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的施压?” 陈珏闻言淡淡一笑,仿佛听到了什么最好笑的故事,指尖敲击着桌面:“新罗既以‘开放’为标榜,便无权禁止学术传播。他说天民学说是‘君主专制工具’,我们便用事实反驳。”
转头对赵烈吩咐:“即刻联系李允植,就说天民学派愿在东莱港设立分部,开设民生、农桑、律法课程,仅授学问,不涉政治。”
李允植本就被陈珏的讲学点醒,加之怀特的施压激起逆反,当即全力配合。三日后,新罗天民分部在东莱港贫民区附近揭牌,此处远离西方商馆聚集区,却贴近普通百姓,首批便有两百余名劳工子弟与寒门学子报名。怀特虽想阻挠,却碍于新罗 “学术自由” 的口号,只能眼睁睁看着天民学说在底层扎根。
分部成立次日,传来国内明旨:“新罗讲学既毕,着陈珏赴东瀛国游学。东瀛使臣源赖光上表,称天民学说乃强国之策,愿举国效仿。仍率羽林卫随行,妥为行事。”
陈珏捏着电文,眸色沉了沉。东瀛,大华的仆从国,封建等级森严,却向来野心暗藏。穿越前的历史记忆让他对这个国度本能不悦,如今对方主动邀学,未必是真心臣服,更多是想借天民学说快速强国,摆脱大华羁绊。
“皇命难违。” 陈珏低声自语,眼底闪过一丝冷光,“既然他们想要,便给他们,只是这学问,得按我的意思来。”
他立刻召集随行学者,吩咐道:“整理天民学说教材:保留‘修身’篇的基础礼仪、‘治世’篇的农桑技术与律法框架,删去‘广开民智’的核心论述,弱化‘均利惠民’主张,只强调‘忠君爱国’‘等级有序’。”
随行学者一愣:“先生,这般一来,天民学说的精髓便没了,这样下去,东瀛的百姓……”
“精髓?” 陈珏冷笑:“东瀛封建根深蒂固,若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是助其真正强国,还是让他们用这学问反噬大华?他们想要的是‘强国之策’,不是‘民生之道’,我们便顺着他们的心思,给他们能‘强君’却不能‘富民’的版本。”
三日后,陈珏率舰队离开新罗东莱港,驶向东瀛浪速港。与新罗的西化不同,东瀛浪速港依旧保留着浓厚的封建风貌,码头之上,武士身着传统服饰,腰佩武士刀,眼神警惕地盯着大华舰队的巨炮。
东瀛使臣源赖光身着十二单衣,率百官躬身迎接,语气恭敬到近乎谄媚:“陈先生驾临,东瀛之幸!我皇已在京都备好行宫,盼先生早日传授课业,助东瀛摆脱积弱。”
陈珏颔首,目光扫过码头上的武士与百姓,等级差异一目了然,武士对百姓颐指气使,百姓则面露怯懦。这般景象,更坚定了他传授‘特色’学说的决心。
入住京都行宫后,源赖光迫不及待前来请教:“陈先生,天民学说如何能让东瀛快速强国?是否可效仿大华,广建学堂,开设科举?”
“自然可以。” 陈珏递上整理之后的教材:“学堂可建,但需以‘忠君’为核心,教授农桑、兵法、律法,培养为君主效力的人才。科举可设,却需限定出身,武士与贵族子弟优先,百姓学子仅取十之一二,以免动摇国本。”
源赖光接过教材,翻看片刻,眼中闪过狂喜:“先生高见!如此一来,既能富国强兵,又能固守祖制,完美!” 他并未察觉,教材中最核心的 “民为贵”“广开民智” 已被悉数删除,只剩下为封建君主服务的工具性内容。
又或许,这些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陈珏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东瀛国情与大华不同,治学需因地制宜。待学堂建成,我自会亲自授课,指导科举章程。”
当晚,赵烈禀报:“先生,东瀛武士在行宫外围布防,看似护卫,实则监视。另外,我们发现东瀛暗中与西方商馆接触,似在购买武器。”
“意料之中。” 陈珏望着窗外的京都夜景,灯火稀疏,封建城堡的轮廓在夜色中狰狞:“他们邀我来,是想借天民学说的壳,行强国之实,同时暗中勾结西方,不过是两面下注罢了。”
他抬手拿起教材:“就让他们学吧。没有民本根基,再强的兵、再富的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等他们发现学问‘水土不服’时,早已离不开大华的教化,这才是最稳妥的制衡。”
次日,东瀛天皇亲自主持天民学堂奠基仪式。陈珏站在奠基现场,看着武士与贵族们热切的目光,心中了然:这场游学,无关学术传播,只关乎博弈。而他,既是皇命在身的使臣,也是掌控棋局的棋手,用一套阉割版的学说,为大华稳住这个野心勃勃的仆从国。
东瀛讲学历时两月,陈珏按既定计划,为天民学堂制定授课章程,亲授农桑技术、律法框架与忠君礼仪。
天皇与各家大名全程旁听,对 “强君固权” 的学说推崇备至,下令在全国效仿,半年内要建成十所大型分学堂,科举制度亦按陈珏拟定的 “出身优先” 原则推进。
期间,陈珏数次借讲学之机观察东瀛国情:武士阶层依旧横行,百姓赋税沉重,西方商馆送来的武器图纸被东瀛皇室秘藏,各地的军工作坊彻夜开工。这一切,都印证了他的判断 ,东瀛要的从不是民生,而是能对外扩张的国力。
“先生,学堂章程已定,科举细则亦拟妥,东瀛上下,感念先生大恩。” 源赖光前来送行时,语气愈发谄媚,却掩不住眼底的野心。
陈珏颔首:“东瀛国情特殊,治学当循序渐进。本官已完成皇命,今日便启程回国。”
源赖光假意挽留片刻,见陈珏态度坚决,便不再强求,率百官送至浪速港。码头之上,武士列阵,舰船鸣炮,礼仪周全,却难掩监视之意 ,东瀛舰队全程尾随大华舰队至公海,才悻悻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