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金碧辉煌、巍峨庄严的紫禁城宫殿之中,二十阿哥胤祦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星辰。
他天资聪慧过人,平日里懂事乖巧,宛如春日里温暖而柔和的微风,总是能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惬意。
对待父母,他更是怀着一颗赤诚的孝心,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饱含着对父母深深的敬爱。
胤祦在学习朝政和帝王心术方面,仿佛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复杂的朝政事务和微妙的帝王心术,一点就通,理解之快、领悟之深,甚至比那曾经被废黜的太子还要更胜一筹。
时光悄然流转,如今的胤祦已然十三岁。
多年的刻苦学习,让他在学业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他的书房中,摆满了各类经史子集,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勤奋好学的身影。
此时的玄烨,坐在那龙椅之上,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威严。
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颇为自信,自然而然地,将胤祦视为皇位继承人的首选。
在他心中,胤祦就像是一颗精心培育的种子,未来必将成长为参天大树,庇佑着大清的江山社稷。
然而,朝堂之上的局势却并不平静。
四阿哥和八阿哥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宛如两头凶猛的野兽,互不相让。
他们各自的党羽在朝堂上明争暗斗,使得整个朝堂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
玄烨坐在龙椅上,微微皱眉,不禁想起四阿哥那直来直去的性子,心中暗自摇头。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仿佛看到了四阿哥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
他在心中暗自思忖:“其实老四也有他的优点,只是性子过于急躁和刚直了。若是没有胤祦这样的人选,我或许会选老四吧。但若是让老四登上皇位,恐怕他会背负不少骂名啊!”
玄烨微微叹息,轻声说道:“还是胤祦好啊!他聪慧过人、懂事孝顺,更难得的是懂得灵活变通。让他上位,估计就能不伤和气地把那几个老狐狸摆弄的团团转。这样的人才,实乃是绝佳的皇位继承人选。”
玄烨的思绪飘回到胤祦在宫中的情景,他想起跟在胤祦身后的几个阿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仿佛看到了胤祦在宫中与兄弟们相处的场景,笑着说道:“如今他还在宫中,就将几个年龄相仿的十五、十六、二十一、二十二这几个兄弟哄得团团转,把他们都变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他那机灵劲儿,真是让人又爱又喜啊!”
玄烨接着又想道:“如今胤祦年纪尚小,再等上三年,就可以将他放到朝堂上去历练一番了。到那时,也该给他的额娘一个贵妃的名分了。”
玄烨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柔,想起那个仙姿迭丽、飘飘若仙的身影,喃喃自语道:“毕竟,入宫这么多年,还能保持如此纯洁的人儿,实在是不多见啊!就看在她为我生了一个好儿子的份上,也得升位分了,何况此人宫中少见啊!”
玄烨嘴角含笑,继续说道:“朕之前可是费了不少心力去处理后宫中的那些勾心斗角之事,可这小子呢,年纪轻轻的,竟然也能如此沉稳,不动声色地帮他额娘处理一些后宫琐事。嘿,不得不说,她还真是生了个好儿子啊!朕这边辛辛苦苦教导好了,却让她轻而易举地捡了个大便宜!”
玄烨越想越是满意,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
此时的他,虽已过了耳顺之年,但身体依旧硬朗,耳聪目明,精神矍铄。
他坐在龙椅上,眼神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大清未来的繁荣景象。
再过六年,他便将步入古稀之年。
在玄烨看来,这不过是时间的自然流逝,轻而易举之事,完全不成问题。
即便再过五六年,胤祦也不过才二十四五岁,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
这样的年纪,自然不会与他争夺皇位。
而且,到那时,就算他尚未驾崩,也差不多该退位让贤了。
“胤祦这小子,朕着实看好啊!”玄烨心中暗自思忖着,越想越是觉得胤祦前途不可限量,不禁哈哈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在宫殿中回荡。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到了康熙五十九年。
这一年,玄烨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将二十阿哥胤祦安排到工部任职。
而且,这个安排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每两个月就会轮换一次部门。
在工部的衙门里,胤祦身着官服,英姿飒爽。
他认真地处理着每一件事务,与官员们交流时,言辞得体,思路清晰。
他的身影穿梭在各个部门之间,不断学习着朝廷各个部门的运作流程。
然而,就在胤祦轮值第二个部门的时候,朝堂上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前面的阿哥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老爷子竟然打算直接将皇位传给这个年纪尚小的弟弟!
这个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堂之上,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他们的脸上露出惊愕的神情,万万没有想到康熙会如此毫不顾忌地掀开这张桌子,公然让小儿子继位。
有人在心中暗自叹息,有人则在盘算着未来的局势。
但面对这位从六岁就登基的皇帝,又有谁敢站出来说一句“我们不想让你的小儿子继位”呢?
恐怕康熙会毫不犹豫地给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吧!
无奈之下,朝臣们只能在心里默默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同时,他们也开始暗中观察这位二十爷,盘算着如何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毕竟,未来的皇帝可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物啊!
与此同时,朝臣们也在背地里偷偷地议论着。
一位大臣轻声说道:“这位皇上可真是能生啊!竟然有二十五位阿哥,这还不算之前夭折的那些。而且,这二十阿哥都已经十七岁了,康熙还真是与孩子有着深厚的缘分呢!”
另一位大臣点头附和道:“是啊,看看这二十阿哥的行事作风,再瞧瞧这形势,比起太子来,可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也难怪这位老爷子会如此看重二十阿哥呢。”
就这样,在一片议论声中,时间来到了康熙五十九年末。
这一年的十二月,紫禁城的宫殿中张灯结彩,一片喜庆的景象。
康熙皇帝玄烨正式下旨,册封二十阿哥为昌亲王,同时册封昭嫔为昭贵妃。
宣旨的太监总管梁九功,手持圣旨,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了胤祦的府邸。
他高声宣读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朕之二十子胤祦,昭嫔马尔泰氏之子。
品行高洁,忠君贤才,深得朕心,实乃国之栋梁。
今特晋封其为正一品亲王,赐号‘昌’,尊称为昌亲王。
并赐予昌亲王王府一座,以供其居住。
钦此!”
胤祦面带微笑,一脸骄傲地跪地谢恩,说道:“谢皇阿玛恩典!儿臣必定会尽心尽力,不辜负皇阿玛的期望,竭尽全力地为大清效力!”
站在一旁的梁九功见状,赶忙谄媚地附和道:“奴才恭喜昌亲王了!王爷如此深得皇上的器重,日后必定前途无量啊!”
胤祦满意地点点头,随即吩咐道:“青竹,去取些赏赐来给梁公公。”
青竹应声而去,不一会儿便捧着一个精美的盒子走了回来,递给了梁九功。
梁九功喜笑颜开,连忙谢道:“那奴才就谢过王爷赏赐了!”
在这喜庆的氛围中,胤祦的府邸中充满了欢声笑语,仿佛预示着他未来辉煌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