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萤火与西瓜莫吉托的甜吻,如同给忙碌而紧绷的生活注入了一剂温柔的舒缓剂。白梨和林予安之间的关系,在那一夜之后,变得更加自然亲昵。无需过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默契的动作,便流淌着无需言说的温情。他们依旧各自忙碌,却仿佛有了一根无形的线将彼此牢牢系住,心是定的。
日子在充实中滑向初秋。天空变得高远湛蓝,阳光依旧热烈,却少了盛夏的毒辣,多了几分醇厚。对于农人而言,这是一个检验一年辛劳、充满期盼的季节。
青安农场及其辐射的片区,今年的秋收,意义格外不同。这是经历了百年大旱和极端暴雨双重考验后的第一次收获,也是检验那套耗尽了众人心血的海绵梯田系统,除了防灾减灾之外,是否对农业生产本身有益的试金石。
茶园里,经过灵泉滋养和科学管护的茶树,在秋日阳光下舒展着墨绿油亮的叶片,新梢肥壮,芽头饱满,散发着一股内敛而浓郁的茶香。与周边那些因旱情后期影响而略显憔悴、产量预估平平的普通茶园相比,这里的茶树长势堪称精神抖擞。
白梨穿梭在茶垄间,指尖拂过嫩绿的茶青,她能清晰地“听”到这些植物传递出的、饱满而愉悦的情绪。土地不再干渴焦躁,根系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中自由呼吸、深扎,这是一种健康而富有生命力的状态。
林予安更是早就开始了数据的跟踪记录。他在不同区域的海绵梯田和传统坡地茶园里,设置了固定的观测样方,定期测量土壤含水量、叶绿素指数、新梢生长量等一系列指标。数据初步显示,海绵梯田区域的各项生长参数,都显着优于对照区域。
终于,到了秋茶大规模开采的日子。
省农科院的茶叶专家团队,以及林予安农大的几位同事,受邀前来进行现场测产。测产过程公开、严谨,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划定测产区域,称量鲜叶重量,核算面积,计算亩产……
所有参与测产的村民和相关人员都围在现场,屏息凝神,等待着最终的结果。空气中弥漫着新茶的清香和一种无声的紧张。
当负责计算的专家抬起头,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报出那个最终数字时,现场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经过严格测算,青安农场核心示范区,秋茶鲜叶平均亩产达到xx公斤,相比去年同期,以及周边条件相似的传统茶园,增产幅度达到百分之二十!**”
百分之二十!
这不是在风调雨顺年景的微增,而是在经历了极端干旱、后期又依靠海绵梯田自蓄雨水灌溉下的逆势增长!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农业专家瞠目结舌的数字!
“这……这怎么可能?!”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扶了扶眼镜,反复核对着手中的数据记录表,“干旱后期,普遍减产是常态,你们这……不仅没减,还大幅增产?!”
林予安走上前,将一叠厚厚的监测数据递给专家们:“不仅仅是产量,根据我们的初步检测,茶叶的主要内含物,如茶多酚、氨基酸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我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海绵梯田系统对水分的‘时空调节’作用。”
他指着远处的梯田系统,深入浅出地解释:“它在暴雨时最大限度地蓄住了水,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养分淋失;在旱季后期,则通过深层渗漏和毛细作用,缓慢而持续地向作物根系供水,避免了传统灌溉方式下的干湿剧烈交替对根系的胁迫。同时,系统营造的稳定微域环境,也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
科学的数据,清晰的理论,结合眼前这长势喜人的茶园,由不得人不信服。
专家们围着林予安和白梨,问题一个接一个,眼神中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这不仅仅是产量的提升,更揭示了一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山地农业稳产增产的新路径!
测产结果和相关数据,被迅速整理出来。林予安与白梨商量后,决定将这些宝贵的、经过严格验证的一手资料,撰写成一篇学术论文。论文的核心,聚焦于“山地海绵农业系统对极端气候下茶叶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机制”。
论文的题目,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定为:《基于海绵体构建的山地微域水文调控及其对茶树生理生态与产质量的协同增益效应》。
“这题目……是不是有点太长了?”白梨看着林予安电脑屏幕上那长长的一串标题,感觉有点头晕。
“学术论文,需要准确。”林予安一边调整着图表,一边沉稳地回答,“这能清晰地表达我们的研究核心。”
论文完成后,在林予安导师赵世襄教授的极力推荐下,他们决定尝试投递给国际顶级期刊《Nature》旗下的子刊《Nature munications》。这是一个综合性极强、影响力巨大的期刊,对研究的创新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要求极高。
将论文提交出去的那一刻,白梨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她只觉得完成了一件重要的工作,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又可以恢复她每天固定几小时的“咸鱼”时光,逗逗团团,打理一下仙田里的灵植,日子悠闲而惬意。
然而,几个月后,当林予安收到期刊编辑部的审稿意见时,连一贯冷静的他,脸上都露出了罕见的、混合着惊讶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怎么了?被拒稿了?”白梨正窝在沙发里看一本关于灵植图谱的杂书,见状随口问道。
林予安将笔记本电脑转向她,指着其中一位审稿人的意见,语气有些奇异:“你自己看。”
白梨凑过去,只见那位审稿人(通常是该领域的匿名国际大牛)在充分肯定了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现实意义之后,用加粗的字体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语:
“the yield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data presented are so remarkably robust and consistent that they almost appear... implausibly perfect. the authors must provide even more detailed methodological descriptions and potential confounding factor analyses to rule out any unintended bias.”
(译文:本文所展示的产量和品质提升数据异常稳健和一致,简直完美得……有点离谱。作者必须提供更详细的方法描述和潜在混杂因素分析,以排除任何非人为的偏差。)
白梨眨巴眨巴眼睛,反复看了几遍,才不确定地看向林予安:“他这意思是……我们的数据太好了,好到他不相信?”
林予安无奈地点点头:“可以这么理解。在科学研究中,过于完美、没有波动的数据,有时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对实验设计或数据真实性的怀疑。”他顿了顿,眼底却掠过一丝笑意,“他要求我们补充更多方法学细节和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分析。”
白梨愣了几秒,随即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倒在沙发里,笑得肩膀直抖。
“哈哈哈……数据漂亮得离谱?还有这种说法?”她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难道要我跟审稿人说,因为我们这里有口灵泉,还有个能跟植物聊天的木灵根,所以数据才这么‘离谱’吗?”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荒谬又最真实的理由了。
林予安看着她笑得毫无形象的样子,眼神温柔。他走到她身边坐下,将她揽入怀中。
“没关系,”他低沉的声音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我们有足够扎实的田间记录和监测数据来回应这些质疑。真的,假不了。”
白梨靠在他怀里,止住了笑,轻轻“嗯”了一声。
她看着窗外秋色浓郁的茶园,那里承载着他们的汗水、智慧,以及一点点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亩产提高百分之二十,论文投顶刊,审稿人因数据“太完美”而质疑……
这一切,都像是命运给予他们历经磨难后,最丰厚、也最有趣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