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的夏日炎炎,殿内的气氛却比室外更加炽热。赵匡胤坐在龙椅上,目光依次扫过殿内的群臣。今天是他登基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朝会,殿内除了几位重臣外,还多了几位来自各地的官员。他们是来见证一场改变北宋命运的改革——中枢机构的重组。
“朕闻枢密院与中书省职权分散,致使政令不通。”赵匡胤的声音不疾不徐,“赵普,汝有何良策?”
赵普站起身来,他的目光坚定而锐利:“陛下圣明!臣以为,当将敕令决策权与起草权收回中书省。如此一来,政令统一,百官齐心。”
殿内一片寂静,只有赵普的声音在回荡。赵匡胤的目光扫过殿内,落在了坐在角落里的赵光义身上。赵光义低着头,似乎对这场争论毫无兴趣。
“大胆!”一位老臣突然站起身来,声音颤抖却坚定,“枢密院与中书省各有其职,若将权力集于一人之手,恐成专权之势!”
赵普冷笑一声:“老大人此言差矣!中枢机构职权分散,久而久之必成扯皮推诿之风。臣此举是为了国家长远计议!”
“放肆!”另一位大臣厉声喝道,“中书省权重已甚,若再将枢密院之权收回,恐有跋扈之嫌!”
殿内的争吵声越来越大,赵匡胤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他轻轻敲了敲案几:“够了!此事暂且搁置,容朕细细思量。”
夜幕降临,御书房内只剩下赵匡胤和赵普两人。烛光摇曳,映照出两人复杂的眼神。
“赵普,汝为何执意要收权?”赵匡胤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
“陛下,臣并非为己谋私利。”赵普的声音依然坚定,“臣观枢密院与中书省各行其是,恐有误国之虞。若能集权于中书省,必能使政令畅通无阻。”
赵匡胤沉默了片刻:“汝可知此举会让某些人不悦?”
赵普微微一笑:“臣明白陛下的顾虑。然臣以为,唯有集权才能强国!”
一个月后,朝堂之上再次掀起轩然大波。这一次的争论不再是关于中枢机构的改革,而是关于储位继承的问题。
“陛下,臣有一言。”赵普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储君人选关系重大,臣以为应当传位于皇子而非兄弟。”
殿内一片哗然。一位老臣猛地站起身来,他脸色铁青:“赵普此言大逆不道!晋王功高盖世,若传位于子,必人心惶惶!”
“汝有何依据?”赵普冷冷地问道,“汝难道忘了周世宗如何对待其子乎?”
老臣脸色变得更加阴沉:“先帝之事与陛下无关!陛下乃仁德之君,岂会效仿先帝?”
汴京城外的一艘画舫内,赵光义与几名亲信正在密商。窗外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空,映射着他们阴鸷的眼神。
“赵普太过嚣张!”赵光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怒气,“他不仅想要集权于中书省,还想干预储位继承!”
一名亲信凑近前来:“大人英明!臣听说赵普已经开始弹劾大人的亲信了。”
赵光义冷笑一声:“此人若不除,必为后患!”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汴京城内传来了一条震惊朝野的消息:赵普被罢相!
朝堂之上,赵匡胤宣布了这一决定。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赵普虽有功于国家,然其专权跋扈已成大患!今特赐其告老还乡。”
殿内的群臣一片哗然。赵光义缓缓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笑容:“陛下圣明!臣愿为陛下分忧!”
汴河畔的一座小亭内,赵匡胤独自一人坐在那里。秋风拂过他的脸庞,带来一丝凉意。他已经不再年轻,脸上的皱纹深深地刻着他这一生的沧桑。
“朕终究是没有那么绝情。”他喃喃自语。
夜色渐深,河面上偶尔传来几声渔歌。赵匡胤望着远处的汴京城,眼中闪过一丝无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