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斜斜地淌进向阳里小区,刚刷完的浅灰色墙皮在光里泛着温吞的光,像给老楼裹了层新棉絮。墙根下的排水沟刚清理过,水泥缝里还留着工人没擦净的白灰,沿墙新装的不锈钢扶手闪着亮,从单元门口一直铺到二楼王大爷家的门口——那是施工队按王大爷的建议加的,说“老人上下楼能抓着,踏实”。
林晓刚走到单元楼下,就看见王大爷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攥着块干布,正细细擦着扶手。他穿的还是那件深蓝色中山装,袖口磨破的边还在,但洗得发白的布料上没了之前的泥印,连中山装的纽扣都扣得整整齐齐。听见脚步声,王大爷抬头,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手里的布往腿上一搭,撑着扶手慢慢站起来:“林姑娘,可算等着你了!快上来,我家现在啊,跟以前比,那真是天上地下!”
林晓跟着他往上走,扶手握在手里凉丝丝的,触感扎实。想起第一次来这儿时,楼梯间的墙皮掉得能看见里面的砖,下雨天台阶滑得能摔人,王大爷就是在这儿摔的那一跤,裤腿沾着泥和水,扶着墙半天站不起来。如今台阶上铺了防滑垫,墙面上贴着“小心地滑”的红纸条,连楼梯转角的灯泡都换了新的,亮堂堂的照得每级台阶都清清楚楚。
“你看这灯,”王大爷走得慢,却一步一步踩得稳,指了指头顶的灯泡,“以前这灯暗得跟鬼火似的,我晚上起夜都不敢下来。现在好了,亮得能看书,多亏了张主任——她在排查会上提了一嘴,第二天施工队就来换了。”
说话间到了二楼,王大爷掏出钥匙开门,钥匙插进锁孔时,他的手没像以前那样抖。门“吱呀”一声开,一股淡淡的茶香味飘出来,混着新刷墙的石灰味,竟不觉得冲鼻。屋里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水泥地缝里连灰尘都少见,以前铺在屋顶漏雨处的塑料布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新吊的简易天花板,米白色的板材把原本发黑的房梁遮得严严实实。
“快坐,快坐!”王大爷往屋里让林晓,自己则转身去桌边拿茶杯。桌上摆着个搪瓷杯,杯身上印着“劳动模范”四个红漆字,杯沿有点磕碰,却是干干净净的。王大爷给林晓倒了杯热茶,水汽袅袅地往上飘,他指着屋顶说:“施工队给铺了三层防水,我特意上去看过,沥青铺得平平整整,再下雨,咱再也不用把盆盆罐罐摆一地接水了。”
林晓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天花板上没留一点漏雨的痕迹,连之前因为漏水发黑的墙角,都重新刷了白漆。她想起第一次来王大爷家时,屋顶漏雨漏得能在地上积起小水洼,王大爷的孙子把课本摊在凳子上写作业,页脚泡得卷了边,孩子急得直哭。如今,那孩子的课本整整齐齐地摆在靠窗的桌子上,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照在课本上,字里行间都亮堂堂的。
“我孙子现在能在桌上写作业了,不用再蹲在凳子上了。”王大爷顺着林晓的目光看向课本,嘴角不自觉地往上翘,“前儿个他还跟我说,‘爷爷,现在屋里不漏水了,我晚上能睡安稳觉了’。你是不知道,以前一到下雨天,他总怕墙皮掉下来砸着他,半夜老往我被窝里钻。”
正说着,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张桂兰拎着个布袋子走进来,围裙上的碎花在屋里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鲜亮。“林组长,我猜你肯定在这儿!”她把布袋子往桌上一放,里面是刚蒸好的玉米,还冒着热气,“这是我家地里种的,刚熟,给大爷和你尝尝鲜。”
王大爷拿起一个玉米递给林晓:“张主任可是个好人,改造那阵儿,天天在工地上盯着,怕工人偷工减料。有回下雨,她还披着雨衣在楼下守着,就怕雨水泡坏刚铺的防水。”
张桂兰笑着摆手:“我那算啥,都是应该做的。倒是大爷,天天坐着轮椅去工地‘监工’,比谁都上心。施工队想省点料,大爷一眼就看出来了,非让他们返工,说‘这是给老百姓盖房子,不能糊弄’。”
林晓咬了一口玉米,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暖得人心头发热。她看着屋里的一切——新修的屋顶、干净的地面、整齐的课本,还有王大爷和张桂兰脸上的笑,突然想起前作查办医保案时,李大爷拿着药盒跟她说“现在开药不用堆半间屋了”的样子。那时候她就明白,反腐不是抓几个贪官就完了,真正的意义,是让老百姓的日子能过得踏实,能睡得安稳。
“墙上那面锦旗,是前阵子张主任给我挂的。”王大爷指着墙上的红绸锦旗,上面“为民做主,心系民生”八个黄字格外醒目,“张主任说,这是前作医保案里,那些被你帮过的患者送的,让我挂在这儿,说是提醒咱,不管啥时候,都得有为民办事的人。”
林晓看着那面锦旗,心里突然有点发酸。她想起查隆安案时的那些日子——去医保局被工作人员冷脸相对,在县政府门口跟高县长对峙,看着李婶因为断药昏迷送进医院时的揪心。那时候她也累,也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可每次看到王大爷攥着诉求单的手,看到张桂兰被街道办警告却还坚持为居民奔走的样子,她就觉得,再难也得走下去。
“其实我也没做啥,都是应该的。”林晓放下手里的玉米,轻声说,“真正该谢的,是你们愿意相信我们,愿意跟我们一起等。要是没有你们的坚持,这改造工程,也不会这么快落地。”
“话可不能这么说!”王大爷打断她,语气里带着点激动,“要是没有你,高县长还在那儿拖,我们这房子,指不定要漏到啥时候。你是不知道,以前我跑县政府跑了七次,每次都被推来推去,我都快绝望了。是你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希望,让我们知道,这世上还有真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官。”
张桂兰也点点头:“林组长,你教我的‘贴地走民生’,我记着呢。以后我当了民生监督员,肯定会像你一样,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不让他们再受委屈。”
林晓看着眼前的两个人,心里暖烘烘的。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照在屋里,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落在干净的地面上,显得格外安稳。她想起陈谨之前跟她说的话:“反腐后‘躺平官’更隐蔽,要贴地查民生。”如今,她做到了,隆安的老百姓也终于盼来了踏实的日子。
“时间不早了,我也该走了。”林晓站起身,准备告辞。王大爷和张桂兰送她到门口,王大爷攥着她的手,粗糙的手掌里满是力量:“林姑娘,以后有空常来看看,咱向阳里现在好了,你来了,我给你泡茶喝。”
林晓点点头,眼眶有点发热。她走出单元楼,夕阳把小区的墙皮染成了暖黄色,新装的路灯已经亮了起来,昏黄的光线下,几个孩子在楼下追逐打闹,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清脆得像风铃。她想起刚来时,这小区里满是焦虑和抱怨,如今却满是欢声笑语,心里突然明白,所谓的民生,从来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让老百姓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能让孩子在干净的桌上写作业,能让老人们安心地在楼下晒太阳。
林晓往小区门口走,身后传来张桂兰的声音:“林组长,你放心,隆安的民生,我会盯好的!”她回头,看见张桂兰和王大爷站在路灯下,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却格外坚定。林晓笑了笑,转身继续往前走,晚风拂过脸颊,带着初夏的暖意,她知道,隆安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守护民生的路,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