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刚才乘凉时,见一小娃娃吭哧吭哧非要扶起超市门口倒掉的儿童车。
他奶奶拽都拽不动。
我心说这孩子真懂事,刚想夸两句,结果小家伙扶稳了,“哐当”一下又给推倒了!
嘿,敢情扶起来就为了再推一把?
曹昆看得直乐,心说这小崽子长大准是个有本事的“人才”!)
“行,那我直接给大哥打个电话吧。”
听完父母关于二姑的事,曹昆应了一声。
亲戚这玩意儿,有时候真不是说断就能断干净的,
除非你真穷得连亲戚都绕着走,怕沾上晦气,大事小事都不通知你。
曹昆从老爸那要了堂哥(大伯家)的电话,拨了过去。
“喂?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堂哥有些嘈杂的声音,像是在忙活。
“大哥,我,大饺。”
曹昆用家里人都知道的小名自报家门,
“去二姑家,你们打算啥时候去啊?”
“哦!大饺啊!”
堂哥的声音立刻大了几分,透着熟稔,
“去二姑家?明后天都成啊!就等着你了!”
听背景音像是在工地,曹昆也没多寒暄:
“那成,就明天吧,大哥。”
“好嘞!明儿见!”
堂哥爽快答应,两人便挂了电话。
放下手机,曹昆又随口问了两句老家修路和房子的事。
老爸摆摆手:
“都弄利索了,钱到位啥都好办。”
曹昆也就没再多问。
一转头,看见老妈和小姨正围着柳月问长问短,
柳月笑盈盈地答着,气氛倒是融洽。
曹昆对这种“查户口”式的盘问有点发怵,赶紧找了个借口:
“你们聊着,我去旁边看看下棋的。”
说完就溜达到隔壁一家卖菜兼卖面条的小铺子门前。
那里常年摆着个小方桌,几个老街坊正杀得难解难分。
他先去小区门口另一边的小商店买了瓶冰镇可乐,回来往旁边小板凳上一坐,
拧开盖子灌了一大口,冰凉的汽水顺着喉咙下去,浑身一个激灵,爽!
这一看,就看了整整一个多小时。
没办法,曹昆骨子里还刻着小时候的三大爱好:
看小说、下象棋、练功夫。
功夫这玩意儿,条件有限,初中那会自己瞎折腾了一阵子就撂下了;
象棋呢,上了高中后,慢慢被篮球取代了;
唯独看小说这事儿,门槛最低,也最持久。
读书的时候是省下早饭钱去租书店,后来有了智能手机,就到处搜免费小说看。
再后来……书旗、笔趣阁、起点这些地方也不免费了,他就摸到了番茄小说这块宝地。
一看,就扎进去了,好几年没挪窝。
他估摸着,自己两个手机上的番茄阅读时长加起来,怕是早超过一万二千小时了。
这大概是他这辈子,除了单身外,坚持得最久、也最“废寝忘食”的一件事了。
正看得入神,衣角被轻轻拽了拽。
曹昆低头,是建红家的小丫头。
“表叔(本来想写方言,结果作者不知道这称呼的字怎么写,只能用通用的了),”
小姑娘仰着脸,
“我妈说,奶奶喊你回家吃饭哩!”
曹昆这才回过神,笑着应了声:
“哎,好,这就回。”
他丢下手里的烟头,用脚尖碾灭,顺手揉了揉小丫头的脑袋,牵起她的小手往家走。
至于柳月,早就被老妈她们招呼回去了。
每次回家,饭桌上的“老三样”基本跑不了:
要么是汤头油亮、酸香开胃的臊子面,
要么是口感劲道、带点发酵微酸的酸长面(当地一种特色面食)。
配上一个扎实的肉菜
——通常是猪肉炒辣椒或者白菜、粉条啥的,再来一个爽口的凉拌菜。
凉拌的花样多点,比如凉拌包菜、凉拌菜花等等,简单时切点洋葱丝腌拌一下都可以,
要是碰巧了,别人给点应季的野菜,凉拌野菜也是常有的事。
米饭、火锅或者炖大肉?
