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十一月,寒风裹着落叶扫过第五大道,明远楼纽约体验店的玻璃门上,“豫味春宴”的海报还泛着暖光,店内却弥漫着一股不同寻常的紧张气息。
上午十点,店长周明拿着手机,快步走进后厨,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急促:“王总厨,总部刚发消息——米其林评审员可能在未来一周内暗访,李总让咱们全员严阵以待,不能出任何纰漏!”
正在检查香椿新鲜度的王建业,手里的动作顿了顿,眉头瞬间拧紧。
他放下手里的香椿芽,擦了擦手,立刻掏出手机拨通李明远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李明远的神情同样严肃:“建业,这次是豫菜首次冲击米其林,纽约店是关键。评审员暗访不打招呼,可能是食客、可能是同行,咱们能做的就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从食材到服务,不能有半点含糊。”
挂了电话,王建业立刻召集纽约店全体员工开紧急会议。
后厨的厨师、前厅的服务员、采购组的人员,二十多个人挤在不大的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王建业把总部的要求一一传达:“第一,后厨必须严格按标准操作,每道菜的口味、分量、摆盘,都要和总部一致;第二,前厅服务员要规范服务流程,从迎宾到送客,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不能错;第三,采购组要增加食材质检频次,所有食材必须符合明远楼的标准,尤其是香椿、荠菜这些豫菜特色食材,必须是最新鲜的头茬货。
后厨是这次准备的重中之重。
王建业亲自制定了“菜品双检制度”:每道菜出锅前,先由档口厨师自检,确认口味、火候没问题;再由他或副厨复检,核对分量、摆盘是否达标。“比如牡丹燕菜,萝卜丝要切得细如发丝,高汤必须慢炖八小时,勾芡要薄而匀,摆出来的‘牡丹’造型不能歪;胡辣汤的胡椒和辣椒比例必须是3:2,熬制时间不能少于两小时,确保鲜辣适中。”
王建业拿着菜品标准手册,逐条给厨师们讲解,“评审员吃的就是细节,哪怕盐放多了半克,都可能影响评分。”
为了确保口味稳定,王建业还组织厨师们进行“突击演练”——随机抽取菜单上的菜品,让厨师现场制作,他和副厨盲测打分。
有次,新来的厨师做香椿炒土鸡蛋,火候大了点,香椿有点焦,王建业当场让他重做:“香椿炒土鸡蛋要的就是香椿的鲜和鸡蛋的嫩,焦了就毁了。现在是关键时刻,必须做到零失误,练到闭着眼都能做好每道菜!”
前厅的服务准备同样细致。
周明把服务流程拆解成十几个节点,从“迎宾问候”“引位点餐”到“菜品介绍”“餐后送别”,每个节点都有标准话术。“客人进门,必须在三秒内微笑问候‘您好,明远楼,请问有预定吗?’;介绍菜品时,要能准确说出食材来源和烹饪技法,比如‘这道荠菜烩豆腐羹,用的是河南空运的头茬荠菜,慢烩而成,鲜而不腻’。
”周明拿着话术手册,让服务员们逐句背诵,还安排了“情景模拟”——老员工扮演挑剔的食客,提出各种问题。
比如“这道牡丹燕菜为什么叫‘燕菜’?”“香椿是怎么保鲜的?”,让新员工现场回答,答不上来的就反复练,直到流利为止。
服务员艾米丽之前对豫菜术语掌握得不算熟练,为了应对暗访,她把难记的菜名和知识点写在小卡片上,揣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背。
牡丹燕菜——萝卜丝做的,形似牡丹,武则天赐名;胡辣汤——胡椒、辣椒、骨头汤熬制,河南特色早餐。
她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微笑和话术,连鞠躬的角度都对着手机视频调整:“周店长说,服务要让客人觉得舒服,不能太生硬,也不能太随意,得恰到好处。”
采购组的压力也不小。
负责采购的老郑,每天凌晨五点就去唐人街的食材市场,亲自挑选香椿、荠菜。“香椿要选紫红嫩芽,杆儿细叶嫩,闻着有清香味;荠菜要挑没开花的,叶背带白霜,根部没有泥土。”
