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年轻传承人的‘首件作品’”
第一节:工坊的春日生机 —— 创作起点的氛围铺垫
三月的北京,暖意透过王大师工坊的木窗,洒在靠窗的老榆木桌上。桌上铺着深绿色丝绒垫,上面整齐摆放着小周的 “创作工具”:0.7mm 的纯银金丝(剪好的 50cm 小段,用棉线捆着)、银质细镊子(头部磨得发亮,是王大师年轻时用过的)、铜制小锤(敲平金丝接口用)、还有一张画满红线的草稿纸 —— 上面是小周画了 5 遍的 “同心结结构图”,每个结的拐点都标着 “角度 30°”“绕 3 圈” 的小字。
小周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坐在桌前,手里捏着一根金丝,正对着草稿纸练习 “同心结起头”。阳光落在他的发梢,能看到他耳尖微微泛红 —— 今天是他正式开始制作 “卢浮宫展新生系列” 花丝同心结耳环的日子,也是他学花丝镶嵌 18 个月来,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
“起头要先把金丝退火,” 王大师坐在对面,手里拿着一块麂皮布,细细擦拭着那把百年象牙拔丝板,“你上次练的是‘冷丝起头’,这次做展品,要用‘热丝’—— 退火后的金丝更软,编出来的结更服帖,还不容易断。”
小周点点头,拿起 3 根金丝,放进小巧的紫铜坩埚里。坩埚下的酒精灯火苗不大,他右手拿着坩埚钳,左手掌心离火苗 5cm,像王大师教的那样 “感受温度”:“大师,这样是不是 300c了?掌心有点烫,但不疼。”
“对,就是这个温度,” 王大师放下拔丝板,凑过来看了一眼,“再烧 30 秒,等金丝表面泛出淡红色,就可以拿出来了。记住,退火后要立刻放进冷水里‘淬火’,这样金丝又软又有韧性,编结时不容易脆断。”
小周屏住呼吸,盯着坩埚里的金丝 ——30 秒后,金丝果然泛出淡红,他迅速将坩埚移到冷水碗上方,轻轻抖落金丝。“滋啦” 一声轻响,金丝遇冷收缩,表面镀上一层细密的光泽,像撒了层碎银。
“不错,进步很快,” 王大师拿起一根淬火后的金丝,用镊子捏了捏,“比你刚来时强多了 —— 第一次退火,你把金丝烧得发黑,还哭了鼻子,记得吗?”
小周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记得,那时候觉得花丝太难了,想过放弃。后来您给我看您年轻时的‘失败作品’—— 编错的结、断了的金丝,还说‘每个大师都是从断丝开始的’,我才坚持下来。”
工坊里还有其他年轻学徒的声音 —— 李萌在角落里练习 “花丝 + 3d 打印” 的耳钉拼接,张伟在调试他做的 “花丝技艺数据库” 平板,偶尔传来镊子碰撞的轻响、3d 打印机的嗡鸣,还有学徒们的小声讨论,和冬天时 “只有小周一个人” 的冷清截然不同。这是 “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 落地后的第三个月,工坊里已经有了 5 名固定学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主攻方向”,却又互相帮忙,像个热闹的 “非遗大家庭”。
小周拿起淬火后的金丝,开始按草稿纸编 “同心结起头”:先将金丝折成 “U” 形,再用镊子将一端绕着另一端缠 3 圈,然后从圈里穿出 —— 这个动作他练了不少 200 次,现在终于能一气呵成,没有断丝。他盯着手里的半成品,眼里闪着光:“大师,您说这件耳环真的能去卢浮宫吗?国外的观众会喜欢吗?”
