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unications》那篇关于海绵梯田的论文,尽管经历了审稿人“数据漂亮得离谱”的善意的质疑,但在林予安补充了详实到近乎“变态”的方法学细节和严谨的统计分析后,最终还是被顺利接收,并在线发表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篇将传统水土保持技术与现代生态水文、微观调控相结合,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取得如此显着成效的研究,迅速在国际农业、环境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青安农场和白梨、林予安的名字,第一次正式进入了全球顶尖学者的视野。
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邮件、合作邀请,以及——一份镶着金边、措辞庄重的邀请函。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邀请白梨作为“山地农业与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出席在其罗马总部举行的国际论坛,并做十五分钟的主题报告。
消息传回青安村,比之前拿到省级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时引起的震动还要大!那可是联合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舞台!
白梨捏着那份印制精美的邀请函,感觉自己像是捧着一个烫手山芋,第一反应就是想把它塞进抽屉最底层,然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
“不去行不行?”她苦着脸,看向一旁气定神闲正在检查无人机数据的林予安,“我社恐你又不是不知道!还要用英文演讲?杀了我吧!”
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台上,对着底下密密麻麻的、各种肤色的专家大佬,磕磕巴巴说不出话,或者一口塑料英语把人听得云里雾里的悲惨场景。那简直是公开处刑!
林予安放下手中的设备,走到她面前,拿走她手里快被捏变形的邀请函,平静地看着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海绵农业,让更多像青安这样的地方,在面对气候变化时,能多一种选择,多一分希望。”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鼓励:“而且,你不需要讲得多完美。就把你在青安做的事情,把你对土地、对山的理解,用你最真实的方式讲出来。有时候,真实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白梨看着他沉稳的眼神,想起那些在暴雨中绝望的面孔,想起那面在田埂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想起“地球休息费”的承诺……肩膀上的责任感和一种莫名的冲动,终究还是压过了社恐的本能。
“那……你得陪我一起去!”她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当然。”林予安毫不犹豫地点头,“我是你的‘技术顾问’。”
接下来的日子,白梨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备战”状态。写演讲稿(中文版),然后由林予安和她一起翻译成英文,再然后,就是噩梦般的练习!
她对着镜子练,对着茶园的茶树练,甚至拉着团团当听众练。她的英文发音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亲切的“中式”味道,语法偶尔也会出现些无伤大雅的小错误。林予安没有强行纠正她追求所谓的“地道”,只是帮她确保核心意思表达准确,鼓励她保持自己的语感和节奏。
用他的话说:“你的chinglish,说不定别有一番风味。”
白梨对此表示怀疑,但事到临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罗马,FAo总部报告厅。庄重、肃穆,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知识与权威的气息。台下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学者、实践者济济一堂,各种语言低声交谈,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白梨坐在后台,手心冰凉,心脏跳得快要从嗓子眼里蹦出来。她今天难得穿了一身得体的藕荷色套装,长发挽起,化了淡妆,看起来干练又清新,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腿肚子都在微微打颤。
林予安作为随行人员,不能上台,只能站在侧幕条后面。他看着她紧张的样子,没有说话,只是对她做了一个“加油”的口型,眼神一如既往地沉稳可靠。
终于,轮到白梨上场了。
主持人在台上念出她的名字和来自中国的青安农场,聚光灯打在她身上。她深吸一口气,握了握拳,迈着有些僵硬的步子,走到了演讲台后。
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她抬起头,看向台下。无数双眼睛聚焦在她身上,好奇、审视、期待……她的大脑有瞬间的空白,准备好的开场白忘得一干二净。
完了……她心里哀嚎。
就在这卡壳的瞬间,她的目光无意中扫到了侧幕条那里。林予安不知何时举起了手机,摄像头正对着她。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一脸严肃,反而嘴角带着一丝极淡的、鼓励的笑意,仿佛在说:“别怕,随便讲。”
鬼使神差地,白梨放弃了那些拗口的、背诵了无数遍的复杂句式和专业术语。她想起了林予安的话——讲你最真实的感受。
她再次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报告厅,带着清晰的、独特的中国口音,却异常清晰: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I am bai Li, from qing‘an Farm, china. I am… a tea farmer, and a… lazy person.”
(我是白梨,来自中国青安农场。我是一个茶农,也是一个……懒人。)
这奇特的开场白,让台下泛起一阵善意的低笑声和窃窃私语。
白梨似乎受到了鼓励,紧张感奇异地消散了一些,她继续用她那标志性的chinglish,配合着ppt上直观的图片和视频(主要是林予安拍摄的),讲述着青安的故事。讲到干旱时土地的裂缝,讲到村民的绝望,讲到打出灵泉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隐患,讲到暴雨、裂缝、爆破的惊险,最后,聚焦于那片拯救了一切的海绵梯田。
她没有使用太多高深的科学词汇,而是用最质朴的比喻。当她指着海绵梯田的结构图,试图解释其核心原理时,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寻找一个最贴切的表达。
然后,她看着台下,非常认真地说出了那句后来被广为流传的“名言”:
“we don’t fight with the mountain. we don’t block the water.”
(我们不与山对抗。我们不阻挡水。)
“we just… let the mountain drink water slowly.”
(我们只是……让山慢慢地喝水。)
“Let the mountain drink water slowly.”
这句话,用她那带着口音的英语说出来,简单,直白,甚至有些笨拙,却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却同样关心土地与水资源的人的心!
不是征服,不是对抗,而是理解,是顺应,是如同对待生命体般的呵护与共情!
这是一种超越技术本身的、充满东方智慧的哲学!
短暂的寂静之后,报告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持久不息的掌声!许多老专家一边用力鼓掌,一边不住地点头,眼中闪烁着激动和赞赏的光芒。
白梨站在台上,被这突如其来的、热烈的反响弄得有些懵,脸颊微微泛红,下意识地露出了一个有些不好意思、却又如释重负的、干净的笑容。
而此刻,在侧幕条后面,林予安举着手机,精准地捕捉到了她这个瞬间——站在国际顶级论坛的讲台上,带着点小迷糊、小紧张,却又散发着独特光芒的笑容。
他手指飞快地按下了拍摄键,将这张照片保存了下来。心里盘算着,回去可以做成表情包,下面配上一行字:“今天也是被迫营业的咸梨.jpg”。
白梨的演讲在掌声中结束。后续的提问环节,她虽然依旧有些单词需要想一想,回答得不算流利,但那份真诚和背后扎实的实践成果,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下台后,她几乎是逃也似的冲回后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打了一场硬仗。
林予安走上前,将一瓶水递给她,眼底是藏不住的笑意与骄傲。
“怎么样?我没给你丢脸吧?”白梨接过水,小声问,带着点期待。
“非常好。”林予安看着她,语气肯定,“‘Let the mountain drink water slowly’,这句话,他们会记住的。”
他拿出手机,给她看刚才抓拍的那张照片。照片里的她,眼神清澈,笑容带着点懵懂的灿烂,在聚光灯下,美好得不像话。
白梨看着照片,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嗔怪地捶了他一下:“你偷拍我!是不是又想做什么奇怪的表情包!”
林予安低笑出声,顺势握住她的手,紧紧攥在掌心。
“留作纪念。”他说,“纪念我们白老板,第一次用chinglish征服了联合国。”
窗外,罗马的阳光正好。
而来自东方小山村里的一句朴素之言,正随着这次演讲,如同种子般,飘向世界各个角落,等待在需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咸鱼也有高光时刻,而她的高光,永远有他在一旁,默默记录,稳稳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