老郑手里拿着采购标准单,每挑一批食材,都要拍照发给王建业确认,“之前有次供应商送来的香椿有点蔫,我直接退了,哪怕多跑几家市场,也要买到最好的食材。”
除了日常采购,老郑还提前储备了三天的食材,确保就算遇到突发情况,也不会影响菜品供应。
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王建业还制定了“应急方案”:如果遇到客人投诉菜品问题,服务员要第一时间上报,他亲自出面解决;如果食材临时出现问题,后厨要立刻启动备用食材,确保不影响客人用餐;甚至连餐具的摆放,他都要求服务员每天餐前检查三遍,确保碗盘干净、摆放整齐,没有一丝水渍。
紧张的氛围持续了三天,店里的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不敢有丝毫松懈。
厨师们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岗,检查设备、准备食材;服务员们提前半小时演练服务流程;老郑每天往返市场和门店,确保食材万无一失。
有天晚上,后厨的蒸箱突然出了点小故障,王建业连夜联系维修师傅,直到凌晨两点把蒸箱修好,才放心离开门店。
第四天早上,店里来了一位穿着得体的中年男士,独自一人坐在靠窗的位置,没有预定,点了一桌子经典豫菜:牡丹燕菜、胡辣汤、香椿炒土鸡蛋、荠菜春卷。
服务员艾米丽上前服务时,心里咯噔一下——这位客人的气质很像传说中的评审员,而且点的都是豫菜的招牌菜,每道菜上桌后,他都先仔细观察摆盘,再慢慢品尝,还会偶尔拿出手机记录。
艾米丽强压着紧张,按标准流程介绍菜品:“先生,这道牡丹燕菜是我们的招牌,用河南本地萝卜切丝,搭配高汤慢炖而成;香椿炒土鸡蛋用的是头茬香椿和散养土鸡蛋,鲜香可口。”
客人抬头看了她一眼,笑着问:“香椿是从河南空运来的?能保证新鲜吗?”
艾米丽立刻回答:“是的,我们每天凌晨从河南空运食材,当天到货当天用,确保新鲜。”
客人没再多问,安静地用餐。
后厨里,王建业透过传菜口,一直关注着这桌客人的动向,每道菜都是他亲自把关,确保口味和摆盘完美。客人吃完后,没有提出任何意见,付了钱就离开了。
艾米丽看着客人的背影,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赶紧把情况告诉王建业:“王总厨,那位客人吃得很仔细,还问了食材的事,会不会就是评审员?”
王建业皱着眉想了想:“不管是不是,我们都不能放松。
只要没收到最终结果,就要一直保持最佳状态。”他转身对厨师们说:“大家再加把劲,坚持到最后,咱们一定要让豫菜在米其林评审中站稳脚跟!”
接下来的几天,店里又陆续来了几位“可疑”的客人——有的反复询问菜品做法,有的对食材来源格外关注,有的甚至要求参观后厨(按规定礼貌拒绝)。
每一次,员工们都按标准应对,没有出任何差错。、王建业每天收工后,都会和李明远视频汇报当天的情况,李明远总是鼓励他:“建业,你们做得很好,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行。豫菜能不能走出国门,就看这次了。”
一周的“暗访窗口期”即将结束,纽约店的员工们虽然疲惫,却依旧保持着高度警惕。
后厨的灶台一尘不染,前厅的服务员笑容依旧,采购的食材新鲜如初。
王建业站在店门口,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心里既紧张又期待:“这次一定要成功,不仅为了明远楼,更为了让豫菜被世界认可。”
夜幕降临,纽约店的灯光依旧明亮,厨房里,厨师们还在认真准备晚餐的食材;前厅里,服务员们正在演练新的服务话术。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那个未知却充满希望的结果,用最严谨的态度、最专业的水准,迎接这场关乎豫菜未来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