“会的,” 王大师拿起桌上的 “传承系列” 花丝扁方(已完成),上面的蓝宝石在阳光下泛着光,“非遗没有国界,好的手艺全世界都能看懂。你这对耳环,是‘年轻一代的花丝’—— 有传统的底子,又有年轻人的灵气,比我做的更有‘生命力’,这正是卢浮宫‘新生系列’要的。”
第二节:编辑里的挫折与成长 —— 创作过程的细节刻画
上午十点,小周开始编 “同心结主体”—— 这是耳环最难的部分,需要将 3 根金丝编成 “双环同心结”,两个环要大小一致,间距不能超过 0.2mm,还要保证每个结的纹路 “对齐不歪斜”。
他先将 3 根金丝固定在 “编结板” 上(一块软木板,上面钉着细铜钉,用来固定金丝),然后用镊子夹着最左边的金丝,按草稿纸的步骤绕钉:“第一圈绕钉 1,第二圈绕钉 2,第三圈从钉 3 穿出……”
前两圈很顺利,可到第三圈时,他的手不小心抖了一下,最右边的金丝 “啪” 地断了 —— 断口很整齐,是因为绕钉时用力过猛。小周的脸瞬间白了,手里的镊子也掉在丝绒垫上:“完了,这根金丝是最后一根退火好的,再重新做,会不会赶不上进度?”
王大师正在帮李萌看 3d 打印的耳钉模型,听到动静回头,看到小周红着眼眶,手里捏着断了的金丝,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他走过来,没有批评,而是拿起断丝,用放大镜看了看断口:“断口整齐,是用力过猛导致的 —— 编结时镊子要‘轻捏慢绕’,尤其是绕钉时,力度要像‘捏着一片羽毛’,不是‘捏着筷子’。”
“可是大师,卢浮宫展下周就要送作品了,我要是再断丝,会不会来不及?” 小周的声音带着哭腔,手里的断丝被捏得皱巴巴的。
“来得及,” 王大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捆新的金丝,放在小周面前,“我早就给你备着‘备用金丝’了 —— 做非遗手艺,最忌讳‘慌’,一慌就容易出错。你想想,林总为了咱们的花丝传承,专门拨了 500 万基金;陆总帮咱们对接卢浮宫展,还帮你设计耳环的‘搭配方案’;你要是慌了,怎么对得起他们的支持?”
这时,林浅和陆沉正好来工坊查看进度,手里提着刚买的热豆浆和包子。林浅看到小周的样子,走过来蹲下身,拿起断了的金丝:“小周,这很正常啊 —— 我爸当年做‘自然系列’的银簪,一根簪杆断了 3 次,最后还是做成了,现在还在博物馆里呢。断丝不是‘失败’,是‘让作品更完美的机会’—— 你可以看看断口,想想下次怎么调整力度,这样手艺才能进步。”
陆沉也笑着补充:“我上次学做点翠,3 根羽毛都碎了,李大师还调侃我‘总裁也有不擅长的事’。后来我练了 10 次,终于成功了 —— 你比我厉害多了,至少没把金丝烧黑,对吧?”
小周被陆沉的话逗笑了,眼眶里的眼泪也收了回去。他拿起王大师给的新金丝,重新退火、淬火,这次他格外小心,掌心一直贴着火苗感受温度,绕钉时故意放慢速度,镊子捏得很轻,像 “捏着羽毛”。
“对,就是这个感觉,” 王大师站在旁边,看着他编结,“手腕别太用力,靠手指的小幅度动作调整金丝方向 —— 你看,这个环比刚才圆多了,间距也齐了。”
小周专注地盯着手里的金丝,工坊里的其他声音仿佛都消失了 —— 他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镊子夹着金丝的轻响,还有心脏 “砰砰” 的跳动声。15 分钟后,第一个 “双环同心结” 终于编好了 —— 两个环大小一致,直径都是 1.5cm,间距 0.1mm,纹路对齐,没有断丝,没有歪斜。
“成了!大师,林总,陆总,你们看!” 小周举起编好的同心结,激动得声音都在抖。阳光透过结的缝隙,在丝绒垫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像小小的同心纹。
林浅接过同心结,用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太漂亮了!这个结编得比我想象中还好 —— 边缘光滑,没有毛边,金丝的张力也刚好,不会松垮。陆沉,你说搭配咱们之前定的‘环保点翠小吊坠’,是不是很合适?”
