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庆节的最后一天,七玥觉得是时候该努力了~
于是,她打开视频看到了一个稍微冷门点的人———
徐寿:清末科学家,被称作“中国近代化学之父”。
他不仅翻译了《化学鉴原》等西方科学着作,还创立了中文化学元素命名体系(如用“金”字旁表金属元素),这套命名规则沿用至今。
一时间,七玥觉得自己似乎没啥文化,真没怎么听过…
很快,大数据就推送了新的视频过来;
天幕很快就在各朝各代开启了:
金色的大标题闪烁在各位老祖宗的天幕上~
他把化学“翻译”成中文
●)o(●
如果把近代科学比作一部电影,那么清末就是它在中国的“首映礼”。
而徐寿,就是那个把“字幕”做好的人。
?(???)?
他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为化学元素起了中文名字。
比如“钠、钾、钙、铁”这些我们今天张口就来的字,很多都是他当年定下的规矩———
金属一律用“金”字旁。
可以说,没有徐寿,我们今天的化学课本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w??)
一、早年岁月:从科举到“格致”~
→_→
徐寿出生在江苏无锡,家里世代务农。
年轻时他也曾走科举之路,但几次乡试都名落孙山。
-_-#
不过,他很快就想明白了:
与其死磕八股,不如学点有用的真本事。
于是,他把精力转向了“格致之学”———
也就是当时的物理、化学等科学。
(●.●)
徐寿读书有个特点:
不只看书,更要动手。
他会把书上的知识变成一个个小实验,比如做个指南针、搞个杠杆滑轮,甚至试着仿制蒸汽机。
( ˙-˙ )”
【七玥内心赞叹:
“动手能力可真强啊,要是我肯定不行,毕竟脑子懂了,手懂不懂,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二、江南制造总局:
翻译馆的“黄金时代”
(☆_☆)
1865年,徐寿进入了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在这里,他的才华找到了真正的舞台。
=_=
他一手推动成立了翻译馆,开始系统地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当时,懂中文的不懂科学,懂科学的不懂中文,徐寿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
(*^_^*)
他最得力的搭档是英国传教士傅兰雅。
他们的合作模式堪称完美:
●)o(●
?傅兰雅:挑书、讲解内容。
?徐寿:理解、消化,再用最恰当的中文表达出来。
? (??3(???c)
他们翻译的第一部化学巨着,就是《化学鉴原》。
(●●)
三、《化学鉴原》:
给化学元素起“中文名”
(=tェt=)
在翻译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不是理论,而是语言———
如何把那些陌生的元素名称,变成中国人能懂、能记、能用的字?
(*′I`*)
徐寿和傅兰雅为此定下了几条至今影响深远的原则:
? o?o?
1. 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
2. 非金属元素:多用“石”字旁或“气”字头。
3. 气体元素:多用“气”字头。
4. 尽量用一个字:简洁、便于书写和记忆。
5. 能谐声就谐声:让字的读音尽量接近原文。
6. 会意:对于一些常见元素,选用有意义的字。
\(`Δ’)/
比如,他们大胆地创造了一批新字:
钠、钾、钙、镁、铝等。
这些字在当时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是地地道道的“化学专用字”。
?(*′?`*)~(*′?`*)?
这套命名体系,解决了“有其物而无其名”的尴尬,为化学在中国的传播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ˉ??ˉ??)
四、从书本到课堂:科普先驱~
(っ?3??????
徐寿深知,光翻译出书还不够,必须把知识传播出去。
于是,他又投身于科普事业。
(????)
187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科普机构。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亲手做实验。
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
《格致汇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介绍科学新知。
e(*?_?)_\/?:?☆
五、“黄鹄”号轮船:把图纸变成现实~
? ??? ?
徐寿的动手能力在“黄鹄”号轮船上得到了极致体现。
在没有完整图纸的情况下,他仅凭一本书,就和儿子徐建寅等人,亲手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制的蒸汽轮船。”
~~
【七玥内心再次崇拜起来:“真厉害!这动手能力绝了!”
七玥本身是一个动手能力不太强的人,她看视频里有的人盘头发、做手工,有时候自己脑子学会了,手操作起来却并不会按照脑子想的去操作,俗称“心灵手不巧”。
所以她对于这种动手能力极强的人是真的很羡慕。
能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人真的是太令人崇拜了。】
~~
(???)
“黄鹄”号的试航成功,证明了中国人不仅能“读懂”科学,更能“做出”科学。”
【是的是的是的,中国人可是有很多大才的~】
“六、个人品格:知行合一的科学家~
(●.●)
徐寿做人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 严谨:做实验一丝不苟,数据必须反复验证。
? 谦逊:从不居功,常常把功劳让给同事和学生。
?开放:不盲目排外,也不迷信权威,一切以事实为准。
←_←
他的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最稀缺的科学品格。”
只见视频画面上出现一个身着长衫,面容清癯,眉宇间透着几分儒雅与坚毅的中年人。
可能是由于他长期埋首于实验与译着,他的眼神透着一股子沉静和专注~
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纷繁的表象,直抵科学的本质。
他的双手因常年操作仪器、翻阅典籍而略显粗糙,却也因此更显务实与执着。
七玥觉得这样子一位科学家~作为将西方近代化学系统引入中国的开拓者,他的外貌或许平凡,但其精神风貌中蕴含的探索热忱与家国情怀,早已超越了形体外貌,成为后世铭记的永恒印记。
徐寿本身也足够励志,他从一个科举失利者,成长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与科普先驱。
各朝各代的老祖宗们虽然不理解化学是什么学科,但他们总觉得不明觉厉~
和那些以前出现过的新型武器或者坚船利炮有莫大的联系~
或许这就是未来那个什么科学发展的后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