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楼的后厨与前厅,近来总飘着两股交织的香——灶台上鲤鱼焙面的焦香还没散,茶室里信阳红茶的醇厚又漫了进来。
总经理李明远站在二楼回廊,看着总厨王建业端着刚出锅的牡丹燕菜,匆匆往茶室走,文化顾问陈静雅手里攥着几张包装设计稿紧随其后,嘴角噙着笑:“这股子忙劲,倒像是在筹备一场豫菜的‘风味盛宴’。”
这场“盛宴”的起点,源于三个月前的一次食客反馈。
一位常来明远楼的老顾客,吃完鲤鱼焙面后叹道:“王师傅的手艺没话说,就是这油腻劲儿,得靠三碗小米粥才能压下去。”
这话传到李明远耳朵里,让他心里一动——明远楼作为主打豫菜的老字号,向来以“还原豫菜本味”为招牌,但在“餐品适配”上,似乎总少了点新意。
南方餐馆有茶配菜的传统,川渝火锅配盖碗茶解辣,粤式早茶更是茶与点不分家,可豫菜搭配,大多停留在“主食配粥”,鲜少有专属茶饮。
“不如找信阳红合作。”
陈静雅的提议,恰好戳中了李明远的心思。
作为河南本土茶企的代表,信阳红不仅有深厚的红茶底蕴,更懂河南人的口味偏好;而明远楼深耕豫菜多年,对每道菜品的风味层次了如指掌——一个懂茶,一个懂菜,这场跨界,本就是“门当户对”。
当李明远带着王建业和陈静雅走进信阳红的茶厂时,负责人张启峰刚泡好一壶新焙的红茶。
茶汤入喉,王建业眼睛一亮:“这茶醇厚,要是配鲤鱼焙面,说不定能解腻。”
一句话,让双方的合作方向瞬间清晰:以明远楼的三道经典豫菜为锚点,信阳红负责茶品研发,明远楼提供菜品风味数据,共同打造“一菜一茶”的专属限定款。
研发的核心,全在“适配”二字。
王建业把后厨变成了“风味实验室”,每天清晨就开始备菜:
鲤鱼焙面要炸得外酥里嫩,甜面酱的比例得精准到克;牡丹燕菜的萝卜丝要切得细如发丝,高汤吊足八小时才能鲜而不腥;炒三不沾的蛋黄、白糖、淀粉,必须按黄金比例调和,炒出的成品要绵密如膏,不沾分毫。
他把每道菜品的口味特点记在本子上,递给信阳红的茶师:“鲤鱼焙面甜香带油,茶得有劲儿,能刮油;牡丹燕菜清鲜,茶要淡,不能抢味;炒三不沾甜糯,茶得暖,能中和甜腻。”
“豫味乌龙”的诞生,是双方反复磨合的结果。
最初,茶师们选了清香型乌龙,可试配时发现,茶汤的兰花香太浅,压不住鲤鱼焙面的油腻。
王建业干脆守在茶厂,跟着茶师一起调整烘焙度——中火焙制的乌龙,岩韵不足;大火焙制的,又带着焦苦,盖过了鱼肉的鲜。
直到第七次尝试,茶师把烘焙时间缩短了半小时,做出的乌龙茶汤色橙黄,入口先是醇厚的茶感,尾调带着淡淡的木质香,王建业夹起一筷子鲤鱼焙面,蘸上甜面酱,再喝一口茶,油腻感瞬间消散,只留下鱼肉的香和茶的回甘:“就是这个味!解腻不抢味,绝了。”
“槐花茶”的研发,则藏着陈静雅的巧思。
牡丹燕菜作为豫菜里的“清鲜代表”,讲究“清而不淡,鲜中带润”,若配浓香型茶,会破坏菜品的清雅。
陈静雅翻遍河南民俗资料,想起小时候奶奶用槐花窨茶的做法:“河南春天多槐花,用它窨茶,既有本地特色,又能衬出燕菜的鲜。”
茶师们按她的提议,选了信阳本地的雨前绿茶做茶胚,搭配半开的洋槐花。
窨制时,一层茶一层花,密封在竹筐里,每天翻动两次,让花香慢慢渗透。第一次窨制的槐花茶,花香太浓,喝起来像“糖水”;第二次减少花量,花香又淡得几乎尝不出
。陈静雅干脆住在茶厂,盯着窨制过程,最终把窨制时间定在6小时,花香与茶香刚好平衡——茶汤浅绿,飘着细碎的槐花瓣,入口先是绿茶的鲜爽,接着是槐花的清甜,配着牡丹燕菜吃,像是把春日的清新揉进了舌尖,连高汤的鲜都更显层次。
“枣香红茶”则是为炒三不沾“量身定做”。
炒三不沾以鸡蛋黄为底,甜糯绵密,是豫菜里少有的甜口硬菜。
最初试配祁门红茶,可红茶的果香与炒三不沾的甜叠加,显得齁人。张启峰突发奇想:“河南人爱用红枣熬粥,不如把枣香融进红茶里?”
