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号试航成功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传遍安阳,将这座边城本就高昂的士气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仅仅是高产作物和橡胶轮胎,更多的是那艘能发出雷霆之怒的“神舰”和即将全面换装的、不怕风雨的新式火枪。
一种混合着自豪、自信与强烈归属感的情绪,在安阳军民心中悄然滋长。
然而,在这片欢腾之下,叶明和周廷玉等安阳核心层却面临着幸福的烦恼——如何将实验室和试验场的成功,转化为稳定、大规模的量产能力。
格物院,火炮司工坊。
铁铉指着工坊内堆积如山的铜锭、锡锭,以及那几台需要壮汉全力推动才能进行钻孔的大型水动力镗床,眉头紧锁地向叶明汇报。
“大人,‘龙吟’号所需的舰炮,结构复杂,对炮管材质、内壁光滑度要求极高。以我们目前的人力、设备和原料,全力开工,每月最多也只能铸造、镗磨出两门合格品。若要为‘龙吟’号配齐左右舷各六门炮,还需至少五个月。这还不算后续建造新舰所需……”
另一边,负责燧发枪生产的工坊同样压力巨大。
燧发枪的击发机构极其精密,尤其是那小小的击锤簧和硬度极高的击砧,需要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傅手工反复淬火打磨,废品率居高不下。
每月五十支的产量,对于急于换装整个安阳军的顾慎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娘的!看着好东西不能用,急死个人!”顾慎在军械库里,抚摸着那寥寥数十支崭新的燧发枪,如同守着金山却花不出去的守财奴,“就不能多招点人,多开几个炉子?”
叶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慎兄,一名能独立打造合格燧发枪机括的熟手工匠,需要培养多久?一座能稳定提供优质铜锡合金的熔炉,建造需要多久?驱动大型镗床的水力,在枯水期又当如何?”
顾慎张了张嘴,哑口无言。他明白,有些东西,急是急不来的。
“规模化生产,是一门大学问,非一日之功。”叶明沉声道,“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盲目扩产,而是‘固化流程,培养工匠,提升效率’。”
他召集了格物院各工坊的负责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
第一,推行“标准化”。将燧发枪的每一个零件,火炮的每一个部件,都制定出严格的尺寸、重量和材质标准,并制作“标准样板”和“极限量规”。任何零件,必须符合标准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确保互换性。
第二,实施“流水作业”。改变过去一个工匠从头到尾打造一支枪的模式,将生产过程分解为锻打枪管、制作木托、加工枪机、组装调试等不同工序,由专门的工匠小组负责。这样不仅能提升单一工序的熟练度,也能避免因某个工匠的缺席而导致整个生产停滞。
第三,加强“学徒培养”。建立系统的工匠培养体系,由老师傅带领,从简单工序开始,逐步传授核心技艺。同时,提高熟练工匠的待遇和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传承意愿。
第四,探索“新动力”。水力受季节和地理限制太大,叶明要求格物院成立“动力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一种更稳定、更强大的动力源——他隐晦地提出了“蒸汽之力”的构想,虽然工匠们听得云里雾里,但至少播下了种子。
这些措施需要时间才能显现效果,但无疑是解决量产瓶颈的根本之道。
就在叶明全力梳理内部生产体系之时,关于遥远的望乡哨,也终于定下了方略。经过多次商议,最终否定了顾慎立刻派舰远征的激进方案,也并未因困难而选择放弃。
“望乡哨,是我们伸向海外的触角,绝不能因一次挫折而收回。”叶明在最终决策会议上定调,“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建立一个孤立的、脆弱的补给点。”
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武装商站”计划:
第一,重建的望乡哨,将不再是简单的木栅栏营地,而是要依托有利地形,修建坚固的石质或夯土堡垒,配备一定数量的岸防炮(使用陆战炮改进型),使其具备基本的自卫能力。
第二,新的望乡哨,将明确其“贸易中转站”和“情报前哨”的双重职能。除了为安阳船队提供补给,更要积极与当地土着部落建立联系,用盐、铁器、布匹等交换当地特产,并收集一切关于西方殖民者、航道、物产的情报。
第三,派驻人员不再仅仅是水手,将包含精通建筑、勘探、外交(通译)甚至农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确保据点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与林远等友好海商深度合作,邀请他们共同投资建设望乡哨,共享其带来的贸易便利和安全保障,将其打造成一个各方利益交织的、更具韧性的据点。
“我们将派遣两艘经过武装改造的大型捕鲸船,搭载首批建设人员、物资和一门陆战炮,由一位沉稳的军官带领,随林远的下一支船队一同出发。”
叶明最后宣布。
“他们的任务不是复仇,是重建与扎根。我们要让望乡哨,成为钉在那片大陆边缘的一颗永不松动的钉子!”
这个务实而富有远见的计划,得到了周廷玉等人的一致赞同。就连顾慎,在冷静下来后,也明白这是当前最稳妥有效的策略。
内政与外交,生产与开拓,如同安阳这辆战车的两个轮子,在叶明的驾驭下,虽然承重不同,却保持着协调的节奏,碾过前方的荆棘,坚定不移地向着“最强边关”的目标前进。
量产难题需要耐心去化解,而望乡新策,则将在遥远的彼岸,为安阳开启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