一年也吃不了几回,那是极偶尔的“改善生活”。
曹昆不知道别家是不是也这样,反正他家这些年就这么过来的。
现在条件好了些,变化就是桌上水果不断,冰箱里牛羊肉、鸡肉也常备着,
但这吃饭的习惯和味道,似乎没怎么变。
饭桌上,
小姨一边夹菜,一边喜滋滋地提起,她家刚在附近单元楼买了个三居室。
“就在旁边那栋,不远。”
小姨笑着说。
“那挺好,”
曹昆扒拉了一口面,含糊地应着:“这下我妈可算有伴儿了,天天能凑一块儿唠嗑。”
跟老头老太太坐一块儿聊天,曹昆早就摸透了规律。
他们嘴里基本没啥“未来规划”,就算提起来,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不是帮儿子闺女带孙子孙女,就是盼着这个孩子出息,那个孩子平安。
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把孙子给带大,我这一辈子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剩下的时间,全在唠东家长、西家短。
聊着聊着,最后总免不了要感慨几句:
“哎哟,你看那谁谁谁,真是命好啊,儿孙孝顺,享清福喽!”
“唉,那谁谁谁就命苦了,一辈子操劳,老了还受罪……”
曹昆对这些早就习以为常,偶尔听到熟悉的名字,也会插一句:
“哦?您说的是不是xx村那个谁谁家的儿子?”
至于柳月?
曹昆瞥了一眼身边听得津津有味的女人。
嘿!
显然,这种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八卦”对她来说,新鲜得很!
估计她以前是真没见识过这种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唠嗑的场面!
曹昆本来打算吃完饭就溜,可看柳月听得入迷的架势,
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享受”这轮信息轰炸。
“爸,我二姑啥病啊?”
曹昆无聊的插了一句嘴。
“听说是胃啊肝啊的问题,具体你三爸六叔也说不清楚。”
老爸嘬了口烟,吐出一团烟雾,眉头微皱回答道。
“哦,那明天去了拿啥?”
他最烦走亲戚,送礼这事太费脑子!
“家里堆着别人提来的不少呢,待会儿走的时候你挑几样带上。”
老妈在一旁接话,想了想又补充,
“要不…你明天临走前过来一趟?冰箱里的肉啊水果啊,给你姑带上点。”
曹昆无奈应下。
“行吧行吧,”
反正大家都这样,随大流吧,还省心。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两点多,救星来了!
大伯家的堂姐和六叔家的堂妹,带着孩子过来了
——说是来铺子里帮忙干活的。
曹昆一共有三个堂姐妹:大伯家的堂姐,三爸家的堂姐,六叔家的堂妹。
其中,大伯家和六叔家的堂姐妹在城里都买了房,三爸家的堂姐还在农村。
六叔家的堂妹: 因为老爸和六叔关系一直不错,走动勤,所以这几年两家时不时来往。
大伯家的堂姐: 曹昆记得上次见她,还是他家刚从京城搬回来那会儿。
后来?
基本就没啥来往了。
老妈倒是提过,说堂姐的儿子好像来过一两次,但曹昆没在家没见过人。
看着眼前笑容满面的堂姐,曹昆心里还真有点复杂。
怎么说呢?
小时候,他跟堂姐夫关系特别好,没少蹭人家的书看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推背图》了,当时可看的他一愣一愣的。
他也明白: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性如此,怨不得亲戚,只怨自家当年没本事。
但此刻,那些模糊却温暖的记忆涌上心头,心底因疏远而生出的那点隔阂,
倒被冲淡了不少,反而生出一丝旧日的亲近感。
至于旁边那个叽叽喳喳、像只小麻雀似的堂妹(六叔家的),
曹昆看着她,总忍不住想伸手揉揉她的脑袋。
这个从小没了娘、跟着奶奶、小姑长大的堂妹,跟他自小就很亲近。
寒暄了几句,家里人也准备去铺子那边忙活了。
曹昆顺势起身告辞。
让他有点意外的是柳月。
这姑娘居然主动开口要留下来帮忙。
曹昆看了她一眼,没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众人就一起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