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又仔细打量着张谋,缓缓开口道:“听说,使者大人乃是韩风将军平赵之后归降的,想必也是韩风将军的心腹了。不知,韩风将军下一步打算如何应对各国反叛?”
李勇言语间透露出想要亲自上战场的意愿,张谋也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给李勇斟满一杯酒。
“李勇将军有继承父祖遗志的壮志雄心,在下深感钦佩。目前各国皆欲图我大秦,韩风将军正打算集中兵力,优先对付南方的项籍。至于北方的燕国,尚且不足为虑。”
“上将军临行前,特地交代在下,将来破燕一战,定会联合将军一同作战。到时候上将军率军北上,李勇将军则率领长城军团东进,定能一举攻破燕赵,则天下可定矣!”
李浩眼见战事将近,眼中闪烁着兴奋之光,他早已渴望亲自率军征战,既然张震有此意愿,李浩也笑着回应:
“好,张将军果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既然张将军没忘记李浩,李浩也不会忘记张将军的这份人情。”
李浩抬手微笑,张晨亦是笑答:“李将军有如此壮志,陛下和张将军定会给予将军施展才华的机会。”
张晨智谋过人,对付像李浩这样心思单纯的武将,自是游刃有余。作为昔日名将李信的孙子,李浩似乎只继承了其勇猛,却未得其智谋。
一番交谈后,张晨已基本摸清了李浩的性情。尽管李浩领兵能力出众,但在用兵策略上,却较为传统,缺乏张震那般出奇制胜的思维。不过,身为张震的心腹,张晨对这样的李浩反而感到更为放心。
……
彭城之内,楚军士兵的身影遍布全城,陆续还有各地前来归降的义军将领汇聚于此,彭城一时之间成为了多方势力的聚集地。
得知楚怀王后裔的下落,同时得知张震返回咸阳拥立子婴为帝的项籍,明白失去了张震指挥的秦军会选择固守,于是在范增的建议下,带领部将返回彭城,并昭告天下,项籍将在彭城拥立新楚王,宣告楚国复兴。
项籍率领项家军进城时,威武的气势引得百姓纷纷前来观看。项家军在前线屡败秦军的消息,让后方的民众热血沸腾。各地慕名而来的义军将领也早已听闻项籍的大名,渴望亲眼目睹这位义军领袖的风采。
拥立新王的典礼定于次日举行,熊烈作为精神象征,项籍仅打算让他成为复兴楚国的旗帜。项籍深知,最终主宰楚国命运的只能是项家人。
大厅内,各路义军汇集。义军中名声最响的是陈辰,其次是吕望与吕兴。但若论势力,如今占据泗水郡半壁江山,拥兵四五万的刘邦已是项籍的盟友。
项籍步入大堂,陈辰、吕望、共雄、吕兴,以及项籍麾下的龙甲、钟离云、季雄、蒲将军,还有以项仲、项冲、项英为首的项氏宗族,加上刘邦、张良,共同构成了拥立楚王的核心团队。
“拜见主公!”众人向项籍行礼,项籍见众人齐聚一堂,抬手示意。
“好,很好,大家都到齐了。彭城此次英雄汇聚,当前反秦大业遭遇挑战,张震率军返回咸阳诛杀逆贼赵高**,对暴秦而言,此乃喘息之机,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个不利的消息。”
李赫面色严肃,继续说道:
“但幸运的是,我们寻回了昔日先王遗落民间的血脉,此乃天命所归,预示着燕国的大旗将在这片疆域上再度飘扬,暴虐的秦朝必将为我大燕所灭。”
“今日,我们在此集会,共商拥立燕王之事,从此改弦更张,高举我燕国的大旗,以热血洗去燕人身上的耻辱,燕虽弱小,灭秦必燕。”
李赫目光如炬,众人情绪高涨,纷纷举手,齐声高呼:
“燕虽弱小,灭秦必燕!”
“燕虽弱小,灭秦必燕!”
彭地之王正式宣布燕国复兴,李赫麾下的李家军也正式更名为燕军,无论对大秦还是章邯来说,这都是预料之中且无法阻挡之事。
秦灭六国时,唯独燕国拼死抵抗,损失惨重。如今诸侯纷纷举起反秦的大旗,燕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其中的旗帜。
燕国的复兴,也让另一人激动不已,那便是赵恒麾下的智囊李策。李策心中怀揣着重立齐国的梦想,他渴望如先辈一般,将毕生心血倾注于齐国。尽管李策此刻身在赵恒阵营,但复齐大业始终是他魂牵梦绕之事。见到李赫拥立赵心为王,李策心中有了盘算。
李赫府邸
李策特意来到李赫府前,此时燕国初建,李赫自封为威武侯,赵青为丞相,赵成为御史大夫,左相为李赫之弟,上将军陈勇组成了燕王的决策核心,李赫作为统兵大将,统率全军。
府门外,侍从引领李策步入府中。
“请,李策先生。”
进入大堂,李赫见李策到来,连忙起身相迎。
“哈哈,李策先生,近日事务繁多,一直想请先生一聚,今日终得空闲!”
