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粒顺着手指缝往下漏,我喉咙动了动,那甜香混合着灶火味钻进鼻腔——这太像小时候我蹲在灶前,看着阿娘往粥里撒沙枣干的情景了。
石板下突然传来“咔嗒”一声,是锁扣松动的清脆响声。
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了半步,腰上的铜哨硌得我生疼。
青石板被顶起的瞬间,风裹挟着沙尘灌进地窖,我眯起眼睛,就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扶着石沿往上爬。
他脸上的皱纹比沙坡的沟壑还要深,灰白的胡子上沾着草屑,抬头时,他的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就像淬了星火的戈壁石。
“是送单人……真的是送单人。”他的嗓音沙哑得就像砂纸摩擦陶罐的声音,他那像枯树枝一样的手在怀里摸索了半天,捧出一本泛黄的账册。
封皮是用粗布缝的,边角都磨得起毛了,我凑近一看,封面上用炭笔歪歪扭扭地写着“甜水驿未结单”。
翻开第一页,墨迹都晕成了一团,隐约能辨认出“洪武七年四月,羊肉汤三碗,收件人老周头”;第二页写着“永乐三年冬,棉鞋五双,阿秀收”;再往后,字迹越来越工整,在最后一页的右下角,一行小字刺痛了我的眼睛:“癸卯年三月,阿牛哥送春饼十枚,因沙暴未达,愧领。”
“阿牛哥……是我师父。”我的喉咙发紧,指尖轻轻抚摸着那行字。
老陈的手突然颤抖起来,他指着账册的最后一页说:“三十年前那场沙暴,他本该给我们送春饼。后来我们等啊等,等到井干了,等到粮绝了,就想着……要是能把这单签了,阿牛哥在天上也能安心。”
系统提示音又响了,这次铁饭盒烫得就像刚从灶里掏出来的烤馍。
我低头一看,金纹扭曲成的蛇形正缠着“非法干扰源”几个字,订单状态栏的“黑水驿”三个字彻底糊成了黑团,底下跳出一行小字:“检测到历史遗留逃兵后裔聚居点,是否标记高危?”
“晚儿。”笑掌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我回头,就看见他抱着一个布包,脸色比平时熬了三宿还要阴沉。
布包打开,是一叠旧军册,最上面一页盖着“镇北军”的朱印,“溃逃”“弃防”几个字被红笔圈了又圈。
“他们是永乐二十二年那批戍边军的后代。”笑掌柜压低声音说,“当年鞑子打过来,他们没接战就往荒漠跑,故意断了联络,让朝廷以为他们全折了。”
我手里的账册“啪”的一声掉在了沙地上。
老陈正蹲在旁边给几个小孩分净水粉,最小的那个扎着羊角辫,抱着水袋吸溜溜地喝,嘴角沾着粉,像只小花猫。
远处地窖口又爬出几个妇人,扶着老人,怀里还揣着用破布裹着的粮种。
腰间的传音玉突然发烫,赵敏的声音裹着北风传了进来:“如实上报,联盟律法不赦逃兵,但会给妇孺老幼一条活路。”她顿了顿,“你若心软,便不是我看中的共治盟首。”
我盯着老陈颤巍巍地给小孩擦嘴的手,他指甲缝里全是黑泥,指节肿得像老树根。
我转身往井区走时,靴底踢到一块碎陶片,捡起来,上面还沾着褐色的汁——是沙枣汁。
井台边的墙上刻满了名字,“狗剩 亡于饥”“小桃 亡于渴”,最深的一道刻痕里,填着新鲜的红土,应该是前天刚刻的。
最里间的墙上画着一幅壁画:一群穿盔甲的士兵背对城墙,牵着老弱妇孺往荒漠走,旁边题着一行字:“我们不是逃兵,是不愿杀兄弟——鞑子屠的是边民,朝廷要的是我们的命。”
我摸着那行字,指腹被石屑划破了,血珠渗进了“兄弟”两个字里。
我突然明白了老陈为什么要守着甜水驿——他们不是在等送单人,而是在等有人愿意听他们说一句“我们也有苦衷”。
当晚我把快腿帮的骨干都叫到沙坡顶。
月亮像一块被磨薄的银饼,照得铜哨泛着冷光。
“封锁消息,对外说黑水驿重建成功。”我扯下脖子上的主网令牌,“这里设为隐光站点,只走加密频段,物资由我私人账册拨。”
笑掌柜抽了一口旱烟,火星子在夜色里忽明忽暗:“联盟查起来,你担得住吗?”
“阿牛哥当年送单,可曾问过哪家该救?”我摸着怀里的账册,“他只问,有没有人饿着。”
小昭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身后,月光洒在她的发间,就像撒了一把碎银。
她手里捧着一朵闭合的昙花,花瓣白得近乎透明:“当年我在波斯,见过太多用‘正义’砌的墙。”她把昙花塞进我手心,“这一次,是你在定义什么是心灯。”
撤离前最后一次巡查,我特意起了个大早。
沙雾还没散去,井台边的老陈正往石缝里塞着什么。
我走近一看,就见他跪着,手里举着一盏陶灯,灯芯浸了胡麻油,火苗颤抖得好像要掉下来,却固执地映着灯壁上的“共治”二字。
胸前的昙花突然剧烈震动,花瓣簌簌地张开。
我拿出铁饭盒,系统提示弹窗飞快地跳动着:“检测到非法节点,是否上报?”红底白字刺得人眼睛生疼。
老陈抬起头,脸上的皱纹里全是笑容:“晚儿姑娘,这灯……能算登记吗?”
我伸手,轻轻按灭了弹窗。
风卷着旧布幡“哗啦”一声响,墙角露出一行新刻的小字,笔画歪歪扭扭,就像孩子用石子划的:“我也想当收件人。”
远处沙丘顶上,有一个身影站在那里,裹在灰袍里,看不出是男是女。
他手里握着一枚铜铃,和送单人的铜哨很像,但多雕了一道龙纹——是仿制的。
我眯起眼睛,就看见他突然抬手,把铜铃狠狠地摔进黄沙里,清脆的响声惊飞了几只沙雀。
我蹲下身,捡起一块铜铃残片,边缘还带着锋利的毛刺。
沙粒顺着指缝往下漏,残片上的龙纹被磨得发暗,但还能辨认出半枚“镇”字——和笑掌柜给的军册上,镇北军的印信一模一样。
风又大了起来,裹挟着沙粒打在脸上,疼得人睁不开眼睛。
我把残片收进怀里,转身时,老陈的陶灯还在跳动,火苗映得“共治”两个字,比任何主网标记都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