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予安关于“含气层”和“地质不稳”的警告,像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了刚刚因出水而欢欣鼓舞的众人心头。甘甜的泉水与潜在的危机并存,这发现变得喜忧参半。
然而,面对井口那汩汩涌出、清澈甘洌、且带着微弱灵气的活水,以及周围村民眼中那几乎要溢出来的渴望,任何“潜在风险”的理性分析,在迫在眉睫的生存需求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
“先解决眼前的问题。”白梨看着那些因为长期缺水而嘴唇干裂、面色焦黄的乡邻,做出了决定,“风险,我们后面再想办法控制。”
当务之急,是如何合理、有序地分配这宝贵的泉水。
依靠人力维持秩序?经历过了抢水风波的众人都心有余悸。
免费无限量供应?且不说可能加剧地质风险,单是蜂拥而至的人流就足以引发新的混乱。
白梨和林予安商量后,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案迅速出炉。
林予安带着几位手脚麻利的村民,用最快的速度从镇上运来了粗壮的pVc水管和阀门,将井口的出水引到旁边一处稍平缓的空地,建造了一个坚固的取水台。取水台上安装了五个水龙头,旁边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
牌子上写着:
【青安灵泉临时取水点】
为共度旱情,此泉免费取用。
为确保更多人受益,每人每日限取20升。
请自觉排队,扫码登记,文明取水。
(注:泉水甘冽,但生饮请谨慎,建议烧开。)
在牌子旁边,贴着一个大大的二维码。这不是付款码,而是林予安连夜编写的一个简单小程序入口。扫码后,需要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系统会自动记录,同一手机号24小时内只能获取一次取水资格。这并不能完全杜绝重复取水(比如借用家人手机),但至少能形成一道基本的门槛和秩序约束。
白梨则负责最核心的一步——稳固水源。她无法改变地下复杂的地质结构,但可以尽力维持出水口的稳定。她每日耗费不小的灵力,在井口下方和水管连接处,构筑了薄薄的、柔韧的灵力护壁,如同给脆弱的血管加了一层保护膜,防止水流和可能的气体冲击对岩层造成直接的破坏。这让她本就因打井而透支的身体,雪上加霜。
取水点设立好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边几个同样饱受干旱之苦的村落。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蛤蟆山脚下就出现了震撼的一幕——
长长的队伍,如同一条沉默而坚韧的巨龙,从取水点开始,沿着山间小路蜿蜒而下,一眼望不到头!男女老少,提着各式各样的水桶、水壶、甚至锅盆,脸上带着期盼、疲惫,以及一丝终于看到希望的微光。没有人喧哗,只有偶尔的低声交谈和桶具碰撞的轻微声响。
秩序,出乎意料地好。
或许是因为那日白梨让水给张奶奶的举动赢得了人心,或许是因为这免费的、限量的规则显得公平,也或许是那“扫码登记”带着点不容置疑的现代管理意味。村民们自发地维护着队伍,甚至有人带来了小板凳,安静地等待着。
当清冽的、带着一丝奇异清甜气息的泉水从水龙头里哗哗流出,装满一个个容器时,人群中终于抑制不住地发出了低低的欢呼和感叹。
“这水……真甜啊!”
“感觉喝下去嗓子眼都润透了!”
“快看!我娘喝了这水,脸色都好看了不少!”
“青安农场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啊!”
随着取水的人越来越多,关于“青安灵泉”神奇效果的传言也越来越玄乎。有人说这水能治病,有人说喝了力气都变大了,更有甚者,联系到之前“御剑快递”的传闻,直接将其称为 “神仙水”!
这股风潮,迅速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几家本地和省级媒体的采访车开到了蛤蟆山下,镜头对准了那蜿蜒的队伍、那不断涌出清泉的水龙头,以及取水村民们脸上质朴而真实的喜悦。
“各位观众,我们现在就在近期因打出‘神仙水’而备受关注的青安农场所在地……”记者站在取水点前,对着镜头激动地报道,“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取水队伍已经排到了山外!据农场负责人介绍,这口深井每日涌水量高达五百吨!极大地缓解了周边数个村落的饮水危机!”
直播画面通过网络传遍各地,#青安打出神仙水#、#排队取灵泉# 等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卧槽!日涌五百吨?!这出水量逆天了吧!”
“神仙水实锤了!看那水多清!隔着屏幕都想喝!”
“这才叫企业担当!免费给村民用!”
“所以青安农场其实是某个隐世宗门吧?先是御剑,后是灵泉……”
“@某某矿泉水,进来学习!什么叫优质水源!”
网络上赞誉一片,青安农场的声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农场内部,白梨却无暇顾及这些虚名。她每天除了固定耗费灵力稳固水源,就是瘫在沙发上“回蓝”,脸色比打井时好不了多少。林予安则忙着监测井下的压力、流量数据,以及周边山体的细微变化,丝毫不敢放松。
“五百吨……”白梨看着林予安记录的数据,喃喃道,“希望这‘神仙水’,别把下面的‘神仙’给放出来才好……”
她看着窗外远处依旧排着的长龙,心中那关于“含气层”的隐忧,如同井底那些看不见的气泡,悄然浮动。
天灾之下,人心汇聚。
但这汇聚的希望之光,能否照亮前路的隐晦险阻?
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