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梨那句“我负责”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暂时吸附住了即将分崩离析的人心,却也像一副千钧重担,沉沉地压在了她单薄的肩膀上。村民们带着将信将疑、却又不得不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的复杂情绪,在村长的指挥和林予安的安排下,开始分头行动。
一部分青壮劳力被林予安带走,前往山脚危险区域,勘测地形,准备挖掘导流渠和缓冲带。另一部分人则协助村干部,开始统计、动员并帮助老弱病残向村小学和祠堂转移。整个村子像一台被强行启动的生锈机器,在巨大的危机面前,发出吱吱嘎嘎却不敢停歇的运转声。
白梨没有跟着去现场。她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去了也是添乱。她强撑着回到农场小屋,几乎是爬着躺到了那张熟悉的旧沙发上。身体的疲惫如同潮水般将她淹没,丹田处空荡荡的,经脉因为过度透支而隐隐作痛,那是“天道嗜睡症”即将发作的尖锐警告。但她不能睡,至少现在不能。
她闭上眼,尝试将微弱的感知力如同蛛网般散开,不是去感知遥远的山体,而是沟通农场附近、乃至村庄周围的所有植物。她传递着模糊却坚定的意念——“扎根……抓紧……稳住……”
这是一种极其精微的操控,比单纯催生或安抚要耗费更多心神。她像是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试图用亿万植物根须的微薄力量,去加固这片摇摇欲坠的土地。效果或许微乎其微,但这是她在自身灵力几乎枯竭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也是最根本的努力。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发,脸色在窗外渐暗的天光下,苍白得像一张被揉皱的纸。
与此同时,村支部那间临时充当指挥所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林予安送走了第一批负责挖掘导流渠的村民后,立刻将自己关在了里面。他摊开大幅的空白绘图纸,拿出各种规格的绘图笔、尺规,以及他那台从不离身的、存储着海量数据的军用级别平板电脑。
他需要一个更有效、更能从根本上缓解危机的方案。单纯的导流渠和缓冲带,在预估的暴雨量级面前,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他必须利用起整个山体的坡度,对即将到来的暴雨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分流”。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窗外彻底黑透,只有办公室里台灯散发出温暖而专注的光晕。林予安伏在案上,身姿依旧挺拔,但眉心拧成了深刻的“川”字,眼神专注得可怕,只有握笔的手指在纸面上飞快地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偶尔夹杂着键盘敲击和鼠标点击的声音。
他调出了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放着他退役前,结合多年野外勘察和植物病理学研究,私下构思并初步验证的一套“南方丘陵山地海绵农业系统”设计方案。这甚至不能算一个完全成熟的专利,更多是他个人理想化的学术构想,旨在解决南方山地雨季水土流失、旱季蓄水困难的问题。他从未想过,这个一度被导师认为“过于理想化、实施成本太高”的方案,会在这样一种危急关头,被再次拿了出来。
原理并不复杂,但工程量巨大。
其核心在于“化整为零,层层消解”:
梯级蓄水:沿着山体等高线,利用现有地形或人工开挖,构建一系列大小不一的、如同阶梯般的浅蓄水池(或沟渠)。它们不是要完全拦住雨水,而是像一串珍珠,将倾泻而下的暴雨径流分割、暂存,延缓其汇集速度和冲击力。
植生带加固:在每一级蓄水池的边缘、坡面,以及关键的分流渠两岸,不是用硬质的混凝土,而是混播具有发达根系、固土能力强的本土草种和灌丛(他立刻想到了白梨那神奇的催生能力),形成活的、会生长的“绿色铠甲”,用根系牢牢抓住土壤。
地下渗管网络:在蓄水池底部和关键区域下方,铺设带孔的渗管,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将暂时储存的雨水缓慢地渗透到深层土壤中,补充地下水,而不是任由其在地表汇聚成破坏性的洪流。
简单来说,就是要将可能出现的、足以摧垮山体的“洪水猛兽”,通过这套系统,切割、分散、吸收成无数个无害的“小水花”。
思路清晰,图纸在他的笔下逐渐变得丰满、立体。但林予安的眉头却没有丝毫舒展。
这个方案,理论上可行,但有一个最大的、几乎难以克服的难点——需要全村动员,不计成本地上山施工!
需要在暴雨来临前,抢修出至少覆盖主要危险坡面的初级海绵梯田系统。这意味着需要调动村里几乎所有能动的劳动力,进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超高强度大会战。工具、材料、人力组织、技术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村民们会愿意吗?在恐慌和疲惫之下,他们还能被组织起来吗?
后半夜,白梨被一阵强烈的眩晕和心悸惊醒。她知道自己快到极限了。挣扎着起身,想去倒杯水,却看到村支部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
她鬼使神差地走了过去。
轻轻推开门,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林予安依旧保持着伏案的姿势,台灯的光勾勒出他紧绷的下颌线和专注的侧脸。他的脚边散落着几张揉皱的草图纸,而桌面上,则铺着好几张画得密密麻麻、标注清晰的正式图纸。上面那些纵横交错的线条、等高线、蓄水池剖面、植生带标注……构成了一套她从未见过的、精妙而庞大的工程系统。
他看起来疲惫至极,眼下的青黑比她还重,拿着笔的手指却稳定如初。
似乎是听到了门口的动静,林予安抬起头。看到是白梨,他眼中锐利的锋芒微微收敛,染上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你怎么样?”他放下笔,声音因为长时间不说话而有些沙哑。
“还撑得住。”白梨走近,目光落在那些图纸上,“这是……?”
“一个可能有点疯狂的计划。”林予安将最后一张图纸递给她,上面是整个蛤蟆山西侧坡面的整体规划图,“我叫它‘海绵梯田’。”
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向白梨解释了整个系统的原理。
白梨听着,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她不懂复杂的工程学,但她听懂了“分割雨水”、“根系固土”、“补充地下水”这些关键词!这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方案!她的灵植亲和能力,正好可以用于快速催生那些固土的“植生带”,让这套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远超常规的效果!
“这个……能行!”白梨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需要我做什么?”
林予安看着她眼中重新燃起的亮光,心中某处微微一动。他指了指图纸上标注的植生带区域:“你需要让这些草和灌木,在雨水到来前,尽可能快地长出足够稳固的根系。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环。”
“交给我!”白梨毫不犹豫地应下,随即又担忧地看着他,“但是,让全村人上山……这太难了。”
“再难也要试试。”林予安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发出轻微的咔哒声。他望向窗外浓稠的夜色,眼神坚定,“这是我们目前,唯一可能保住这座山,保住山下村庄和农田的希望。”
他收起图纸,语气不容置疑:“天一亮,我就去找村长。你必须立刻休息,哪怕只睡两个小时。接下来的催生,需要你全力以赴。”
白梨看着他布满血丝却依旧锐利的眼睛,看着他手中那叠承载着无数人希望的图纸,重重地点了点头。
希望,如同这暗夜中的灯火,虽然微弱,却已点燃。
一场与暴雨抢时间的、更为艰巨的战役,即将在黎明时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