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硕微微颔首,目光依旧悠远:\"陈兄所言极是。江湖从来不在书页之间,而在人心向背之处。你我所执着的招式套路、门派传承,说到底不过是承载侠义的舟筏。如今后生们找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舟筏——无论是代码编织的虚拟江湖,还是外卖箱承载的人间温情,只要那份'路见不平'的本心未改,这武侠的血脉便不曾断绝。\"
他转过身,从案头那叠厚厚的稿件中轻轻抽出一份,指尖抚过《园丁侠客》的标题,语气温和而笃定:\"你看,这位作者将'耐得住寂寞'化作内功心法,把'等得花开'悟成武学至理。这何尝不是对'侠'的另一重诠释?真正的江湖,本该如此海纳百川。\"
虬髯客若有所思地摩挲着虬髯,眼中渐渐泛起豁然开朗的光彩:\"这么说来,倒是俺被自己画的圈子困住了。总觉着非要刀剑相向、快意恩仇才算江湖。\"他忽然朗声大笑,震得窗棂轻响,\"妙极!既然如此,咱们不妨再添把火——下期开辟个'新侠说'专栏,专收这些不循常理的新派武侠!\"
正当二人畅谈之际,编辑小林捧着一封信匆匆进来,神色颇为奇特:\"周老师,陈老师,你们看这个......\"
信纸已经泛黄,字迹却苍劲有力。写信人自称是位隐居多年的老派武侠作家,笔名\"西山客\"。他在信中写道,自己最初对《新武侠》的革新方向颇为不满,认为这是对传统的背叛。但某日无意间在孙儿的书桌上读到《外卖侠》,竟一夜未眠。
\"......老夫忽然想起,四十年前初执笔时,家师曾言:'侠之大者,非在招式奇诡,而在心系苍生。'这些年来,老夫执着于复原古风,却忘了最重要的,是让'侠'活在当下。贵刊所作所为,令老夫汗颜,亦令老夫欣喜......\"
随信附来的,竟是一部名为《琴师》的新作手稿。故事讲述一位退休的音乐教师,用琴声调解社区矛盾,用韵律治愈人心创伤。字里行间依然可见传统武侠的笔力,却已然融入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思考。
虬髯客读罢,沉默良久,忽然重重一拍桌子:\"好个西山客!俺记得他,当年以《断剑记》名震江湖,最是古板不过!连他都......\"
周硕轻轻抚过那份手稿,眼中闪着欣慰的光:\"看来,我们所期待的改变,比想象中来得更快。这片江湖,正在以它自己的方式,完成新旧之间的对话与传承。\"
就在《文心侠骨》引发文坛热议的第二天清晨,《新武侠》编辑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来人是龙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程教授,他带着一叠厚厚的讲义,开门见山地说:
\"周先生,陈先生,我们想在校内开设'武侠与当代文化'专题课程,希望能得到二位的指导。\"
虬髯客闻言朗声大笑:\"开课?教学生怎么写武侠小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