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硅之盼(下)
吃到一半,陈砚秋突然问:“魏厂长,你们厂工人的技术怎么样?”
“绿硅冶炼比普通钢材难,得会盯温度、控进料,还得会处理突发情况——比如温度骤降该怎么调,进料口堵了怎么疏通。”
“这些都不能出一点差错,不然不仅出不了合格产品,还可能损坏设备。”
魏明远想了想,放下手里的馒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工人都很踏实,学东西也快,就是没接触过绿硅冶炼,缺乏经验,得多教几遍。”
“不过您放心,我已经跟老李说了,到时候让车间里技术最好的几个工人——小王、老张他们,都跟着您学。”
“保证认真听,仔细记,您让怎么练就怎么练,绝不含糊。”
“咱们工人的盼头,比啥都金贵,他们知道绿硅是厂子的希望,肯定不会辜负您的指导。”
陈砚秋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就好。其实绿硅冶炼也不算特别难,关键是细心和熟练。”
“只要把参数记准,按流程来,就不会出大问题。”
“等设备改好,我先带他们做几次模拟操作,比如怎么校准温控系统,怎么测算原料配比,怎么判断炉内的压力是否正常。”
“多练几遍就熟了——我在研究所带徒弟时,也是这么一步步教的,最慢的徒弟,练了一周也能独立操作了。”
“你们的工人这么有干劲,肯定学得更快。”
魏明远心里更踏实了,举起茶杯,里面的茶水还冒着热气:“陈工,刘经理,我以茶代酒,敬你们一杯!”
“谢谢陈工肯来咱们厂,把这么宝贵的技术带来,给咱们指了条明路;也谢谢刘经理帮忙牵线,让咱们能有这个机会,不然咱们还在摸黑找路呢。”
“要是绿硅能搞成,咱们厂以后肯定错不了,到时候我再好好请你们喝一顿,咱们喝好酒,吃大餐!”
陈砚秋和刘经理也举起茶杯,三人的杯子轻轻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声。
茶水的清香在嘴里散开,带着几分说不出的暖意。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小饭馆的玻璃上,反射出明亮的光,像一片片碎银。
就像魏明远此刻的心情,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吃完饭,魏明远立马去联系供应商。
电话里跟对方反复确认配件的型号、材质和送货时间。
还特地强调“要耐高温的不锈钢,厚度5毫米以上,绝对不能用普通钢材凑数,质量必须过关”。
生怕对方弄错了,重蹈之前那厂子的覆辙。
直到对方保证“明天下午就能送到,配件质量绝对没问题”,他才放心地挂了电话。
可刚放下听筒,电话又响了。
还是供应商的声音,带着几分歉意:“魏厂长,实在不好意思,刚仓库清点,您要的耐高温传感器少了一个现货。”
“得从总厂调货,要晚半天才能送到,您看行吗?”
魏明远心里“咯噔”一下,眉头瞬间皱起来。
明天开工的消息已经跟工人说了,要是配件不到位,不仅耽误进度,还会凉了大家的干劲。
他咬了咬牙,对着电话说:“不行!晚半天也耽误事!”
“你们总厂离这儿多远?我派车去取!油费过路费我来出,只要明天上午能把配件拿到手!”
供应商愣了愣,连忙应道:“那太好了!总厂离您那儿八十公里,我现在安排备货,您那边派车过来,上午十点前准能取到!”
挂了电话,魏明远长舒一口气,赶紧给李建国打了电话,安排明天一早派车去取配件。
心里的石头总算又落了地——不管多麻烦,都不能耽误绿硅改造的开工。
回到厂里,陈砚秋已经在办公室里画好了设备改动的图纸。
办公桌上铺着一张大白纸,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清了配件尺寸和安装位置。
红色的笔标着进料口的直径,蓝色的笔标着传感器的安装高度,黑色的笔则画着线路走向。
旁边还写着详细的注意事项,比如“传感器需离炉壁10厘米,避免高温损坏”“线路接口需用耐高温胶带包裹”“严禁用普通钢材替代耐高温配件”。
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生怕出一点纰漏。
见魏明远回来,陈砚秋赶紧递过去:“你看看,这是进料口和温控系统的改动图。”
“要是没问题,就让李主任安排人准备工具,明天配件到了就能开工,别耽误时间。”
魏明远接过图纸,虽然看不懂太多专业细节,但看着上面清晰的线条、准确的标注,还有旁边密密麻麻的备注,心里就有了底。
像握住了一块定心石:“没问题,陈工,我这就把图纸给李建国。”
“让他召集工人开会,把改动的活儿分下去,谁拆旧配件,谁装新配件,谁负责线路,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保证明天配件一到就开工,绝不耽误。”
他拿着图纸往车间走,脚步轻快,嘴里还忍不住哼起了年轻时常听的老歌。
困扰了他一个多月的心事,终于有了着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连空气都觉得清新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一步步把绿硅产品做出来,让厂子彻底转型。
让跟着他干的工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李建国拿到图纸后,立马召集车间的工人开了个短会,把改动的细节跟大家说清楚。
手里还拿着图纸,指着上面的标注:“小王和老张负责拆旧的进料口,注意别把炉壁的耐火砖碰坏了,那砖刚换没多久,可贵着呢。”
“小李和小赵负责准备安装工具,扳手、螺丝刀都得是耐高温的,普通的工具在炉边用不了多久就变形了。”
“我负责盯着温控系统的线路,别装错了,线路一错,温度就不准,到时候麻烦就大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陈工特意强调,进料口必须用耐高温不锈钢,绝对不能凑活,咱们干活的时候都上点心!”
