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人提出可以用塑料泡沫箱来包装蔬菜,既轻便又能起到保护作用;
还有人建议按照订单需求,分批次种植蔬菜,保证供应的连续性。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开带领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他们联系了包装厂,定制了印有杨家庄标志的塑料泡沫箱;
同时,根据订单需求,重新规划了蔬菜的种植时间和面积。
在种植过程中,大家严格按照农业专家李教授的指导,精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
为了保证蔬菜的新鲜度,他们还在大棚里安装了温度和湿度监控设备,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
然而,就在蔬菜即将成熟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杨家庄。
雨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倾盆而下,大棚被雨水打得噼里啪啦作响。
杨开心急如焚,他和村民们第一时间冲进大棚查看情况。
发现部分大棚的薄膜被大风刮破,一些蔬菜被雨水浸泡。
“这可怎么办啊?杨开,会不会影响这次的供应啊?”村民老张焦急地问道。
杨开深吸一口气,镇定地说:“大家别慌,咱们赶紧抢修大棚,把被浸泡的蔬菜处理掉,尽量减少损失。”
在杨开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终于修好了大棚,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随着蔬菜的成熟,一辆辆满载着杨家庄蔬菜的货车驶向了大城市的超市。
杨开站在村口,望着远去的货车,心中充满了期待。
不久后,王老板打来电话,兴奋地说:“杨开,你们的蔬菜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顾客反馈非常好。我们决定加大订单量,长期和你们合作!”
合同签订后,杨开深知此次合作意义重大,宛如一颗沉甸甸的责任巨石压在心头,但同时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杨家庄蔬菜产业前行的道路。
他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村民们投入到蔬菜种植和管理的工作中。
杨开首先在村委会召集了全体村民大会。
他站在简陋的讲台上,手中紧紧握着那份合同,眼神坚定而明亮,声音洪亮地说道:“乡亲们,咱们和大城市超市的合作合同签下来了,这是咱们杨家庄的大喜事,也是咱们的新挑战!
以后咱们的蔬菜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大家可得加把劲!”
村民们围坐在台下,有的交头接耳,有的面露期待。
但也有村民心存疑虑,村民老周站起来问道:“杨开,这大城市的要求肯定高,咱们能达到不?”
杨开微笑着安抚道:“周叔,咱有之前积累的经验,还有农业专家的指导,只要大家按要求来,肯定没问题。咱们要对自己有信心!”
大会结束后,杨开根据村民们的特长和经验进行了分组分工。
他将种植经验丰富的老陈、老李等组成了种植核心小组,负责蔬菜种植的关键环节,如选种、播种、施肥等。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组成了劳作小组,负责大棚的搭建、灌溉、采摘等体力活。
而心思细腻的妇女们则组成了包装小组,负责蔬菜的分拣、清洗和包装。
杨开对每个小组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他对种植核心小组说:“陈叔、李叔,这次的蔬菜品质至关重要,选种一定要选最好的,施肥和浇水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
老陈拍着胸脯保证:“杨开,你放心,我们一定把好质量关!”
为了让村民们掌握更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杨开邀请了农业专家李教授来村里进行培训。
培训课在村委会临时改成的教室里进行,村民们早早地就来到教室,有的还带着笔记本,准备认真学习。
李教授站在黑板前,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图。
他详细地介绍了蔬菜种植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温度和湿度控制等。
“大家注意,不同的蔬菜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一样,我们要根据蔬菜品种进行调整。”李教授指着黑板上的图表说道。
村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但也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村民小王举手问道:“教授,您说的这个土壤酸碱度怎么测啊?”
李教授耐心地回答:“小王,咱们可以用土壤酸碱度测试仪,操作很简单,我等下给大家演示。”
培训结束后,李教授还到大棚里进行实地指导,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操作各种仪器和设备。
在蔬菜种植和管理过程中,杨开每天都会到各个大棚里巡查。
他仔细观察蔬菜的生长情况,检查每个小组的工作是否到位。
他发现劳作小组在灌溉时水浇得过多,导致部分蔬菜根部积水。
他立刻找到劳作小组的负责人小张,严肃地说:“小张,浇水要适量,过多的水会影响蔬菜的生长,咱们不能马虎。”
小张红着脸说:“杨开,是我们疏忽了,我们马上改正。”
杨开还建立了质量监督机制,让每个小组互相监督。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杨开制定了一套激励机制。
对于工作表现出色、蔬菜种植质量高的小组和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化肥、农药等。
对于提出创新方法和建议的村民,也给予相应的奖励。
在小组会议上,包装小组的刘婶提出了一个包装改进的建议,用彩色的丝带装饰蔬菜包装,让蔬菜看起来更美观。
杨开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当场奖励了刘婶一袋化肥。
刘婶高兴地说:“杨开,以后我还要多提好建议!”
在分组分工之前,杨开抽出大量时间深入到村民当中。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与每一位村民促膝长谈。
在村民老赵家的小院里,杨开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帮着老赵编竹筐,一边和他聊起过往的种植经验。
老赵兴奋地说起自己曾经种过的一片辣椒,因为采用了独特的施肥方法,长得格外茁壮。
杨开认真地记录着,在小本子上写下老赵擅长辣椒种植和施肥技术。
对于年轻村民,杨开也没有忽视。
他在村里的打谷场上和小伙子们聊天,了解到小张曾经在城里的园艺公司打过工,懂得一些现代化的灌溉和大棚维护技术。
通过这样细致的走访调查,杨开对每一位村民的特长、经验和能力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为公平分组分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开组织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在会上他详细地阐述了分组分工的标准和原则。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种植核心小组、劳作小组、包装小组等不同小组的职责和要求。
种植核心小组需要具备丰富的种植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选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
劳作小组要求身体强壮、吃苦耐劳,能够承担大棚搭建、灌溉、采摘等体力活;
包装小组则需要心思细腻、心灵手巧,保证蔬菜的分拣、清洗和包装质量。
杨开还明确了选人标准,不论年龄、性别,只要符合小组要求都可以报名。
他把这些标准公布在村委会的公告栏上,让每一位村民都能清楚地了解。
在分组过程中,杨开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民代表作为监督人员,确保整个过程公开透明。
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报名,然后经过集体评议确定最终人选。
杨开明白,分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在蔬菜种植的初期,有村民反映自己在报名时选择的小组不太适合自己。
比如,小李报名到了劳作小组,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对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比较感兴趣,而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杨开得知后,并没有拒绝小李的请求。
他组织相关小组负责人进行讨论,在确保不影响工作进度的前提下,将小李调整到了种植核心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