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时,清晨的阳光正透过舷窗洒在李明远手中的调研计划表上,密密麻麻的标注里,“曼哈顿中城”“布鲁克林八大道”“皇后区法拉盛”三个区域被红笔圈了两次。
他抬眼看向窗外,停机坪上往来的行李车与远处曼哈顿天际线的轮廓重叠,心里很清楚,这次带王建业、陈静雅等人来纽约,不是简单的市场考察,而是要为豫菜敲开北美市场的大门,找到第一块精准落地的基石。
“明远,纽约这气温比咱们出发前查的还低两度,下飞机得让大家把厚外套都穿上。”
王建业拎着装满调研工具的手提箱走过来,箱角还贴着去年在上海拓展门店时用过的标签——那是他们团队拓展国内市场的“勋章”,如今要带着这份经验征战海外。
陈静雅则早已打开平板,调出提前整理好的纽约各区餐饮业态数据:“曼哈顿中城写字楼日均人流量超80万,快餐类客单价集中在15-25美元;布鲁克林华人占比37%,中餐馆多集中在八大道,传统粤菜、川菜占比超60%,豫菜还是空白。”
走出机场航站楼,冷冽的风裹着城市特有的喧嚣扑面而来。
李明远深吸一口气,转头对团队说:“这次调研就按咱们提前定的节奏来,先踩点、再访店、最后定址,每一步都要把数据抠细——人流量不能只看总数,得区分工作日和周末,写字楼周边要算准早午晚三个高峰时段;租金不仅要问报价,还要摸清物业费、水电费这些隐性成本;消费群体更得聊透,本地人爱吃什么口味,华人对家乡菜有什么期待,这些都得记在心里。”
第一站直奔曼哈顿中城。
坐地铁时,陈静雅就拿着计数器站在车门边,每到一站就记录上下车人数,王建业则对着地图标注周边写字楼的分布: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第五大道……
密集的玻璃幕墙建筑像一座座垂直的“美食战场”,街边的快餐连锁店几乎每家都排着长队,从星巴克的咖啡到chipotle奇波乐墨西哥卷饼,节奏快得让人不敢放慢脚步。
“这里的人吃饭就像在赶时间,”李明远站在42街与第五大道的交叉口,看着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豫菜要想在这里立足,就得改,得做‘快餐式体验’——既能让他们快速吃到嘴里,又得有豫菜的魂。”
他们走进一家开在写字楼负一层的日式快餐门店,排队时陈静雅悄悄观察:点餐台分“快速取餐区”和“定制区”,前者提前做好的套餐3分钟就能拿到,后者支持个性化调整,但需要等10分钟以上。
“您看他们的菜单,主打‘健康便捷’,连沙拉酱都分低脂、原味两种,配餐里的糙米饭还标了卡路里。”
陈静雅把观察到的细节记在笔记本上,旁边的王建业则在和店员闲聊:“咱们这店一天能卖多少份?租金大概占营收的多少?”
店员笑着说:“工作日能卖两千多份,租金占比差不多30%,要是位置偏点的地方,能降到25%,但人流量就少一半了。”
离开日式快餐店,他们沿着麦迪逊大道往前走,
每路过一处空置的商铺就停下来记录:门牌号、面积、招租电话,甚至连门口的人流量都分“每分钟通过人数”“驻足看橱窗人数”两类统计。
走到38街附近时,一处挂着“出租”牌子的50平米商铺引起了李明远注意——左边是写字楼入口,右边是地铁口,抬头就能看到电子屏上滚动的上班打卡提醒。
“师父,你去问问中介这商铺的租金和租期,静雅你算下如果在这里开快餐式豫菜店,日均流水要达到多少才能回本。”
李明远蹲在路边,在调研表上画了个五角星,“这位置,得重点记着。”
下午转战布鲁克林,画风瞬间变了。
如果说曼哈顿是“快节奏的钢铁森林”,那布鲁克林八大道就是“慢悠悠的华人小江湖”——街边的餐馆挂着中文招牌,超市里摆着河南产的挂面,连卖水果的摊主都能说几句带着乡音的普通话。
“李总,您看这家‘粤港茶餐厅’,门口等位的全是华人,咱们刚才路过的‘四川火锅’,晚上的订位都排到下周了。”
王建业指着手机里的大众点评截图,“但我翻了十几家店,真没看到豫菜,最多就是菜单上有个‘河南烩面’,还做得不正宗。”
他们走进一家开了十年的中餐馆,老板是福建人,听说他们是来考察豫菜市场的,热情地拉着他们聊天:“纽约华人爱吃‘锅气足’的菜,像红烧、爆炒的都卖得好,清淡的菜得少做。你们豫菜不是有个‘糖醋软熘鱼焙面’吗?那菜又好看又好吃,肯定能火!”