工人们听说马上就要改设备,要搞绿硅冶炼,都特别兴奋。
小王忍不住搓着手,眼里闪着光:“魏厂长和陈工这么给力,咱们也得加把劲!”
“我儿子早就盼着报奥数班,就等绿硅搞成涨工资,到时候一定让他踏踏实实去上课!”
老张也跟着附和:“可不是嘛,厂子好了,咱们日子才能红火,跟着陈工学技术,咱也能成‘技术达人’!”
大家都笑着点头,摩拳擦掌地盼着明天开工,车间里的气氛像刚烧开的水,热腾腾的。
下午三点多,陈砚秋又组织开了班子会。
参会的除了魏明远、李建国,还有负责后勤、财务的管理人员。
大家围坐在会议桌旁,目光都集中在陈砚秋身上,带着几分期待。
会上,陈砚秋详细说了小批量试验的流程,还拿了张纸,把步骤一条条写下来:“第一步,设备改动完成后,先空载调试温控系统,让温度稳定在1800c,持续两个小时,看看波动范围大不大。”
“第二步,按硅石70%、石油焦30%的比例准备原料,分三次装入炉内,每次装完都要压实,不能留空隙,不然会影响纯度。”
“第三步,冶炼过程中,每十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和炉内压力,发现异常及时调整,不能等问题变大了再处理。”
“第四步,保温结束后,用石墨勺出硅,放在石墨托上冷却,千万不能接触潮气,潮气会影响晶体的光泽和纯度。”
会上还定了分工,责任到人:魏明远负责协调供应商和后勤保障,确保原料、配件及时到位,工人的伙食也得跟上,每天加个荤菜,让大家有力气干活。
李建国负责车间的设备改动和工人安排,保证施工安全和进度,每天下班前检查一遍设备,不能出安全隐患。
陈砚秋则全程指导技术,把控试验进度,还得抽空给工人做技术培训,把笔记里的重点内容讲清楚。
财务则负责核算配件、原料的成本,确保资金能跟上,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耽误事。
散会时,夕阳已经西斜,把厂区的影子拉得很长。
老槐树的影子像一张大网,铺在地上,随风轻轻晃动。
魏明远送陈砚秋和刘经理到门口,陈砚秋握着他的手,语气里带着几分郑重:“魏厂长,明天配件到了,咱们就开工。”
“你放心,我肯定把技术教给大家,把绿硅搞成——这不仅是你们厂的事,也是我心里的一个念想。”
“总想着能把之前没完成的项目继续下去,看着绿硅产品从炉里出来,心里才踏实。”
魏明远点点头,眼眶有点发热,握着陈砚秋的手更紧了些:“谢谢您,陈工。”
“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配合,不辜负您的辛苦,也不辜负咱们这么多天的期待,一定把绿硅搞成,不让您失望。”
刘经理笑着说:“你们俩就别客气了,都是为了把事做好。”
“等绿硅产品出来,咱们再好好庆祝,到时候我给你们介绍几个大客户,都是长期合作的,保证订单不断,让你们厂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着轿车渐渐远去,消失在路的尽头,魏明远站在门口,心里满是干劲。
他抬头望了望西天的晚霞,又转头看向车间的方向——夕阳的余晖洒在冶炼炉的外壳上,泛着温暖的光。
他仿佛已经看到,几天后,改造后的冶炼炉平稳运转,青绿色的硅晶体被小心翼翼地从炉里取出,在灯光下闪着莹润的光泽。
小王、老张他们围着产品欢呼,手里攥着涨了薪的工资单,脸上笑开了花。
订单电话铃声不断,全国各地的客户慕名而来,“绿硅”成了厂子响当当的招牌。
回到办公室,魏明远把陈砚秋给的笔记本和设备改动图纸整齐地摆放在桌上。
又拿出笔,在一张白纸上工工整整写了一行字:“绿硅设备改造,明日开工;目标:月底出合格产品。”
写完,他盯着这行字,忍不住笑了——那个从订货会回来就牵挂的神秘人,成了带领厂子往前走的领路人。
那些曾经模糊的、关于绿硅的希望,如今已经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及。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绿硅产品”这四个字,就会成为厂子新的招牌。
成为工人们日子越过越好的底气,成为他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窗外的老槐树被晚风拂动,叶子轻轻摇晃,像是在为他加油鼓劲。
魏明远站起身,望着厂区的方向,眼神坚定——绿硅之盼,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