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仲秋去市里中学做讲座那天,阳光特别好。
她站在讲台上,刚讲完如何保留家暴证据,台下突然有人举手:“林仲秋,你说的都是真的吗?我怎么觉得像编故事博同情?”
说话的是个染着黄头发的男生,语气里满是嘲讽。
后排立刻有人附和:“就是,谁家家长不打孩子啊,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吗?”
林仲秋没生气,反而笑了:“这位同学,你是不是觉得‘打是亲骂是爱’?”她走下讲台,在男生面前站定,“那我问你,你爸妈打你时,你疼吗?害怕吗?”
男生梗着脖子:“不疼!我皮实!”
“哦?”林仲秋突然撸起袖子,露出胳膊上一道浅浅的疤痕,“这是我八岁时被张兰用衣架抽的,现在阴雨天还会痒。我疼了六年,你能保证你永远不疼吗?”
她又指向自己的额头,“这里的疤更清楚,是被按在墙上撞的。当时我以为自己快要死了,那种恐惧,你体验过吗?”
台下安静了。黄发男生的脸涨成了紫色,说不出话。
“我讲这些,不是为了卖惨。”林仲秋的声音陡然提高,“是想告诉你们,疼痛和恐惧从来都不是‘矫情’。家长的手是用来抱孩子的,不是用来打的;家是用来遮风挡雨的,不是用来制造伤疤的。”
她举起手里的定位器样品,“这东西,我希望你们永远用不上。但如果用上了,它就是你们的救命稻草。”
讲座结束后,那个黄发男生红着眼圈来找她:“林仲秋,我……我能要一个定位器吗?我爸喝醉了总打我妈,我怕他哪天会打我……”
“当然可以。”林仲秋把一个粉色的定位器塞到他手里,“记住,按三下衣角,就能触发警报。”
王叔叔带着林仲秋去参加《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研讨会那天,她特意穿了件白衬衫,领口别着个微型定位器——那是晓雅亲手给她缝的,上面绣了朵小雏菊。
会议室里坐满了西装革履的专家,看到林仲秋这个半大孩子,都有些惊讶。
直到她开口:“我觉得‘紧急监护权转移’应该加个‘72小时冷静期’。”她拿出自己的案例,“我当时如果能在司法所待三天,而不是立刻被送回家,可能就不会被打那么多次。”
有专家质疑:“这会增加司法成本。”
“但能减少孩子的痛苦。”林仲秋拿出“微光计划”的后台数据,“过去半年,我们接到37起求助,其中29起都需要临时安置。如果有‘72小时冷静期’,这些孩子就能少受至少一次伤害。”她顿了顿,又说,“而且可以跟社区合作,用闲置的公益岗位做临时监护点,成本没那么高。”
她的话让会议室陷入沉默。过了一会儿,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点了点头:“这个建议,值得研究。”
研讨会结束后,王叔叔笑着拍她的肩:“行啊你,都能跟专家叫板了。”
“不是叫板。”林仲秋看着窗外,“是他们没挨过打,不知道疼在哪里。”
林仲秋发现,很多低龄儿童不配合穿缝有定位器的衣服,总说“扎得慌”。
她盯着晓雅怀里的毛绒熊看了半天,突然有了个主意——把定位器塞进玩具里。
她拉着林建国去玩具厂“卧底”了三天,学做毛绒玩具。
回来时浑身都是绒毛,却兴奋地举着个小熊样品:“你看,定位器藏在熊肚子里,缝线用的是可降解材料,扯掉就会自动报警。”
晓雅抱着小熊晃了晃:“软乎乎的,一点都不扎!”
可新问题来了:家长要是发现玩具里的定位器,直接扔掉怎么办?
