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宏现在对藩属国的统治还是以经济扶持为主,是以大秦帝国的庞大经济体实力驱使着诸藩属国竞争的方式推进制度改革。
比如诸藩属国的土地改革、国家体制改革、生产制度改革、货币改革等等都是如此,这些都不是嬴宏硬逼着诸藩属国进行改革的,而是哪个藩属国不这样改革就竞争不过其他藩属国。
哪个藩属国若不进行土地改革,那么基于土地之上的一切制度、生产、经济、民生、军事就都无法推行,不进行国家体制改革则无法平衡受经济大浪潮和国内外环境影响的愈发激烈的权力矛盾和阶级矛盾,不进行生产制度改革就会在由大秦帝国主导的经济大浪潮中失去竞争力,不进行货币改革就要彻底被经济大浪潮吞噬。
这些改革都不是嬴宏强加逼迫诸藩属国进行的,但诸藩属国不跟随着嬴宏的指挥调度主动进行改革就是不行,哪个不改革哪个就会死得很惨。
至于藩属国朝不朝贡,嬴宏就真的无所谓了,藩属国朝贡也好不朝贡也罢,嬴宏真的很难缺少藩属国朝贡的那点儿东西。
可西秦王国还没有这样的实力,西秦王国现在所具备的只有武力优势,所以扶苏就要使用更多手段加强与藩属国的联系。
在扶苏开出的两个条件里,藩国与属国孰优孰劣其实明白透彻,匈奴人现在也很需要西秦王国的政治扶持完成自身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所以须卜阿黎耶甘愿成为扶苏的藩臣。
接下来就要商讨须卜阿黎耶的藩国名称。
须卜阿黎耶咬定了匈奴人是夏后氏的后裔,所以就想自称夏国。
扶苏自然不可能同意这样无理的请求,如果让须卜阿黎耶称了夏,正经的夏后氏后裔如姒鬓不得跟嬴宏、扶苏闹呀?
须卜阿黎耶又想自称撑犁国,扶苏也不同意。
由匈奴人建立的秦国的藩属国怎么能自称天国呢?
须卜阿黎耶不敢再提议,便请扶苏赐名。
扶苏这才满意。
毕竟如果扶苏不停止对匈奴人的追杀,现在匈奴人在哪埋着呢都还不知道呢,如今扶苏施以恩德允许匈奴人建国,匈奴人怎么敢再求取命名权?
扶苏早有思考,便赐予须卜阿黎耶所建之国“锡丰”的名字。
“锡”字通“赐”,如《诗经·大雅》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丰”字通“封”,本义是种树。
古代诸侯受命新封国成立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故引申为边疆、边界,后来又引申指给予称号或官爵。
扶苏用“锡丰”二字就是自己赐予须卜阿黎耶藩国的意思。
至于锡丰国的疆域范围其实就是小问题了,扶苏令人打开地图手指一划,便确定了北抵多瑙河下游,南至达达尼尔海峡,东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西至罗多彼山脉的这近五万平方公里区域为锡丰国的基本疆域。
若须卜阿黎耶再能向南扩张,甚至统一巴尔干半岛,扶苏也不介意须卜阿黎耶在巴尔干半岛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