鹈饲浩介带来的变革之风,在肃清人事、冻结资金的同时,也如同一位严谨的外科医生,开始试图修复申城经济肌体上那些被“贪婪螺旋”撕裂的创口,并加固其免疫系统。而“蜂巢”,正是他手中最锋利的手术刀之一。这把刀的寒光,不可避免地扫过了苏婉清技术小组所在的隐秘角落。
第一幕:无声的围猎
技术小组的临时实验室内,气氛比往日更加凝重。老谭指着信号分析仪屏幕上不断跳动的频谱,声音低沉:“他们升级了主动探测算法。不再是简单的扫描,而是增加了‘诱骗响应’机制。”
他进一步解释:“简单说,他们会模拟出一些微弱的、看似地下电台呼救或开机的信号特征,散布在特定频段。一旦有设备试图响应或解析这些假信号,‘蜂巢’就能立刻三角定位,锁定信号源。这是在钓鱼。”
阿杰补充道,脸上带着后怕:“我们之前尝试被动监听的一个备用频率,昨天就收到了这种‘诱饵’。幸亏苏姐你要求我们所有监听设备加装了单向滤波器和延时响应模块,我们的设备没有自动回应,否则……”
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被定位,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技术前哨,连同里面的专家和设备,将瞬间被连根拔起。
苏婉清感到一股寒意沿着脊椎爬升。鹈饲团队对“蜂巢”的运用,比竹内时期更加主动和富有攻击性。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监听,而是在主动布网,清剿可能存在的老鼠。
“暂停所有非必要的主动信号侦测。”苏婉清立刻下令,“所有监听点进入‘潜望镜’模式,只接收,绝不发射。谭工,集中精力分析这些‘诱饵’信号的特征,找出其生成规律和破绽。阿杰,检查我们所有设备,确保安全措施万无一失。”
第二幕:绝境中的灵光
工作的重心被迫转向更深层、更基础的理论分析。连续数天,进展缓慢,压抑的气氛笼罩着小小的实验室。敌人在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像无形的墙壁压迫着每一个人。
转机出现在一个深夜。阿杰没有像往常一样摆弄设备,而是对着一叠写满复杂数学公式的草稿纸发呆,上面是他对“蜂巢”新旧校验协议差异性的数学建模。老谭则在反复聆听截获的、带有新校验码的信号录音,试图从中找出某种听觉上的模式。
“不对……不对……”阿杰喃喃自语,用力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如果按照香农定理,在这么高的校验强度下,其信息熵应该……等等!”他猛地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光芒。
“谭工!把三号录音,就是那段我们认为是随机噪声基垫的信号,再放一遍!把增益调到最大,过滤掉主要载波!”
老谭虽然疑惑,但还是照做了。经过处理的音频在耳机里响起,是一片更加纯粹、单调的沙沙声。
“听到了吗?”阿杰激动地抓住老谭的胳膊,“不是完全随机的!这里面有极其微弱的、周期性的……脉动!像心跳!非常非常慢!”
老谭屏住呼吸,仔细分辨,终于,在那片混沌的噪音底层,他也捕捉到了那一丝几乎被淹没的、规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微弱节奏。
“这是……基准时钟脉冲的谐波泄漏?”老谭的声音因震惊而颤抖。这意味着,在“蜂巢”高度复杂的加密外壳之下,其最核心的时钟同步机制,存在一个极其微小、但理论上可以被捕捉和利用的物理缺陷!
第三幕:逆向的钥匙
这个发现,如同在铜墙铁壁上发现了一道发丝般的裂缝!
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实验室进入了不眠不休的攻坚状态。阿杰负责数学推导,建立这个微弱信号与核心时钟的关联模型。老谭则带领其他人,利用手头最精密的设备,尝试从各个频段、不同时间点去捕捉和验证这个“心跳”信号。
终于,他们成功提取出了这个稳定到可怕的基准节奏。
“有了这个,”阿杰的声音沙哑却充满兴奋,“我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破译他们的加密内容,但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件事——同步!”
“同步?”苏婉清立刻追问。
“对!让我们的发射信号,在极短的突发时间内,严格遵循他们的时钟基准。”阿杰解释道,“这样,在‘蜂巢’系统看来,我们瞬间发出的信号,就不再是‘异常噪音’,而是它系统内部产生的、符合其时间规则的‘合法’信号碎片!虽然无法持久,但或许能骗过它的初级过滤和告警机制,为我们争取到以毫秒计算的、宝贵的通信窗口!”
这不是破解,这是伪装。不是锻造钥匙去开门,而是让自己瞬间变得和门内的空气一样,骗过守门人的感知。
苏婉清瞬间明白了其战略价值。这意味着,在极端情况下,他们有可能在“蜂巢”的眼皮底下,进行极其短暂、却可能决定生死的信息传递。
“立刻验证可行性!设计一套基于此原理的‘瞬发’通信协议,编码和译码必须极端简化,内容精炼到极致。”苏婉清果断下令,“这是我们对抗‘蜂巢’以来,获得的第一把,哪怕是极其短促的‘无形钥匙’。”
第四幕:阴影下的利刃
当苏婉清将这份带着突破性进展,却又明确告知其局限性和风险的报告呈送给陈朔时,陈朔沉思良久。
“毫秒级的窗口……足够了。”他最终说道,“在某些关键时刻,一句话,一个代号,就足以改变局势。这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我们拥有了在它绝对掌控的领域里,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性’。”
他看向苏婉清,目光中充满了肯定与期待:“你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漏洞。这是在敌人最坚固的堡垒上,凿出的第一个呼吸孔。继续深化研究,但要绝对保密。这把‘无形之刃’,出鞘之时,必须一击必中。”
技术小组的这次突破,未能改变“蜂巢”依旧如同巨大阴影般笼罩申城的事实。但在这片浓重的阴影之下,一柄由智慧与毅力锻造的、肉眼难见的纤细利刃,已然悄然成型。它静默着,等待着那个需要它划破黑暗的、决定性的瞬间。
【第二十六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