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郑州,秋阳正好,明远楼总部的会议室里,堆叠着厚厚一摞作文本——这是“豫味寻源”研学活动后,300名中学生提交的征文。
封面印着“我眼中的豫菜”几个彩色大字,翻开本子,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食材、对饮食文化的鲜活感悟。
陈静雅坐在桌前,手里拿着笔,逐篇翻看,时而被逗得笑出声,时而停下笔,在作文旁写下温暖的批注。
这场征文活动,是研学活动结束时和郑州教育局一起发起的。
当时陈静雅看着孩子们在基地里兴奋的模样,就想着:“不能让研学的热度就这么过了,得让他们把看到的、学到的写下来,加深印象,也能让我们看到活动的效果。”
于是,她和教育局的老师商量,以“我眼中的豫菜”“食材基地见闻”为主题,举办一场征文比赛,优秀作品不仅能获奖,还能收录成册。
消息一公布,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回到学校后,很多孩子立刻动笔,有的写在食材基地的见闻,有的写自己动手做菜的经历,有的写对豫菜文化的理解。
短短两周,明远楼就收到了300篇作文,每一篇都透着童真和认真。
陈静雅和教育局的三位老师组成评审组,按照“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的标准打分。
第一天评审,她就被一篇题为《一碗烩面的诞生》的作文吸引了——作者是初二(3)班的王乐乐,就是在蔬菜基地里兴奋挖荠菜的那个女孩。
作文里写道:“以前我总以为,烩面就是超市里的面条,煮一煮,加点菜就行。直到去了豫东面粉基地(研学第二天追加的面粉厂参观),我才知道,烩面的面粉要选河南本地的冬小麦,磨出来的粉又白又细,还要加盐水和面,醒面要醒两个小时,这样拉出来的面条才筋道。农艺师张爷爷说,咱河南的冬小麦,光照足、生长期长,磨出来的粉做烩面最好吃,这是咱中原的地给的味道……”
接着,王乐乐写了自己在明远楼体验做烩面的过程:“王师傅教我们揉面,面团要揉得光滑,像婴儿的皮肤一样。拉烩面的时候,要两只手抓住面团两端,轻轻往两边拉,还要甩一甩,面团就变长了。我第一次拉,面团断了,王师傅笑着说‘没关系,多练几次就会了’。后来我终于拉出了一根长长的烩面,下到锅里,煮出来筋道又好吃。原来一碗烩面,要经过选麦、磨粉、和面、醒面、拉面、煮面这么多步骤,每一步都不能少,就像咱河南的文化,要一步步传承下去……”
陈静雅越看越感动,在作文旁写下:“从面粉到烩面,写活了豫菜的‘源’与‘匠’,字里行间都是对豫菜的热爱。”
她把这篇作文推荐给其他评审老师,大家一致给出高分:“这篇作文不仅文笔生动,还写出了豫菜背后的食材文化和工匠精神,太难得的。”
另一篇让评审组眼前一亮的作文,是小学五年级刘慧慧写的《拔丝山药成长记》。
刘慧慧在作文里,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了山药的生长:“山药宝宝在土里睡觉,睡了好久好久,它的根越长越长,一直往下钻,想要看看地下的世界。农艺师李叔叔说,山药宝宝很努力,每天都在长,要长到一米多深,才能长得又粗又壮。我摸了摸刚挖出来的山药,滑滑的、凉凉的,好像在跟我说‘我长大啦,可以做成好吃的拔丝山药啦’……”
接着,她写了自己对拔丝山药的理解:“王师傅教我们选山药,要选表皮光滑的,这样的山药宝宝长得好。拔丝山药要把山药切成块,炸到金黄,再用糖炒出丝。我尝了一口,甜甜的、脆脆的,糖丝能拉好长好长,像天上的彩虹。妈妈说,拔丝山药是豫菜里的甜菜,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现在随时都能吃,但还是觉得,自己参与选山药、看师傅做的拔丝山药最好吃。原来山药不仅好吃,还很有营养,李叔叔说它能健脾胃,就像豫菜,不仅好吃,还藏着对身体好的秘密……”
这篇作文充满童真,却把山药的生长、挑选、烹制和文化意义写得淋漓尽致。
评审老师笑着说:“这孩子把山药写成了‘宝宝’,太可爱了,还能说出豫菜‘养生’的特点,可见研学活动真的让她学到了东西。”
经过一周的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就是王乐乐和刘慧慧;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
颁奖那天,明远楼淮河路店特意布置了颁奖台,郑州教育局的领导、李明远、陈静雅、王建业都来了。
王乐乐和刘慧慧穿着校服,站在颁奖台上,接过荣誉证书和奖品——一本定制版的“豫味菜谱手账本”,上面写着她们的名字。
王乐乐拿着话筒,有点紧张地说:“谢谢明远楼的叔叔阿姨,谢谢老师。
通过研学活动,我知道了豫菜不是随便做的,要选好食材,要用心做。以后我要写更多关于豫菜的作文,让更多同学知道豫菜的故事。”
刘慧慧则笑着说:“我喜欢山药宝宝,喜欢拔丝山药,以后我要学做拔丝山药,做给爸爸妈妈吃,还要告诉他们,山药是怎么长大的。”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李明远看着两个孩子,笑着说:“你们写得太好了,不仅写出了豫菜的味道,还写出了豫菜的文化。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做豫菜文化的小传承人。”
颁奖结束后,团队把所有获奖作文和部分优秀作品整理成册,取名《豫味少年说》,印刷了300本,赠送给参与研学的三所学校。
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写着“让豫味的种子,在少年心中发芽”。
学校收到赠书后,反响特别好。
王乐乐所在的中学,还把《豫味少年说》放在图书馆里,供全校同学借阅。
班主任李老师说:“很多同学看了作文,都问‘什么时候还能参加研学活动’‘豫菜还有哪些故事’,孩子们对豫菜文化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这比单纯讲知识点有用多了。”
刘慧慧的小学,还开展了“豫菜小课堂”活动,让刘慧慧和其他获奖同学分享研学经历和作文心得。
刘慧慧站在讲台上,拿着《豫味少年说》,给同学们讲山药的生长过程,还教大家怎么选番茄,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同学还拿出笔记本记录,说“以后我也要写豫菜作文,拿一等奖”。
消息传到明远楼,李明远和陈静雅都很欣慰。
陈静雅拿着《豫味少年说》,对李明远说:“你看,这就是研学活动的意义,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还让他们主动传播豫菜文化。这些作文,就是最好的文化载体。”
李明远点点头,翻着作文本,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字迹,心里有了新的想法:“下次研学活动,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写菜谱,画食材,把他们的作品也收录到手账本里;还可以和教育局合作,把‘豫味寻源’研学活动变成常态化活动,让更多学校的孩子参与进来,让豫菜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窗外的秋叶飘落在明远楼的窗台上,《豫味少年说》放在桌上,阳光透过书页,照亮了孩子们写下的句子:“豫菜是河南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我要做豫菜的小传承人”。
这些简单的话语,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承载着豫菜文化的未来,在少年们的心中,慢慢生根、发芽,等着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豫味的鲜香,传遍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