他们选了信阳本地的灰枣,蒸熟后去核去皮,打成枣泥,和红茶胚一起发酵。
发酵过程中,枣泥的甜香慢慢渗入茶叶,茶汤泡出来是琥珀色,入口有红茶的醇厚,尾调带着红枣的焦香。
王建业尝了一口,再夹起一块炒三不沾,甜糯的口感配上茶的暖香,甜而不腻,连吃三块都不觉得齁:“这茶配炒三不沾,就像老河南人吃甜饭配枣茶,熨帖!”
茶品定了,包装设计又成了陈静雅的“主战场”。
她坚持“包装即文化”,要让消费者一眼看出“这是明远楼的豫菜配信阳红的豫茶”。
设计师按她的思路,从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河南民俗里找灵感:
“豫味乌龙”的包装用了明远楼标志性的深红色,正面印着王建业手作鲤鱼焙面的图案,鱼身用金粉勾勒,鳞片闪闪发亮,仿佛刚从油锅里捞出来;
“槐花茶”用了浅青色,背景是洛阳牡丹,中间嵌着一朵绽放的槐花,旁边题着“牡丹燕菜绝配”,字体是仿河南书法名家的笔意;
“枣香红茶”则用了暖黄色,画着明远楼特有的白瓷盘,盘里盛着炒三不沾,旁边堆着几颗饱满的红枣,连封口贴都做成了明远楼定制筷子的形状。
“这包装,是给豫菜和豫茶‘立牌子’。”
陈静雅拿着样品给李明远看时,眼里闪着光,“外地人一看图案就知道是鲤鱼焙面、牡丹燕菜,本地人一看就觉得亲切,这才是真正的‘豫味’。”
李明远点点头,拿起“豫味乌龙”的包装,指尖摩挲着鱼的图案:“不仅是包装,更是明远楼和信阳红的‘风味名片’。”
一切准备就绪,李明远和张启峰决定在明远楼举办一场“豫菜配豫茶”品鉴会。
品鉴会当天,明远楼装点得格外雅致——前厅摆着茶席,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三款限定茶和对应的菜品。
后厨里,王建业亲自掌勺,确保每道鲤鱼焙面、牡丹燕菜、炒三不沾都保持最佳口感。
陈静雅则带着工作人员,给食客讲解每款茶的研发故事和搭配技巧。
食客们的反应,远超预期。
有位老豫菜爱好者,喝着“豫味乌龙”配鲤鱼焙面,激动地说:“吃了几十年鲤鱼焙面,今天才知道,配这茶才是绝配!”
还有年轻的美食博主,一边拍视频一边感叹:“以前觉得豫菜老气,没想到配着茶吃,这么有仪式感!”
更有外地游客,品鉴完直接买了三套限定茶礼盒:“回去给朋友尝尝,这是河南的味道。”
品鉴会结束后,明远楼的预订量涨了三成,不少食客点名要“茶配菜”的套餐;信阳红的线上店铺,三款限定茶上线当天就卖断了货,不少经销商找上门,想把茶引进自己的餐馆。
李明远看着数据,笑着对王建业和陈静雅说:“这场跨界,不是简单的‘1+1’,是让豫菜和豫茶都活了起来。”
而今,明远楼和信阳红的合作还在继续。
他们计划下个月在洛阳举办第二场品鉴会,结合洛阳水席,推出适配的限定茶;陈静雅还在琢磨,要把豫剧元素融入包装,让限定茶成为“河南伴手礼”;王建业则在研发新的菜品,想和信阳红一起,推出更多“一菜一茶”的组合。
傍晚时分,明远楼的茶室里,李明远、王建业、陈静雅和张启峰围坐在一起,泡了一壶“豫味乌龙”,配着刚出锅的鲤鱼焙面。茶汤温热,菜香扑鼻,窗外是郑州的暮色。
张启峰喝了一口茶,笑着说:“以前总觉得河南茶走不出河南,现在才知道,不是茶不好,是没找对和豫菜的‘缘分’。”
李明远点点头,看着茶杯里漂浮的茶叶,忽然明白:这场跨界合作,不仅是推出了三款茶,更是给豫菜和豫茶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用茶的清香,激活菜的风味;用菜的烟火,赋予茶的温度。
陈静雅拿起“槐花茶”的包装,指尖拂过槐花的图案:“以后,提起豫菜,大家会想起明远楼的限定茶;提起河南茶,大家会想起配着豫菜的味道。这才是我们想做的‘豫味传承’。”
王建业笑着夹起一块炒三不沾,蘸了点糖:“我还想研发配扒广肚的茶,配汴京烤鸭的茶,让明远楼的每道豫菜,都有专属的河南茶!”
茶汤入喉,回甘绵长。
这场明远楼与信阳红的跨界,没有花哨的营销,只有对豫菜、豫茶的坚守与创新。
就像那杯“枣香红茶”配炒三不沾,甜糯与暖香交织,是老河南的味道,也是新豫味的惊喜——用一杯茶的时间,让豫菜的烟火气,飘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