底,和外婆的旧物待在了一起。对她而言,那片复活的水稻和稳固的山坡,远比水晶奖杯的光芒更值得珍视。
秋意渐深,天高云淡。茶园的秋茶采摘告一段落,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白梨的日子恢复了固有的咸鱼节奏,每日巡园、打理仙田、研究茶谱,偶尔应付一下慕名而来、想亲眼看看“奇迹茶园”的零星游客。
相比之下,一篱笆之隔的林氏果园,却笼罩在一层无形的低气压中。
秋梢抽发期,本是果树积累养分、为来年结果打基础的关键时刻。但林予安果园里的柑橘树,却出现了令人不安的状况——部分秋梢叶片褪绿黄化,叶脉木栓化,叶片失去光泽,变得厚硬,甚至有些出现了斑驳症状。
黄龙病。
这三个字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整个果园上空。这是柑橘产业的“癌症”,由木虱传播的韧皮部杆菌引起,一旦染病,果树会逐渐衰退,果实失去商品价值,最终死亡,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
林予安的实验大棚里,那些承载着抗病希望的砧木和接穗组合,也未能完全幸免。尽管他采取了最严格的隔离和防控措施,病株率依然达到了惊人的18%。这个数字,对于一项旨在培育高抗病品种的科研项目来说,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林予安整个人像是绷紧的弓。他几乎连续住在了大棚里,穿着白大褂,日夜监测数据,采集样本,对比分析,试图找出突破口。越野车停在棚外,落满了秋叶,也无人清理。他下巴上冒出了青色的胡茬,眼底带着浓重的阴影,那股平日里冷峻沉稳的气质,被一种深沉的焦灼所取代。
白梨隔着篱笆,能感受到那边凝重的气氛。她看到林予安忙碌的身影,看到他紧锁的眉头,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想起暴雨之夜他毫不犹豫的援手,想起颁奖台下他举着手机时眼底的柔软。
这天傍晚,她炒了两个小菜,焖了一锅米饭,用保温桶装好,又切了一壶灵泉泡的薄荷茶,拎着走到了果园大棚外。
棚内灯火通明,林予安正对着一排培养皿和显微镜记录数据,背影挺拔却难掩疲惫。
白梨轻轻敲了敲玻璃门。
林予安回过头,看到是她,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又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只是那冷静之下,带着难以掩饰的倦意。
“还没吃饭吧?给你带了点。”白梨把保温桶和茶壶放在门口的小桌上,“随便做的,别嫌弃。”
林予安沉默地走过来,打开保温桶,饭菜的温热香气飘散出来。他动作顿了顿,低声道:“谢谢。”
“情况……很棘手?”白梨试探着问,目光扫过棚内那些标记着不同编号、但或多或少都显现出黄化症状的柑橘苗。
“嗯。”林予安没有多说,只是拿起筷子,默默地开始吃饭。食不言,寝不语,是他一贯的习惯。
白梨也没打扰他,自顾自地在棚里慢慢踱步,看着那些生病的植株。她能模糊地感知到这些植物散发出的“痛苦”和“萎靡”的情绪,就像人生病了一样难受。
忽然,她的目光被大棚角落一个不起眼的区域吸引住了。
那里放着几个花盆,里面种的却不是柑橘苗,而是几株……茶树苗?看样子,像是她之前赔给他的那批“灵泉薄荷”茶树的籽播实生苗,被他拿来当做对照植物或者调节大棚微气候用了。
关键是——在这片被黄龙病阴云笼罩的大棚里,几乎所有柑橘苗都出现了问题,唯独这几株茶树苗,长得青翠欲滴,生机勃勃,叶片油绿发亮,没有一丝一毫的黄化迹象! 它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形的保护罩中,与周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白梨的心猛地一跳!
一个大胆的、几乎不可能的猜想,如同闪电般划过她的脑海!
难道……她的灵茶,或者说是经她手培育的、蕴含灵气的植物,对黄龙病病原体……有抑制作用?或者,能增强植物自身的抗性?
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走到那几株茶苗前,仔细感知。没错,它们情绪“愉悦”、“健康”,与旁边柑橘苗的“痛苦”截然不同。
林予安吃完了饭,正收拾餐具,看到白梨蹲在茶苗前出神,便走了过来。
“这些茶苗,”白梨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指着它们,“你看,它们一点事都没有。”
林予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眉头微蹙。他之前忙于应对柑橘苗的病情,确实忽略了这些作为“添头”的茶苗。此刻经白梨一提,他才注意到这个异常现象。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对任何异常都保持着高度的敏感。他蹲下身,仔细检查茶苗的叶片、叶脉,又对比了一下旁边一株明显黄化的柑橘苗。
“确实……”他沉吟着,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在整个大棚环境相同,木虱防控一致的情况下,它们保持了完全的健康。这不符合常理。”
除非……这些茶苗本身,存在某种未知的抗性机制?
他的目光转向白梨,带着探究和一丝难以置信的期待。这个总是能带来意外惊喜的邻居,难道又一次无意中,触碰到了某个关键的秘密?
秋夜的大棚里,灯光雪亮。
一边是陷入瓶颈的科研困境,
一边是悄然展现的意外生机。
一场跨越作物界限的合作与探索,或许,即将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