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玲铁了心的要分家,但刚才婆婆的态度她也看到了,摆明着是要欺负她。
这时她想到平安的一位近亲大爷,也算是他们这个家族的“族长”。
这大爷为人正直,脾气直,心眼好,在村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谁家有个红白事都是必须请他!她决定去求大爷,让大爷给自己做主!
秀玲攥着衣角,在去大爷家的土路上走得又急又沉。一个不小心把脚给崴了。钻心的疼让她额头立马起了一层密密的汗珠。可心里那股子求个公道的劲儿,比脚上的疼还强烈。
赵大爷家的门槛有些高,秀玲抬腿时差点踉跄,进了堂屋,见大爷戴个眼镜正在看族谱,她扶着门框“缓缓”跪下,眼泪混着委屈全倒了出来:“大爷,您可得给我做主啊……”
她把赵老太把她和奶奶锁门外,怀着孕吃个鸡蛋都不给,还要撵他们住漏雨土房的事儿,还有这些日子受的夹板气,一桩桩说出来。
族长原本耷拉的眼皮越听越往上抬,最后“啪”地一拍桌子,砚台里的墨汁都溅了出来:“这像话吗?咱赵家祖训她忘了?孝字当先,长幼有序!”
当天后晌,族长就带着族里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直奔赵老汉家。
赵老太正蹲在灶前炒菜,见这阵仗,手里的烧火棍“当啷”掉在地上。
厢房里,奶奶缩在墙角,听着秀玲哭诉,浑浊的眼泪吧嗒吧嗒掉。
她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孙媳是为了自己和孩子争活路,可越听越觉得自己是累赘——要不是自己这把老骨头,秀玲兴许能少受些罪。
赵老太被族长训得不敢还嘴,却在转身炒菜时,故意把锅铲摔得叮当响,最后还是炒了盘鸡蛋、炸了花生米,赔着笑往族长面前推:“大哥别气,喝口酒,咱慢慢说……”
争论到后半夜,终于定下章程:
老大一家分得后院的青砖瓦房,但是房子漏雨等问题需要自己修。
老二在厂里上班很少回来住,分得东头的土房。但是五年内赵父、赵母,老大和老三必须共同帮老二翻盖新房。
老三跟着父母住分得现在的老宅。
另外给老大家拨两百斤粮食过渡。还要抽出一块地给他们。
说到分地时,赵母是死活不愿意给,族长一拍桌子:“不给什么都得给地,没有地他们喝西北风?”
没办法,赵母把村东北角那块最不收庄稼的沙土地给了秀玲!
族长拍板时,油灯都快熬干了,照着满屋子或喜或忧的脸。
秀玲回到家,躺在炕上总觉得心慌。
月光从窗缝渗进来,照得她肚皮泛着青白。迷迷糊糊间,她梦到奶奶站在土房梁下,冲她招手,嘴里念叨着:“不拖累你们...不拖累你们...”
惊醒时,冷汗把衣裳都浸透了,推推身边的平安:“你明早去看看奶奶吧,我心里不踏实。”
天刚蒙蒙亮,平安就往奶奶屋跑。推开门,一股刺鼻的药味扑面而来,奶奶歪在炕角,嘴角还挂着白沫,炕沿上倒扣着个敌敌畏的空瓶。
平安“啊”的一声跪在在地,膝盖磕在砖地上,他顾不上疼,连滚带爬地叫人去了。
等族人们赶到,奶奶早已经没了气息。
秀玲怀着身孕,家族里的长辈们不让她进去,她坐在自己床沿上,回忆起从进门以来和奶奶的点点滴滴,想到奶奶十几年都吃不饱饭,眼泪啪啪的掉,把脚上的粗布鞋都打湿了,哭声惊飞了房梁上的麻雀。
赵母则坐在地上,指甲都抠进砖缝里:“娘啊,是我没照顾好你啊……昨天还好好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啊!”
一边哭一边偷偷看着过往的其他人。见到年长些的过来,哭声就大一些。可眼里的泪,怎么看都像是被这场面惊出来的,没几分真心悔过。
奶奶今年八十七岁,娘家早就没有什么亲人,按照习俗,三天就简单的办理了丧事,就埋在村东南的林地。旁边躺着是她的丈夫,也许此刻她不再孤单,因为身边终于有了自己的亲人陪伴!
忙完奶奶的丧事。族里人再聚时,族长的旱烟袋抽得直冒火星子。
这场分家宴,硬生生变成了丧宴,满桌的酒菜泛着苦味,谁都咽不下去。
秀玲抱着奶奶的相片,眼神木木的,她知道,往后的日子,就算住进了青砖房,心里也永远缺了一块。
那是本应属于奶奶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