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似乎看穿了她们的心思:“刚开始可以和其他人拼单。我认识几个大学生,她们就经常合伙进货。”
在陌生的地方,虽然阿灿是詹春兰介绍的,这两天对她们也很好,带着她们逛了很多地方,但是涉及到钱方面的问题,两人还是有些谨慎。
阿灿也不在意,如果两人立马就同意了,他还要担心两人是不是合伙来套路他来了,没人会这么蠢的相信就认识两三天的人的。
“我只负责带你们去认识那些人,到时候你们要在那些人中找到跟你们进同一批货的人,到时候一起去摊位进货。”见她们两人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想着到底是詹春兰介绍的朋友,还是耐心地对她们介绍流程。
“不要提前把钱给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全权负责提货。其实老板也是明白你们的操作的,但是他只管收钱出货,不会来管到底是几个人来凑钱进货的。所以,到时候你们出你们份额内的钱,取你们约定好的货就行,这些人都是我已经筛选过的,没什么大问题的。”
阿灿解释得非常详细,而且也不用提前把钱给别人,没有拿钱跑路的风险,到时候批发市场找个地方就能够把货分了运走,风险不是特别大。
李秀秀和范红英对视良久,点点头。
“阿灿哥,谢谢你为我们想得这么周到。”范红英谨慎地措辞,“我们确实想试试,但毕竟是第一次......”
“理解理解!”阿灿爽朗一笑,“要是我才认识两三天的人让我掏钱,我也不敢。这样吧,明天我先带你们去见见那几个大学生,你们自己聊聊看。”
第二天,阿灿果然带着她们见到了在中山大学读书的小陈和她的两个同学。三个女生都是经济系的学生,看起来干净利落。
“我们也是去年才开始做的,”小陈热情地介绍,“一开始就几个人凑钱进货,现在慢慢有了些经验。”
李秀秀仔细观察着这几个女生:她们的穿着朴素但整洁,手指甲修剪得很干净,言谈举止都很得体。最重要的是,她们拿出了学生证和进货的单据,一切都显得很正规。
“我们明天正好要去进一批衬衫,”小陈说,“你们要是感兴趣,可以跟着去看看。合眼缘就一起进,不放心就当是先熟悉流程。”
这个提议让范红英和李秀秀彻底放下心,她们跟着小陈一行人来到服装批发市场,亲眼目睹了整个进货过程:挑选款式、讨价还价、清点货物、现场分货,每个环节都井井有条。
两人这次没有出手,一方面是她们这次进的是衬衫,不在她们之前的考虑范围内,另一方面是范红英想要去看看别的,就约定下一次一起进牛仔裤。
接着,阿灿又带着她们去逛了电子批发市场,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玻璃柜台里摆满了各式电子表,有带计算器的,有带闹钟的,甚至还有带小游戏的。最让她们惊讶的是价格——最便宜的电子表居然只要十块钱一只。
“这些表......”范红英拿起一只粉色的电子表,“在江城要卖八十块钱呢!”哪怕是来源和售后都没有一点保障的黑市,都得至少50块一只。
范红英和李秀秀两人面面相觑,居然比服装还要暴利,怪不得这里来来往往的生意人那么多。
“老板,这样的手表怎么批?”虽然才跟着逛了两天批发市场,范红英倒是学了一些批发问价的方式,此时活学活用。
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闻言笑道:“靓女,我跟你讲的就是批发价,不过要十只起批。要是拿得多,倒是能再便宜。”
范红英手里拿着的是最普通的款式,除了计时,没有其他功能:“如果我要五十只呢?”
“你这数量可不算多,大家都是一百一百起订的。”老板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变化,“不过看在你们是靓女的份上,倒是可以给你便宜一块钱。”
这话范红英相信,就她们站在这里的一段时间,就有好几个老板来进了几百只手表,各种款式的都有。
范红英和李秀秀走到一旁小声计算此次两人带的本钱,范红英还有七百块,李秀秀有六百块,每人留出一百块作为回去的车费和应急开支,范红英进了五十只普通手表,和十只带闹钟的手表,六百块刚好花完。
又等了两天,小陈她们上一批的衬衫就卖完了,这次刚好要进牛仔裤,李秀秀跟着她们一起拼了一半,五十条裤子,四百块钱。
进货结束,两人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她们急不可耐的想要去尝试,想要立马大展身手。
8月20日,京城。
詹春兰结束了暑假的实习,带着方黎女士和汪文锋同志一起逛京城。
天安门广场上,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方黎女士站在金水桥前,仰望着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眼眶微微发红。
“上一次来天安门,还是二十多年前。”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岁月的痕迹,“那会儿刚参加工作,跟着厂里来北京学习。”
汪文锋体贴地站在母亲身后,詹春兰也安静地跟在另一边。她理解这一刻对方黎女士的意义——这一代人对天安门有着特殊的情感。
\"妈,我给你拍张照吧。\"汪文锋拿出相机,小心地调整着相机的焦距,透过取景框看着母亲站在天安门前的模样。
方黎女士今天特意穿了件浅灰色的确良衬衫,领口别着一枚精致的兰花胸针——那是詹春兰去年送她的生日礼物。
\"妈,往左边稍微站一点,\"汪文锋指挥着,\"对,就这样。\"
方黎女士微微仰头,目光凝视着城楼上迎风飘扬的国旗,神情庄重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就在快门按下的瞬间,她仿佛想起了什么,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温柔的弧度。
詹春兰站在汪文锋身旁,拍完后惊喜地说:\"妈,这张拍得非常好!您的笑容特别自然。\"
接着,又在现场抓了一位游客,为三人拍了一张合照。方黎女士站在中间,汪文锋站在她的左手边,詹春兰亲密地挽着她的手,头微微倾斜。
\"一、二、三!\"
快门声清脆地响起,定格了这个美好的瞬间。照片上,午后的阳光为三人镀上了一层金边,方黎女士眼中含着欣慰的笑意,汪文锋站得笔挺却神色温和,詹春兰则笑得眉眼弯弯,整个人都透着轻松愉悦。
穿过午门,太和殿广场在眼前豁然展开。八月的阳光倾泻在汉白玉栏杆上,将整个宫殿群映照得金碧辉煌。方黎女士站在太和殿前,仰望着重檐庑殿顶。
\"每次来故宫,都觉得看不够。\"她轻声感叹,手指轻轻抚过身旁的铜鹤,\"你们看这飞檐的弧度,这琉璃瓦的颜色,历经几百年风雨,依然这么美。\"
詹春兰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黄色琉璃瓦在蓝天下勾勒出优美的曲线,檐角的脊兽静静伫立,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老的皇城。
三人静静游览,在一砖一瓦间追忆旧时的文化,感受皇城的繁华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