老板还透露,布鲁克林的租金比曼哈顿低一半,50平米的商铺月租大概6000美元,而且周边居民多,回头客能占40%以上。
“但这里的客人认‘老牌子’,你们刚来,得先让大家知道豫菜是什么,比如搞点试吃活动,或者和华人社团合作搞个‘河南美食节’。”
离开餐馆时,陈静雅手里多了厚厚一叠菜单,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各店的主打菜、客单价和营业时间:
“布鲁克林的中餐馆多做晚餐和夜宵,午餐生意一般;曼哈顿则是午餐爆火,晚餐清淡。咱们要是在布鲁克林开店,就得主打传统豫菜,把‘扒广肚’‘汴京烤鸭’这些招牌菜做好;曼哈顿就做快餐套餐,比如把‘烩面’做成小份的,配个‘炸八块’,方便上班族带走。”
接下来的三天,他们把皇后区法拉盛、曼哈顿下城等区域都跑了个遍,还走访了12家中餐馆,从连锁品牌到夫妻小店,从高端粤菜馆到平价川菜馆,每一家都仔细研究。
在法拉盛的一家东北菜馆,他们发现老板把“锅包肉”改成了酸甜口,更符合纽约人的口味;在曼哈顿下城的一家融合菜餐厅,厨师用西式摆盘呈现中式菜品,客单价直接涨到50美元以上。
“这给咱们提了个醒,”李明远在调研会上说,“豫菜出海不能照搬国内的模式,得‘因地制宜’——既要保留‘鲜、香、酸、辣’的豫菜本味,又要结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调整。比如曼哈顿的快餐式体验店,可以把‘胡辣汤’做成速溶包,方便客人带走;布鲁克林的传统门店,就得多加几道‘家乡味’的菜,让华人吃了能想起家。”
调研的最后一天,他们又回到了曼哈顿中城那处50平米的商铺。
中介带着他们实地查看,商铺内部已经隔好了厨房和用餐区,水电管道都是现成的,门口还有一块小广告牌的位置。
“月租1.2万美元,租期最少三年,押三付一。”
中介介绍道,“这位置上个月刚走了一家三明治店,他们之前一天能卖一千多份,你们做快餐肯定没问题。”
李明远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人群,心里有了答案:“就这里了。明年春天开业,赶在旅游旺季之前把店开起来,先做快餐式豫菜体验店,把名气打出去,等布鲁克林的选址定了,再开传统门店。”
返程的飞机上,陈静雅把调研数据整理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曼哈顿中城店初步预算20万美元,包括租金、装修、设备和首批食材;目标客群以写字楼上班族和游客为主,主打“15分钟快速取餐”“豫菜小份套餐”;布鲁克林的选址计划下个月再派专人来考察,重点关注八大道和日落公园周边。
王建业则在旁边画着门店的布局图:“厨房要靠窗,让客人能看到师傅做烩面的过程,用餐区摆10张桌子,门口再放个展示柜,摆上‘汴京烤鸭’的模型,吸引路人。”
李明远看着窗外逐渐缩小的纽约城,手里摩挲着调研表上那个画着五角星的商铺地址。
他知道,这次纽约之行只是开始,北美市场的拓展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食材采购、人员招聘、口味调整……但至少,他们找到了第一块基石,就像当年在郑州开第一家豫菜店时一样,心里既忐忑又充满期待。
“等明年纽约店开业,咱们就把‘豫菜’这两个字,刻在北美餐饮市场的地图上。”
李明远轻声说,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坚定。
飞机穿过云层,朝着家的方向飞去,也朝着豫菜出海的新征程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