陆沉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个小丝绒盒,里面是李大师刚做好的 “迷你环保点翠吊坠”—— 直径 0.8cm 的圆形,用染色鹅毛染成淡粉色,像一朵小樱花,背面还刻着 “浅” 字的缩写:“对,吊坠挂在同心结下面,既保留了花丝的传统,又有环保点翠的创新,还能和传承系列的‘点翠花丝凤凰簪’呼应,完美。”
第三节:大师的指点与传承 —— 代际经验的情感传递
下午两点,小周开始制作耳环的 “耳钩部分”—— 这部分需要将金丝弯成 “S 形”,还要在末端焊接一个小圆环,用来挂同心结和点翠吊坠。看似简单,却需要 “弧度精准”,否则佩戴时会不舒服。
“耳钩的弧度很关键,” 王大师拿出一把 “弧度尺”(铜制,刻着不同角度的弧线),放在小周面前,“成年人的耳垂厚度一般是 2-3mm,耳钩的弯曲角度要刚好贴合耳垂,不能太尖也不能太圆 —— 你看这个‘S 形’,上半部分弧度是 120°,下半部分是 90°,这样戴起来才舒服。”
小周拿起一根金丝,用镊子夹着中间部分,慢慢弯曲 —— 可试了几次,弧度要么太尖,要么太圆,始终达不到 120° 和 90° 的标准。他有些着急,额头上渗出了细汗:“大师,怎么才能弯得这么准啊?我总觉得手不听使唤。”
王大师没有直接教他,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几十根 “耳钩半成品”—— 有的弧度太尖,有的太圆,有的甚至弯成了 “c 形”。“这是我 20 岁时练耳钩的‘失败品’,” 王大师拿起一根弧度太尖的,“那时候我跟你一样,总觉得‘凭感觉’就行,结果做坏了这么多。后来我师父教我一个办法 —— 在弧度尺上贴一层薄纸,把金丝按在纸上,沿着弧线慢慢弯,多练几次,手就有‘记忆’了。”
小周按照王大师的方法,在弧度尺上贴了一层宣纸,然后将金丝按在纸上,沿着 120° 的弧线慢慢弯曲。这次果然顺利多了 —— 金丝像 “沿着轨道走” 一样,刚好弯成标准的 “S 形”。他惊喜地举起耳钩:“大师,成了!这个弧度和尺子上的一模一样!”
“这就是‘老经验’的用处,” 王大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非遗手艺不是‘闭门造车’,是‘代代相传’—— 我把师父教我的方法教给你,你以后再教给你的徒弟,这样手艺才能传下去。就像这把弧度尺,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现在传给你用,以后你也要好好保管,传给下一个传承人。”
小周接过王大师递来的弧度尺 —— 尺子是铜制的,表面包着一层包浆,边缘有些磨损,却格外沉重。他轻轻抚摸着尺子上的刻度,突然明白 “传承” 不是一句空话,是 “老工具的传递”,是 “老方法的分享”,是 “老故事的延续”。
接下来的焊接环节,小周也遇到了难题 —— 焊接耳钩末端的小圆环时,火焰温度没控制好,圆环有点发黑。王大师没有让他重新做,而是教他 “用细砂纸打磨”:“取 0000 号砂纸(最细的型号),裹在小竹棍上,轻轻打磨发黑的地方,注意别磨到金丝的纹路。打磨后再用麂皮布擦一擦,就能恢复光泽。”
小周按照方法打磨 ——0000 好砂纸果然很细,轻轻一擦,黑色就掉了,露出金丝原本的光泽。他用麂皮布擦了擦,耳钩变得光亮如新,一点看不出焊接的痕迹。
“大师,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小技巧’啊?” 小周一边擦耳钩,一边好奇地问。
“都是‘吃一堑长一智’练出来的,” 王大师坐在窗边,阳光照在他的白发上,“我年轻时跟师父学花丝,师父很少说画,就让我‘看’—— 看他怎么编结,怎么退火,怎么打磨。我每天看 8 小时,记了满满 3 本笔记,还做坏了上百件作品,才慢慢摸索出这些技巧。现在我把这些都教给你们,就是希望你们少走弯路,早点把花丝做好。”
小周看着王大师眼角的皱纹,突然想起第一次来工坊时,大师一个人坐在桌前编结,背影孤单又固执。现在工坊里热闹了,有了学徒,有了笑声,有了 “传承下去” 的希望,大师的笑容也多了。他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我也要像大师一样,把花丝技艺教给更多人,让这门手艺永远不会断。”
