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鹤原本以为,凭借精心包装和诱人收益率,一经推出就能迅速吸纳大量资金,重现甚至超越昔日的。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平台上线后,市场反响平平,资金流入速度远低于预期。问题并非出在投资者看穿了本质,而是随着政策松绑和资本市场升温,同类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各大网站、地铁广告、电视节目中,充斥着各式各样承诺高回报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整个行业陷入了一场疯狂的。
为争夺有限的投资者,各家平台竞相抬高收益率,10%起步已成常态,更有甚者打出15%乃至更高的年化收益。营销投入也毫不手软,明星代言、主流媒体广告,烧钱速度一个赛过一个。
在这场混战中,背景不算顶尖、收益率不突出、营销预算有限的,很快就被淹没在平台的海洋里,显得黯淡无光。
转机出现在一次投资圈的聚会中。张恩鹤偶遇了彭尚伟——这位被踢出尚伟时代后一直郁郁不得志的前江海省首富。
自从离开尚伟时代,彭尚伟一直在各个领域折腾,试图重现昔日辉煌,却始终未能找到突破口。
两个失意者相遇,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几番深谈后,张恩鹤决定引入彭尚伟作为合作伙伴,共同经营。
彭尚伟入驻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钱宝缺的是一个让人记得住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大家都在空对空讲故事,我们要拿出真东西。
他的解决方案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太阳能光伏板,这个让他起家也让他跌倒的老本行。
现在单纯做光伏制造确实是红海,但如果我们把光伏、金融和房地产结合起来呢?彭尚伟在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模型,基础玩法是:投资者购买我们平台上的光伏板,租赁给发电企业,获取8%到10%的年化收益。
更高级的玩法是打造绿色小区他的眼神愈发闪亮,在新建小区的屋顶统一铺设光伏板,发电收益分摊给住户,而这部分成本,完全可以折算在房价里。这样既提升了楼盘卖点,又为投资人创造了稳定收益。
张恩鹤听得入神,不禁拍案叫绝:妙啊!这样我们既解决了资产端的问题,又打造了独特的商业模式。
很快,光伏+金融+地产的创新模式在平台全面上线。凭借着这个与众不同的故事,终于在竞争惨烈的p2p红海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诚然,并非所有投资者都对这个包装精美的故事买账。但在狂热的资本市场里,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故事不够真实,而是根本没有故事可讲。
只要故事足够动听,包装足够华丽,再经不起推敲的商业模式也能吸引大批追随者。
更重要的是,在运营初期展现出了惊人的——每个月的投资收益都会准时到账,从未延误。
这种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卸下心防,甚至自发成为平台的宣传员。他们口耳相传,将自己的获利经历分享给亲朋好友,为平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资金。
在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的浪潮中,精心构建的商业模式确实暂时支撑起了承诺的高收益率。新建小区的光伏项目既提升了楼盘附加值,发电收益也相当稳定,再加上源源不断涌入的新资金,构筑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商业闭环。
然而,这个精巧的平衡能够维持多久,恐怕连彭尚伟自己心里都没底。毕竟整个模式的存续完全依赖于两个脆弱的前提: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以及新资金的不断注入。
但被稳定收益冲昏头脑的投资者们,早已无暇深究这些潜在风险。面对每个月准时到账的可观收益,很少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即便有人隐约察觉到这种高收益背后的异常,也大多抱着侥幸心理,自信能够在危机降临前及时脱身。
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投资者天真地认为:规模如此庞大,国家绝不会坐视这样的企业倒闭。这种自欺欺人的大而不能倒的错觉,促使他们将更多积蓄投入平台。
这种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让的规模如滚雪球般急剧膨胀。张恩鹤和彭尚伟看着后台不断刷新的交易数据,心情复杂——既为轻而易举获得的巨额资金而兴奋,又为日益沉重的付息压力而焦虑。
他们比谁都清楚公司的真实盈利水平:即便是收益率最高的房地产项目,年化回报也仅在15%左右。扣除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广告投入后,利润几乎刚够支付投资者的利息。
我们必须尽快启动上市计划。彭尚伟在某次高层会议上郑重提议,通过上市,我们不仅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大,更重要的是可以打开新的融资渠道。上市后,我们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构建商业帝国,届时操作空间将会大得多。
此时的张恩鹤已被彭尚伟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所折服。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赚钱可以如此轻松——仅凭一个线上平台就能吸纳如此庞大的资金流,相比当年辛辛苦苦经营线下金融公司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好,就按你说的办。张恩鹤毫不犹豫地点头,我们立即启动上市程序。
上市计划如火如荼地展开。彭尚伟聘请了顶尖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开始对的财务数据进行精心包装。
同时,他启动了强大的公关团队,在各大财经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报道的创新商业模式,将其塑造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能源完美结合的典范。
而刚刚推行的证劵市场改革,让钱宝这样的公司真的有机会进入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