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哥,‘互助送餐’的方案,遇到问题了。” 小周抱着文件夹,急急忙忙走进办公室,“有几个老人说‘不想让人送,觉得没面子’,还有的老人说‘怕麻烦别人’,怎么办啊?”
陈建国放下手里的老人需求清单,想了想,从包里拿出枫溪笔记,翻到其中一页:“小周,你看,这是爷爷写的‘枫溪互助记’:有次李奶奶病了,不能做饭,赵二柱想给她送粥,怕她觉得麻烦,就说‘李奶奶,我熬多了,你帮我喝点,别浪费’。老人要的不是‘帮助’,是‘尊重’—— 咱们得让他们觉得,不是‘别人帮自己’,是‘互相帮’。”
他拿起笔,在方案上改:“把‘互助送餐’改成‘以物换餐’:接受送餐的老人,可以教送餐的老人织毛衣、讲故事、写毛笔字;送餐的老人,不用给钱,给老人带点自己做的小零食、小手工就行。这样,大家都是互相帮,不丢人。”
小周眼睛一亮:“陈哥,您这方法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 她立刻拿着改好的方案,去社区跟老人沟通。陈建国则去了王爷爷家 —— 上次手工展,王爷爷说 “怕麻烦别人”,是最抵触送餐的老人。
王爷爷家的门没关严,陈建国轻轻推开,看到王爷爷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老伴的照片,眼睛红红的。“王爷爷,我来看您了。” 他走过去,坐在旁边,递过一个枫叶小蛋糕 —— 是林慧早上烤的,说 “给王爷爷尝尝”。
“陈主管,你怎么来了?” 王爷爷擦了擦眼睛,接过蛋糕,“我这身体不好,做饭不方便,也不想麻烦别人,所以……” 陈建国打断他:“王爷爷,我不是来劝您接受送餐的,是来跟您学写字的。我儿子说,我写的字太丑,想让您教教我。”
王爷爷愣了愣,笑着说:“行啊!我年轻时候,是小学老师,教写字没问题。” 他从抽屉里拿出纸笔,教陈建国写 “枫” 字:“这个‘枫’字,左边是木,右边是风,像枫树在风里摇,好看。”
陈建国跟着写,写得歪歪扭扭,王爷爷笑着纠正:“横要平,竖要直,就像做人一样,要踏实。” 两人写了一会儿,陈建国忽然说:“王爷爷,社区有个‘以物换餐’的活动,您要是教别人写字,就能换送餐,这样您不用做饭,还能教大家写字,多好啊。”
王爷爷想了想,点头说:“行啊!我教他们写字,他们给我送餐,这是互相帮,不丢人。” 陈建国笑着说:“就是!您看,这样多好,您还能跟大家一起聊天、写字。”
从王爷爷家出来,陈建国收到小周的消息:“陈哥,成了!老人们都同意‘以物换餐’,张奶奶说要教送餐的人织毛衣,李爷爷说要教他们编竹篮。” 他回复:“太好了!咱们明天就开始试点,先从王爷爷、张奶奶家开始。”
第二天,“以物换餐” 试点启动。小周带着志愿者小李,给王爷爷送餐 —— 小李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想跟王爷爷学写字。王爷爷接过饭盒,打开一看,是红烧肉和米饭,还有一碗红糖粥:“这粥,像我老伴煮的。” 他拿出纸笔,教小李写 “暖” 字:“这个‘暖’字,左边是日,右边是爱,有太阳,有爱,就暖和。”
张奶奶家,志愿者小张给她送餐,张奶奶教小张织毛衣:“你看,这针要这样绕,才能织出枫叶图案。” 小张学得很认真,说:“张奶奶,您教我织完这件,我给我妈穿。” 张奶奶笑得眉眼弯:“好啊!以后你常来,我教你织更多图案。”
陈建国在旁边看着,心里暖暖的。他想起在枫溪,赵二柱给老人送粥,老人给赵二柱缝补丁,也是这样互相帮、互相暖。小周拍了张张奶奶教小张织毛衣的照片,发在公司群里:“‘以物换餐’太暖了!爷爷奶奶都很开心。” 张总回复:“陈主管,这个方案可以在其他社区推广,你是功臣!”
晚上,陈建国回家,林慧听他说 “以物换餐” 的事,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想出办法,你在枫溪学的‘以心换心’,用在这正好。” 乐乐跑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纸:“爸,这是我写的‘暖’字,王爷爷教你的吗?我也想学。”
陈建国抱起乐乐,坐在书桌前,教他写 “暖” 字:“这个字,左边是日,右边是爱,有太阳,有爱,就暖和。就像咱们家,有妈妈煮的粥,有乐乐折的枫叶飞机,就暖和。” 乐乐点点头,认真地写着,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睡前,陈建国摸了摸怀表,表盘映出清晰的枫溪画面:赵二柱在济世堂整理 “枫溪生活手册”,上面写着 “互助是暖,以心换心是爱”。他知道,枫溪的暖,不仅种进了社区,也种进了他的心里 —— 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只要记得 “以心换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