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缓缓讲述着:
徐寿的“化学元素命名系统”到底有多牛?
以及他为中国近代科学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哪些?
和up主一起来看看叭~→_→
七、命名系统的“黑科技”:
原则与创新(●.●)
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化学鉴原》时,为元素中文命名定下了几条核心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在使用:
(*σ′?`)σ
?形态决定偏旁:
金属多用“钅”,非金属多用“石”,气体多用“气”。
? 尽量用单字:
简洁、统一,便于书写和记忆。
?谐声为主:
新造字的读音尽量接近原文的第一个音节,比如 Sodium → “钠”(nà)。
?会意为辅:
对于一些常见元素,选用有意义的字,比如“氧”(养气)、“氢”(成水之原)。
? ?)?*??
他们甚至还大胆地创造了一批全新的汉字,像“钠、钾、钙、镁、铝”等,这些字在当时的字典里是根本找不到的!
( ?° ?? ?°)?
八、如何给元素起个“好名字”?
一起来看看徐寿的实战案例~
(*?′╰╯`?)?
我们来看看徐寿是如何给一些“脾气古怪”的元素起名的:
?气体元素:
比如“氧”和“氢”。
他没有生硬音译,而是根据它们的特性意译为“养气”和“轻气”,后来才简化为“氧”和“氢”。
?金属元素:
像“钠”和“钾”,因为它们的英文(Sodium\/potassium)来源复杂,徐寿就用全新的形声字来命名,既科学又好记。
?常见元素:
比如“铁、铜、金、银”,他就直接沿用了我们的传统汉字,保持了文化的延续性。
(?′?`?)
九、不只是“翻译官”:
徐寿的科学实践~
?(*′~`*)?
徐寿不仅会“纸上谈兵”,更是一位“动手达人”:
比如☆
?造船:他仅凭一本外国书上的略图,就和儿子一起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制的蒸汽轮船———
“黄鹄”号,轰动一时。
?办教育:
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科普机构“格致书院”,让学生们能亲手做实验,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办期刊:他还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格致汇编》,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
(*?︶?*).。.:*?
十、科学传播的“内功心法”
徐寿做科普,有他自己的一套“内功心法”:
? 讲清楚:
把复杂的科学道理,用最朴素的语言讲明白。
?看得见:
通过实验演示,让大家亲眼看到科学的力量。
? 用得上:
强调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让大家觉得“学了有用”。
(* ̄︶ ̄)
徐寿的贡献,从清末到今天,依旧对我们影响深远:
?比如教育影响方面:
他参与翻译的化学书籍,长期被用作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教科书。
?文化影响方面:
他创造的元素命名体系,被后来的学者不断完善,并传播到了日本、朝鲜等汉字文化圈。
?精神影响方面:
他“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的科学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
(?>?<?)
可以说,他的朋友圈就是一群“硬核”的科学家~
毕竟,徐寿的成就,也离不开他身边这群“硬核”朋友的支持:
? 傅兰雅:
英国传教士,徐寿最得力的翻译搭档。
?华蘅芳:
着名数学家,和徐寿一起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着作。
?徐建寅:
徐寿的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真正的“虎父无犬子”。
他是把“看不懂”变成了“用得上”~
?(●′?`●)??(●′?`●)?
徐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把西方的科学知识“翻译”成了中文,更重要的是,他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了中国人能理解、能使用、能发展的体系。
(  ̄▽ ̄)σ
他用一个个字,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中西的桥梁,让科学在中国扎下了根。
?历史上 曾国藩对徐寿的才华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叹道:
“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
徐寿成功研制出蒸汽机后,曾国藩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此外,曾国藩还称徐寿为“江南第一巧人”,并在看到轮船制成后表示“该局员等殚精竭虑,创此宏观,实属卓有成效”。
?就连李鸿章称赞徐寿“讲究西学,实开吾华风气之先”~
还评价他“造器制机匡时所急”,充分肯定了徐寿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及制造机器等方面的贡献和引领作用。
?丁宝桢评价徐寿“杜门不出,于欧洲器物讲究最精”,体现了徐寿专注于研究西方器物,且造诣深厚。
?清朝末期同治帝得知徐寿的成就后,振奋不已,提笔御赐了“天下第一巧匠”的匾额,以表彰他在科技领域的卓越贡献。
?外国的《Nature》杂志编辑:
徐寿通过实验推翻了着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Nature》编辑赞其成果“非常出奇”。”
画面最终定格在一位身穿中国清末长衫、戴眼镜的中年人身上,只见他手中拿着什么正在比划着…看起来又是要要做实验了……
视频结束,七玥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评论区:
?【他才是真正的“造字达人”,化学老师的字库都被他承包了。】
?【元素周期表的中文“字幕组组长”,没有他我们可能还在读化学式的英文名。】
?【科举落榜转理工,结果直接封神,这叫专业对口。】
?【 一手翻译一手造船,理科生的终极浪漫被他玩明白了。】
?【 “氢氦锂铍硼”的中文读法,版权属于徐寿。】
?【化学课本的幕后功臣,学不好化学别怪他,他只是把字造得太好认了。】
?【别人修仙渡劫,他下凡渡“化学劫”,飞升后还不忘给我们加文运。】
?【 没有他,我们的化学作业可能满篇都是英文,感谢徐老师救我卷面一命。】
?【把西方科学“汉化”的第一人,比翻译软件靠谱一百倍。】
?【他定的偏旁规则太香了:
金旁金属,气旁气体,一眼识别,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记混了。】
?【自己造字还不够,还办书院开期刊,这就是知识传播的天花板吧。】
?【 蒸汽轮船也能造,他是“从元素到发动机”的全栈工程师。】
?【被科举耽误的理工男,转专业后直接改变中国科学史。】
?【元素命名界的“秦始皇”,统一了中文化学的“度量衡”。】
?(???)?
【作者有话说:
?我曾以试管为舟、以砝码为锚,译《化学鉴原》、造黄鹄号,把西学之火引入中土。
怎奈世路多艰、经费屡绌,器械尘封,草稿成灰。
v我几个免费的“为爱发电”,助我重整格致之台,复燃试验之火,再译百卷、再制千器,把新学播向九州,让科学之光照亮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