第四节:作品的点睛之笔 —— 技艺融合与创意升华
傍晚五点,小周开始 “组装耳环”—— 将编好的同心结、焊接好的耳钩,还有李大师做的 “环保点翠小吊坠”,用细银丝连接起来。这是最后一步,也是 “最考验耐心” 的一步,需要将细银丝穿过同心结的小孔,再与耳钩的小圆环固定,不能有任何松动。
“连接时要用‘双股银丝’,” 林浅特意留下来帮忙,手里拿着一根细银丝,“先将银丝对折,穿过同心结的小孔,再绕耳钩的圆环两圈,然后从对折的缝隙里穿出,这样固定得牢,还看不出接头。”
小周按照林浅的方法,拿起 0.3mm 的细银丝(比头发丝还细),对折后小心地穿过同心结的小孔 —— 这个孔只有 0.5mm 大,他试了 3 这才穿过去。然后绕着耳钩的圆环缠两圈,再从缝隙里穿出,轻轻一拉,银丝就固定住了,接头藏在同心结下面,一点也看不出来。
“太厉害了,林总,这个方法真好用!” 小周兴奋地举起组装好的耳环,“您怎么连这个都懂啊?”
“我爸以前教过我,” 林浅笑着帮他调整了一下吊坠的位置,“他做‘自然系列’的银簪时,经常用这种方法连接不同的部件,既牢固又美观。现在把这个方法用在你的耳环上,也算是‘家族技艺’的传承吧。”
陆沉则在旁边用相机记录下组装的全过程 —— 他要把小周制作耳环的步骤做成 “短视频”,放在 “浅沉” 的社交平台上,标题就叫 “18 岁学徒的卢浮宫展作品诞生记”。“这样既能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传承人的努力,也能让大家知道,非遗不是‘老古董’,是年轻人也能做好的手艺,” 陆沉一边拍,一边解释,“上次我们发了张伟做的‘花丝数据库’视频,有几十万点赞,还有很多年轻人留言说‘想学习花丝’,效果特别好。”
组装好的耳环放在丝绒垫上,像两件精致的艺术品:“S 形” 耳钩光亮如新,下面挂着 “双环同心结”,金丝纹路细密整齐,再下面是淡粉色的 “环保点翠小吊坠”,吊坠晃动时,鹅毛的光泽像樱花飘落,与金丝的银辉相映成趣。整体既保留了花丝镶嵌的 “传统厚重”,又有环保点翠的 “现代灵动”,还有年轻人的 “创意巧思”,完美契合卢浮宫 “新生系列” 的主题。
“小周,你要不要在耳环上刻个‘标记’?” 王大师突然提议,“比如刻上你的名字缩写,或者制作日期,这样以后别人看到这对耳环,就知道是你做的,是中国年轻传承人的作品。”
小周眼睛一亮:“可以吗?那我刻‘周’字的缩写‘Z’,再刻上今天的日期‘2025.3.15’,这样既简单又有意义。”
王大师拿出一把 “微型刻刀”(刀头只有 0.1mm 大),教小周在耳钩内侧刻字:“刻的时候要轻,一刀一刀慢慢来,别刻太深,以免破坏耳钩的弧度。”
小周接过刻刀,屏住呼吸,在耳钩内侧轻轻刻下 “Z” 和 “2025.3.15”—— 字体很小,只有芝麻粒大,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却藏着他的 “骄傲与期待”。刻完后,他用麂皮布擦了擦,刻字的地方泛着淡银,像藏在耳钩里的 “小秘密”。
“好了,这对花丝同心结耳环,正式完成了!” 王大师拿起耳环,用放大镜最后检查了一遍 —— 没有断丝,没有歪斜,焊接牢固,刻字清晰,“可以放进卢浮宫展的丝绒盒里了,它会是‘新生系列’最亮眼的作品之一。”
第五节:新生的喜悦与期许 —— 传承未来的情感升华
晚上七点,工坊里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小周的花丝同心结耳环被放进了专门的 “卢浮宫展丝绒盒” 里 —— 盒子是深紫色的,上面印着 “浅沉” 的 logo 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图案,里面铺着白色丝绒,耳环放在中间,旁边还放着一张 “作品卡片”,上面写着:
【作品名称】花丝同心结耳环(新生系列)
【制作人】周明轩(18 岁,花丝镶嵌学徒,师从王建国大师)
【技艺】传统花丝镶嵌(平填丝、累丝)+ 环保点翠
【寓意】同心结象征 “非遗传承的代际同心”,淡粉色点翠象征 “年轻一代的活力”,整体体现 “老技艺的新生”