李策抬手,对李赫恭敬行礼。
“李策拜见侯爷。”
李策与李赫早已相识,多年前,李赫遭秦军追击,正是李策驾车助其逃脱。李赫对李策心怀感激。
“先生请坐。”
两人落座,李赫率先开口:“先生出身世家,世代为齐相,不知为何如今却在赵恒麾下?”
李策笑了笑:“侯爷有所不知,我本意投奔田广,岂料他为章邯所杀,途中偶遇赵恒,与他相谈甚欢,故而留在他身边效力。如今侯爷已立燕王,李策特来有所相求。”
李赫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道:“先生于我有救命之恩,有何请求但说无妨,李赫定当全力相助。”
李策再次起身,对李赫郑重行礼。
“侯爷果然高义。”
坦言相告,李浩家族历代服务于燕国,时至今日,各国纷纷重建,唯独燕国势微。而今项羽将军手握统领群雄之力,加之暴秦肆虐,盟友自然是多多益善。在燕国王室子孙中,唯有安阳君李轩最为贤德,项羽将军可册封其为燕王,如此一来,便能增添一股助力。
李浩道出心中筹划,项羽略作思索,随即起身决断:“妙哉,先生所言极是,我便册封李轩为燕王,即刻公告天下。先生为复国之事如此辛劳,便请出任燕国司徒一职。我再拨五千兵马予燕王,尔等可自行收复燕土。”
项羽此举意在一次性偿还恩情,李浩闻言,心中宿愿得偿,满面喜悦:“李浩拜谢项羽将军。”
李浩满心欢喜,毕生所愿即将实现,匆匆与赵宇道别后,急赴寻找李轩。望着李浩远去的背影,赵宇心中略感失落。
……
颍川之地,一队骑兵如风驰电掣,黑色旌旗随风飘扬,横穿颍川。
“驾,驾!”
越过山岭,秦军骑兵数万,驰骋于大道之上。
“兄长,我等此行并非前往临淄方向啊!”
英豪勒住战马,对陈胜言道。
“就在前方岔路口分兵吧,英豪,你率所有骑兵前往临淄大营,我尚有一事需往丰县处理。”
丰县?
英豪闻言,颇为惊讶。
“兄长,丰县如今已被叛贼占据,整个丰县郡与泗水郡皆在项羽之手。”
陈胜冷笑一声,如今他岂会畏惧项羽,便是十万大军,有他这副玄铁战甲,亦能所向披靡。在丰县,有一人,他需亲自拜访。
“无妨,你务必将我的马车安全送回临淄城,那可是我的心头好。”
英豪拱手道:“兄长放心。”
言罢,陈胜领着五百骑兵朝另一方向疾驰。
“萧丞相,你曾说回去告别便回,如今却一去不返。大秦正值重建之际,正需你这等能臣效力!”
陈胜此行丰县,意在带回萧丞相。眼下虽子婴登基,但赵高非治国之才,李由又过于保守,要使大秦重获民心,唯有改革秦法。律法乃朝廷意志之体现,唯有改革昔日严法,方能令天下百姓看到新皇的态度,此事非萧丞相莫属。
……
咸阳城,随着陈胜奔赴前线,咸阳逐渐焕发勃勃生机。
时下政局渐稳,平定贼臣赵高一事,渐成群臣热议焦点。韩非本已命悬一线,若非韩浩协同张衡救回咸阳,韩非早已命丧咸阳街头。而今韩非重登百官之首的宝座,其子亦跻身九卿之列,执掌咸阳宿卫大权。
张衡麾下的司马寅等人,亦各有升迁,受赏无数。咸阳民众私下议论,似乎朝廷对平叛首功之臣张衡,未有特别嘉奖。张衡未及多休息,便又匆匆奔赴前线,继续平叛。
咸阳宫内,司马寅新任御史大夫,作为张衡在朝中的代表,他联手王寅,打算借今日朝会,议一议平定赵高、拥立新帝的最大功臣之事。尽管张衡本人对官位无甚在意,但作为他的坚定盟友,司马寅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陛下,近来朝局初安,百官对赵高擅权之事心有余悸。如今祸患已除,百姓拍手称快,是时候对出征讨贼的将士们**论功行赏**,以彰陛下圣明。”
子婴点头称是:“御史大夫所言极是,若无张衡将军率大秦勇士除奸,何以安邦定国?确应**重赏**。”
韩非听出了司马寅的言外之意,躬身奏道:“陛下,出征将士理应受赏,只是国库目前尚有困难,臣以为,不妨稍缓时日,待国库充裕再行封赏。”
“陛下,赏赐虽可稍缓,但封爵之事不宜拖延,否则何以激励三军?”