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热血沸腾,回到采购科,就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变成了沉甸甸的压力。
“卫家,你小子……”张爱国看着林卫家,表情复杂,既有佩服,又有几分幸灾乐祸。
“你这嘴是开过光吧?随口一个主意,就把咱们整个科室都给架在火上烤了。这要是办砸了,咱们可就成了全社的罪人了。”
“说什么丧气话!”师傅老刘瞪了他一眼,把烟锅在桌腿上磕了磕。
“这是政治任务!是给全县人民办好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话虽说得硬气,但老刘的眉头也紧锁着。
他知道,这事儿从纸上落到地上,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
王振山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当天下午,他就亲自坐镇,把后勤科、运输队的人全都调动了起来。
供销社后院那片平日里用来堆放杂物的空地,很快就被清理了出来。
几个力工挥舞着铁锹,把坑洼不平的地面夯实。
后勤科的人拉来了几车黄泥,食堂的大师傅马国福也被请了过来,在他的指导下,大家七手八脚,开始垒砌临时的土灶。
一时间,供销社后院尘土飞扬,号子声、铁锹声响成一片,像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然而,灶垒好了,最关键的问题也来了。
“锅呢?”一直没说话的老刘,吧嗒着旱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最要命的问题。
他指着那十几个刚垒好的、黑洞洞的灶口。
“咱们食堂撑死了也就三口大铁锅,就算全搬出来,一次能炒多少豆子?那可是几万斤的大豆,等到猴年马月去?”
科长周建军也愁眉苦脸地搓着手:“我问了后勤,库房里一口备用的都没有。现在这年景,铁锅是定量供应的紧俏货,比布票都难弄,临时去申请,根本批不下来。”
办公室里,刚刚因为林卫家的方案而燃起的一点希望,瞬间又被这盆冷水给浇灭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林卫家看着院子里那些闻讯赶来看热闹、脸上写满期待的同事们,心里一动,忽然开口了。
“科长,师傅,既然社里没有,咱们能不能发动群众?”
“发动群众?”周建军愣了一下。
“对。”林卫家点了点头。
“咱们供销社上上下下,加起来也有一百多号职工。家家户户,谁家没口锅?咱们可以跟大伙儿说明白,这是为全县人民办好事,也是为咱们自己办好事。”
老刘听完,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你小子,这脑子是真活!对啊!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叫‘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个主意立刻就被上报给了王振山。
王振山听完,也是连连点头,当即拍板,让办公室立刻起草一份倡议书,贴到供销社最显眼的大门口!
倡议书一贴出来,整个供销社都轰动了。
“啥?借锅?借咱家吃饭的锅?”
“借了干啥?炒豆子!”
“还能优先购买处理品?那敢情好啊!”
起初,大家还有些犹豫,毕竟锅是过日子的根本,生怕给弄坏了。
但很快,百货柜台的周秀芹大姐,第一个响应了号召。
她风风火火地跑回家,把自家那口用了好几年、锅底都快磨平了的铁锅给抱了出来,一边走一边嚷嚷着:
“这是为全县人民服务!我周秀芹第一个支持!锅要是用坏了,算我为革命做贡献了!”
有人带头,后面的人也就没了顾虑。
很快,一幕壮观的景象出现了。
供销社的职工们,你一口,我一口,纷纷从家里把锅给抱了出来。
这几十口大小不一、新旧各异的铁锅,被整整齐齐地架在了那十几个临时垒砌的土灶上。
锅的问题解决了,原料也运到了。
从粮站仓库里拉来的几十麻袋豆子,被倒在了后院一块巨大的油布上,堆成了一座土黄色的小山。
上面蒙着厚厚的灰尘,还夹杂着不少干瘪的豆荚和石子。
王振山一声令下,供销社里所有不用在柜台值班的女同志,都被组织了起来,成立了拣豆小分队。
周秀芹、王翠花她们,搬着小板凳,围坐在油布旁,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一边仔仔细细地,把黄豆里的杂物一点点地挑拣出来。
一切准备就绪,真正的考验,终于开始了。
第一锅试炒,由林卫家亲自掌勺,食堂大师傅马国福在旁边看着火。
当林卫家拿起那把比他还高的铁锹,站在灶前时,马国福还是撇了撇嘴,一脸的不信。
“我说卫家啊,你一个坐办公室的文化人,真懂锅灶上的活儿?这炒豆子可不是闹着玩的,火候差一点,这一锅就全废了。”
“马师傅,您就瞧好吧。”
林卫家笑了笑,也没多解释。
他让马国福控制的火候,始终是那种不大不小的文火。
等到锅壁烫得手都快放不住了,他才把淘洗干净、晾干水分的黄豆,“哗啦”一声,全都倒了进去。
“刺啦——”
一股豆子特有的生腥味,混着热气冒了出来。
林卫家二话不说,挥舞着铁锹,开始在锅里奋力地翻炒起来。
他的动作,不像马国福那样娴熟,甚至有些笨拙,但他手上的力道却很稳,速度也不快不慢,确保每一粒黄豆,都能被均匀地翻动。
马国福在一旁看着,一开始还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可看着看着,他脸上的表情,就渐渐变了。
他发现,林卫家炒豆子,不是瞎炒,而是有章法的。
渐渐地,锅里那股生腥味淡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淡的、粮食被烘烤后特有的香气。
黄豆的颜色,也从土黄色,慢慢变成了金黄色。
锅里开始发出“噼里啪啦”的轻微爆裂声,像是在放一串小小的鞭炮。
一股浓郁得化不开的、带着微微火气的豆子焦香,瞬间就从锅里炸开,压过了院子里所有的味道,霸道地钻进了每一个人的鼻子里。
“香!真香啊!”
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忍不住赞叹道。
“差不多了。”
林卫家抓起一把,放在手心,滚烫的温度让他龇了龇牙。
他捻起一粒,用牙齿“嘎嘣”一声咬开,里面已经呈现出均匀的焦黄色,酥脆无比。
“出锅!”
炒好的第一锅黄豆,被倒在了一张巨大的凉席上,金灿灿的,像一地金豆子。
马国福再也忍不住了,他抓起几粒还烫手的黄豆扔进嘴里,嚼得“嘎嘣”作响。
“酥!香!一点生味儿都没有!绝了!”
他看着林卫家,那眼神,就像看个怪物。
“卫家,你小子以前是不是干过厨子?”
“哪儿能啊。”林卫家笑了笑,又把锅甩给了那个老中医。
“我就是听我们村老中医说过,他说这黄豆,跟炮制药材一个道理,讲究的就是个火候。火候到了,药性才能出来。这豆子里的油性,也就是它的‘药性’。”
“炮制药材?”
马国福听得一愣一愣的,虽然不懂,但觉得高深莫测,心里头对林卫家,是彻底服了气。
第一锅的成功,给所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
王振山主任得到消息,亲自跑下来,也抓了一把尝了尝,当即拍板,全员开工!
整个供销社的后院,彻底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型炒豆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