林仲秋眼珠一转,又搞了个“反向操作”——在玩具标签上印着“本产品含安全芯片,拆除即触发全城警报”。
“这是唬人的吧?”林建国挠头。
“对。”林仲秋笑得像只小狐狸,“但家长不知道啊。真要是拆了,我们的后台能收到提醒,会安排社工上门‘家访’,到时候就能知道孩子是不是安全了。”
这个“玩具计划”推出后,订单量暴涨。有家长在后台留言:“我家孩子天天抱着小熊睡觉,说这是‘保护神’。”
一年后,“微光计划”的定位器已经覆盖了周边五个城市,帮助127个孩子成功脱离家暴环境。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加入“紧急监护权72小时冷静期”条款,林仲秋收到了司法部寄来的感谢信。
她站在姑姑家的院子里,看着晓雅和几个小朋友在玩“小熊警察”的游戏——孩子们举着带定位器的玩具熊,模仿着她讲座里的样子喊:“不许打孩子!”
林建国也变了个样,不仅学会了修电路板,还主动加入了反家暴志愿者队伍,逢人就说:“我以前不是人,现在想做个好爹。”
虽然偶尔还是会笨手笨脚,比如把定位器的线焊反,但眼里有了光。
这天,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第三世界任务已完成90%,是否选择脱离?】
林仲秋看着后台不断跳动的求助信息,又看了看手里刚画好的“儿童心理疏导机器人”草图——她想把第二世界学的人工智能知识用在这里,让受虐孩子能跟机器人倾诉,而不用担心被指责。
“不脱离。”她敲下回复,“这里的事,还没做完。”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株倔强生长的植物,把根须深深扎进这片曾带给她痛苦的土地,却执拗地开出了花。
或许真正的革新,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像她这样,带着一身伤疤,却依然愿意为身后的人,多撑一会儿伞,多铺一段路。
林仲秋发现,低龄儿童即便带着定位玩具,也很难清晰表达自己的处境。
有个4岁的小男孩被继母锁在阳台,只会对着小熊喊“饿”,后台志愿者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求助,直到三天后才发现孩子已经脱水——这让林仲秋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坐在灯下,对着小熊自言自语:“得让不会说话的孩子也能发出明确信号啊。”
突然,她瞥见晓雅用积木拼出的“家”:三角形是屋顶,方块是窗户,圆片是“坏人”。灵感猛地窜出来:“用图案!”
她连夜设计了一套“儿童暗语系统”:捏小熊左手三次代表“饿”,捏右手两次代表“疼”,拽尾巴五下代表“被锁起来”,拍肚子四下则是最紧急的“有危险”。
每个动作对应不同的声光反馈——饿了会发出“咕噜噜”的肚子叫,疼了会闪红光,被锁则播放事先录入的儿歌《小星星》(因为孩子被单独关押时,往往会哼歌自我安慰)。
“这也太‘幼稚’了吧?”林建国看着样品,忍不住吐槽,“哪个家长会当真?”
林仲秋没理他,拿着小熊去了社区幼儿园。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抱着小熊,奶声奶气地拽了五下尾巴,小熊立刻唱起《小星星》,后台警报同时响起,备注显示“被锁”。
老师假装把她关进储物间,不到两分钟,志愿者就带着社区工作人员赶到——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小女孩笑得拍着手:“小熊会叫人来救我!”
这个设计很快在家长群里传开,有人晒出视频:孩子睡前抱着小熊说“怕”,捏了捏右手,小熊闪着红光“呜哇”哭了起来,家长立刻意识到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受了欺负。
【#小熊暗语救了我家娃#】的话题冲上本地热搜,评论里全是感慨:“原来孩子的每一个小动作都可能是求救,是我们太粗心了。”
林仲秋看着后台激增的订单,突然对林建国说:“爸,你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么‘幼稚’的设计吗?因为对孩子来说,这不是幼稚,是生存技能。”
林建国的脸一下红了,他想起自己以前总觉得女儿“矫情”,她哭着说“怕”时,自己只会骂“胆小鬼”。
此刻他拿起烙铁,手却在抖——原来那些被忽略的哭喊,都是他亲手关上的求救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