【备注】2025 年 3 月 15 日完成,将随 “浅沉” 品牌参加法国卢浮宫 “全球非遗珠宝展”
学徒们围在丝绒盒旁,兴奋地讨论着 —— 李萌说要把耳环的 “3d 打印耳钉” 搭配方案再优化一下,张伟说要把小周的制作过程加进 “花丝技艺数据库”,还有新来的学徒问 “什么时候能像小周一样,做出能去卢浮宫的作品”。
王大师拿出一瓶珍藏的花茶,给每个人倒了一杯:“今天是个好日子,小周的第一件参展作品完成了,咱们工坊的‘新生力量’也越来越强。我提议,为了花丝的未来,为了卢浮宫展,干杯!”
“干杯!” 学徒们举起茶杯,茶杯碰撞的轻响在工坊里回荡,像一首温暖的 “传承之歌”。
小周捧着自己的茶杯,看着丝绒盒里的耳环,突然想起三个月前 —— 那时候他还在担心 “能不能学会花丝”,担心 “会不会被淘汰”,现在却有了自己的 “卢浮宫展作品”,还有了一群一起努力的伙伴。他看向林浅和陆沉,他们正在和王大师讨论 “非遗巡展” 的计划,脸上带着笑容;再看向窗外,夜色里的北京灯火通明,像一片星星的海洋。
“林总,陆总,” 小周突然站起来,声音有些激动,“等卢浮宫展结束,我想申请去山区小学教孩子们编‘简易花丝结’—— 用彩色毛线代替金丝,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非遗,说不定以后会有更多人喜欢花丝,学习花丝。”
林浅和陆沉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欣慰。陆沉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基金可以给你提供‘简易花丝材料包’,包括彩色毛线、小剪刀、编结图纸,你还可以带其他学徒一起去,把‘非遗启蒙’做起来。”
王大师也笑着说:“好啊!我年轻时也去乡下教过花丝,那时候条件差,用的是棉线,可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让花丝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里发芽。”
小周用力点头,手里的茶杯被握得紧紧的。他知道,这对花丝同心结耳环不是 “结束”,是 “开始”—— 是他作为 “年轻传承人” 的开始,是花丝技艺 “走向新生” 的开始,是中国非遗 “走向世界” 的开始。
晚上九点,林浅和陆沉准备离开工坊。小周送他们到门口,手里还拿着那把王大师传给他的弧度尺。“小周,好好保管这把尺子,” 陆沉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你教徒弟时,也把它传下去,让它见证更多‘年轻传承人的成长’。”
“我会的!” 小周握紧尺子,看着林浅和陆沉的车消失在夜色里。他转身回到工坊,丝绒盒里的耳环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像两颗小小的星星。工坊里还有学徒在加班 —— 李萌在修改 3d 打印模型,张伟在完善数据库,每个人都在为 “非遗的未来” 努力着。
小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起一根新的金丝,开始练习 “下一件作品” 的编结 —— 他想做一对 “花丝樱花耳钉”,用 0.5mm 的金丝编出樱花花瓣,搭配粉色的玛瑙珠子,送给山区的孩子们。他的手很稳,心很静,金丝在他手里慢慢变成花瓣的形状,像春天里盛开的第一朵樱花。
他知道,花丝镶嵌的传承之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 “技艺的复杂”“市场的挑战”“年轻人的流失”,但只要有像王大师这样的 “老匠人” 引路,有像林浅、陆沉这样的 “推动着” 只持,有像他一样的 “年轻传承者” 坚信,这门百年手艺,就一定能 “活” 在当下,“传” 向未来,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属于中国非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